“夢,是潛意識里欲望的滿足。”
幾百年前,弗洛伊德寫在《夢的解析》一書中的話,完美解釋了我們做夢的原因——
凡有所夢,必有其意;所夢之物,必有其理。
每一次的夢中所見,都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
就比如夢到已經故去的親人,無非是因為內心太過思念,又或是孤獨想要安慰,也可能是生前對親人有愧……
總之日有所思,才會夜有所夢。
那么夢見已經去世的親人,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看完這3點,你就明白了。
睹物思人,源于生活
梁曉聲在《人世間》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最親的人去世了,最初你不會那么痛,因為你緩不過來,反而最難過的是,在之后的時光里,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看見他曾經愛吃的美食,用過的杯子,鼻子一酸,淚流滿面……”
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失去親人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得知他離開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他的每一刻。
面對這種磨人的痛苦——
有的人以淚洗面,有的人默不作聲;
有的人用工作麻痹自己;有的人找旁人傾訴痛苦;
有的人捧著照片訴說思念,有的人卻只敢在夢里喃呢……
每每入夜,頻頻想起,睡夢中見到離世的親人,何嘗不是內心的思念作祟?
唯有深深的想念一個人,才會不斷游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不愿離開。
所以不要覺得,夢見去世的親人,是一種不吉利,只是因為我們心里太過惦記。
放平心態,反而能排遣心中的思念,了卻想見不能見的苦惱與遺憾。
02
心有委屈,想要宣泄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如此簡單的道理,年輕時總是不以為意,直到失去了才明白——
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再也沒有人會無條件愛與支持我們。
尤其在外面受了委屈,小時候還有爸爸撐腰、媽媽安慰,可如今只能強忍住悲傷的情緒,自己默默消化。
此時如果可以夢到已故的親人,傾訴內心的煩悶,一吐近期的憂愁,也算是心里的一種寄托。
現實無法宣泄的苦楚,唯有在夢里向父母哭訴。
正如有人說:
“在夢里,在他面前,你可以盡情發泄心中的苦悶,同時回憶當初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心中的痛苦也會在無形中消弭。”
人有憂思,才有夢。
每一次在夢里相見,其實都是一種情緒的舒緩,也是一種感情的寄托,更是一種自我的成全。
03
未及盡孝,想要補全
人最怕什么?
有人害怕歲月流逝,有人擔心身無分文,有人顧慮父母老去……
我們總是在蹉跎中悔恨,在等待中惋惜。
某天猛然回頭才發現,早已錯過了本該擁有的,徒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
于是日日思念、夜夜期盼,多么希望,離開的人能從夢中走來,回到自己身邊。
哪怕只是陪他們吃一頓飯,聊一聊天,都足以寬慰心中深深的愧疚與遺憾。
所以常常有人說:
“每一個喜歡做夢的人,都有想做不能做的事和想見不能見的人。”
只可惜,夢境終究是一場虛幻。
唯有珍惜當下的時光,盡量陪伴家人,及時孝敬父母,才是彌補遺憾最好的辦法,亦是對故去親人最好的惦念。
由此可見,夢到離世親人并非壞事,可能就是他們在提醒你,別等來日方長,活好當下,才最珍貴!
有句話說的好:
“天上人間又如何,陰陽相隔又怎樣,人到不了的地方,夢可以。”
死亡,從來就不是真正的逝去。
只要我們足夠想念,夢中依舊可以再見。
希望你我都能見到所想之人,不論夢中還是現實,去緊緊相擁,再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