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引用】中醫痹證 類風濕關節炎證治+ 《中醫痹證 強直性脊柱炎證治》

【引用】中醫痹證 類風濕關節炎證治+ 《中醫痹證 強直性脊柱炎證治》  

2011-11-12 17:03:21|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字號 訂閱

中醫痹證  類風濕關節炎證治
【概述】
        類風濕關節炎,是主要表現為周圍對稱性的多關節慢性炎癥性的疾病,可伴有關節外的系統性損害。其病理為關節的滑膜炎,當累及軟骨和骨質時出現關節畸形。70%患者血清中出現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臨床中屬于“痹證”范疇。

【臨床表現】

        大部份患者起病較緩,在出現明顯的關節癥狀前可有乏力、全身不適、發熱、納差等癥狀。關節病變表現為多關節對稱性腫痛,數周或數月內逐漸起病。早期表現為掌指(跖趾)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大)、腕、肘、膝、踝甚則顳頜關節等對稱性腫痛;晨間關節僵硬,午后減輕。關節晨僵常持續1小時以上。晨僵時間越長,其病情越嚴重。中晚期則關節腫大,關節活動受限,逐漸變形,關節強直或畸形。典型的關節畸形,如掌指關節向尺側半脫位,形成尺側偏斜,近端指間關節喪失伸直功能,遠端指間關節過伸和屈曲而呈“鵝頸”畸形、“鈕扣花“畸形,甚則望遠鏡畸形手等。手指明顯縮短,指關節松馳不穩,掌指關節背側腫脹,骨間肌萎縮。當患者握拳時,掌指關節背側象山峰隆起,相鄰指間肌下陷呈山谷,即谷狀畸形。關節外表現有,在肘部、鷹嘴突等關節隆突部和經常受壓處可見類風濕結節;類風濕性血管炎可致指端壞死、慢性潰瘍、紫癜及雷諾氏征;或因并發間質性肺炎而咳嗽難愈、氣短;或因類風濕性心肌炎而心悸、氣喘不寧。

【診斷】

 診斷要點:

        依據特征性的臨床表現、類風濕因子以及手和腕的X線改變,可作出正確的診斷。目前,國內臨床醫生,尤其是風濕病專科醫生越來越多地接受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RA)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分類研究標準:


        1.晨僵至少超過1小時,持續6周以上。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脹,至少持續6周以上。
        3.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至少腫脹6周以上。
        4.對稱性關節腫脹。
        5.皮下類風濕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不超過5%)。
        7.手和腕的X線照片顯示有骨侵蝕或明確的骨質疏松。
        符合上述7項中的4項及4項以上者,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鑒別診斷】
        1.強直性脊柱炎:男性青年易患病,主要侵犯脊柱、骶髂關節,易致脊柱關節骨性強直,椎間韌帶鈣化,脊柱X線呈方椎或竹節樣改變。周圍關節受累多為非對稱性寡關節炎,且90%-95%本病患者HLA-B27陽性。
        2.Reiter綜合征:多為男性,20-40歲多見,急性發病,具尿道炎、關節炎、結膜炎三聯征。旋渦狀龜頭炎和膿溢性皮膚角化病有同樣意義。反復性非對稱性多關節炎主要侵犯膝、踝、跖趾及趾間關節,骶髂關節及脊柱亦可受累。
        3.銀屑病關節炎:有銀屑病的皮膚表現,關節病變以末端指間關節為主,拇指指間關節、足趾趾間關節、骶骼關節和脊柱亦可受累,不出現皮下結節。
        4.骨關節炎:中老年發病,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受累關節疼痛,無發熱,無壓痛,關節X線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呈象牙質變性,邊緣性骨贅及囊性變,無侵蝕性病變。
        5.風濕性關節炎:多發于青少年,主要累及四肢大關節,表現為游走性關節炎,關節紅腫熱痛,很少遺留關節畸形,可伴有心肌炎。血抗鏈球菌溶血素“O”效價升高,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陰性。水楊酸制劑(如阿斯匹林)療效迅速而顯著。
        6.系統性紅斑狼瘡:早期出現手部關節炎時,難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鑒別,但X線檢查無侵蝕性改變與骨質改變。此外,特征性皮損、血清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陽性及腎臟損害,出現蛋白尿等可資鑒別。
        7.痛風:多為男性,起病急驟,數小時內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不能觸摸,關節炎的好發部位為第一跖趾關節或跗關節,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關節。持續的高尿酸血癥,痛風結節、關節腔穿刺或結節活檢可見到針狀尿酸結晶可資鑒別。


【治療】

一、分型治療

(一)活動期治療

1.寒濕痹阻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腫脹或重著,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晨僵明顯,關節屈伸不利,遇冷則痛甚,得熱則痛減,或見惡風發熱、汗出、肌膚麻木不仁,舌淡或淡紅,苔薄白或白厚,脈弦緊或浮緩。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烏頭湯加減。
        制烏頭12g 白芍15g 黃芪15 g 防風15g 炙甘草6g 桂枝15g 羌活12g 獨活15g 海風藤30g

        加減法:若風盛關節游走性疼痛、惡風者,加白芷12g,桑枝30g, 白花蛇1條以祛風止痛;寒盛關節疼痛劇烈,得溫則舒者,加制附子12g,細辛6g以溫陽散寒止痛;濕盛關節腫脹重著、肌膚麻木不仁者加萆薢30g,澤瀉15g,茯苓皮30g以利濕消腫。

2.濕熱痹阻

        主證:關節紅腫熱痛有積液,晨僵,肢體酸楚沉重,關節屈伸不利,或伴發熱、口苦,口渴不多飲,食欲不振,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祛風,活血通絡。

        方藥:四妙丸加味。
        黃柏15g,蒼術15g,薏苡仁30g,川牛膝15g,姜黃15g,澤蘭12g,萆薢30g,銀花藤30g,防風15g,羌活12,獨活12g。

        加減法:關節腫甚者,加澤瀉15g,豬苓15g,防己12g以利水消腫;熱甚發熱者,加柴胡15g,水牛角50g,白花蛇舌草30g以清熱解毒;中焦濕勝納呆便溏,苔厚膩者,加綿茵陳20g,砂仁10g(后下),土茯苓30g行氣化濕;關節疼痛劇烈者,加三七片12g以活血止痛。

3.寒熱錯雜

        主證:寒熱證均不明顯,肢體關節疼痛或腫脹,活動受限,或見惡寒惡風,舌質淡或淡紅,舌苔黃白相兼,脈緊而數。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清熱。

        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桂枝15g,赤、白芍各15g,知母12g,防風15g,白術15g,炙甘草6g,姜黃15g,澤蘭12g,丹參15g,蜈蚣2條。

        加減法:若上肢關節病重者,加桑枝18g,羌活12g,威靈仙12g以祛風通絡止痛;下肢關節病重者,加獨活12g,牛膝15g,防己12g,萆薢30g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二)緩解期治療

1.痰瘀阻絡

        主證:周身關節疼痛劇烈,部位固定不移,關節屈伸不利,周圍可見硬結,肌膚甲錯,肢體瘀斑,口渴不欲飲,或見午后或夜間發熱,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風勝濕。

        方藥: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15g,茯苓20g,牡丹皮12g,赤芍15g,桃仁12g(打),當歸12g,川芎12g,威靈仙15g,續斷15g,牛膝15g。

        加減法:瘀血凝滯較甚者,加穿山甲10g,地龍12g,全蝎6g以加強活血通絡之功。

2.肝腎不足

        主證:關節疼痛日久,腰膝酸冷,關節屈伸不利,或手足拘急,或見關節畸形或強直,頭暈耳鳴,心悸不寧,肌肉瘦削,舌質紅少苔,脈沉細弱。

        治法:補益肝腎,祛風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12g,桑寄生30g,茯苓20g,桂枝15g,白芍15g,熟地15g,當歸12g,白術15g,防風15g,細辛6g,牛膝15g,杜仲15g,續斷15g,秦艽12g,黨參20g。

        加減法:若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者,加桃仁10g,紅花10g以活血化瘀;手足筋脈拘急者,加木瓜12g,伸筋草15g以舒筋活絡。

3.氣血虧虛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肌膚麻木不仁,入夜尤甚,活動后疼痛減輕。伴有神疲乏力,面色少華,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自汗,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活血通絡。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黃芪30g,桂枝12g,白芍15g,熟地15g,生姜3片,大棗10枚,當歸12g,牛膝15g,雞血藤30g,黨參20g,白術15g,茯苓20g,炙甘草6g。

        加減法:血虛明顯,面色萎黃,唇甲淡白者,加阿膠15g(烊服),紫河車15g以補益精血;痹久肢體麻木不仁者,加烏梢蛇12g,地龍12g以搜風通絡。

二、外治法3000ml,浸泡半小時,文火加溫至藥氣四溢后,置藥液于熏蒸器內,每次熏蒸20分鐘,取微汗后,服粳米湯調息。5天1次,6次為1療程。

        3、電腦中頻藥物離子導入:將野木瓜注射液4ml或當歸注射液4ml浸潤有襯墊的兩塊電極板,對置或并置于關節腫痛處,啟用處方2,耐受量之電量,每次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中頻離子導入可改善局部微循環,消炎止痛。

        4、神燈:投照腫痛關節局部,30分鐘/次,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

        5、寬普治療儀:投照腫痛關節局部,20分鐘/次,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

        6、磁療:腫痛關節局部應用,30分鐘/次,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

三、其他療法

(一)針炙

        1、寒濕痹阻:針刺關元、腎俞以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驅除寒邪;足三里、氣海為強壯要穴,有益氣行氣,扶陽祛寒的作用。四穴合用以溫經通絡,祛寒止痛。平補平瀉,用溫針或針后加炙。每日1次。

        2、濕熱痹阻:針刺足三里、商丘以健脾化濕;三陰交、陰陵泉以健脾利濕;大椎、曲池、合谷、陷谷以清熱燥濕,疏風止痛。涼瀉法,或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

(二)穴位注射

        1、野木瓜注射液4ml,注射雙側足三里、腎俞以健脾補腎,祛風濕,止痹痛。

        2、當歸注射液4ml,注射雙側足三里、血海以補益氣血。

        1、中藥外敷:雙柏散(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驗方):側柏葉60,大黃60,黃柏30,薄荷30,澤蘭30。共研細末,水、蜜調制外敷患處。

        2、中藥熏洗:獨活15g,防風15g,秦艽15g,牛膝15g,桑寄生30g,雷公藤30g,伸筋草30g,當歸15g,干地黃15g,土茯苓30g。加水2500 ml -

        3、復方丹參注射液4ml,注射雙側足三里、三陰交、腎俞以活血通絡止痛。

(三)、常用中成藥治療

        1、通痹靈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驗方) 每次6片,每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寒熱錯雜者。

        2、通痹靈合劑(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驗方) 每次20ml,每日3次。配合通痹靈片加強通絡消腫作用。

        3、尫痹沖劑 每次1包,每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節變形者。

        4、寒濕痹沖劑 每次1包,每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寒濕痹阻者。

        5、濕熱痹沖劑 每次1包,每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者。

        6、瘀血痹沖劑 每次1包,每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

        7、益腎蠲痹丸 每次1包,每日3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腎虛痹邪阻絡者。

(四)單方驗方

        1、復方馬錢子散(季福樂):制馬錢子250g,制川草烏各30g,乳香30g,沒藥30g,木瓜50g,麻黃30g,蒼術30g,威靈仙80g,牛膝30g,烏蛇30g,全蝎20g,僵蠶30g,防己30g,蜂房30g,醋制自然銅50g,甘草30g

        注:馬錢子、川烏、草烏必須按藥典規定依法炮制的,否則不能入藥。

        2、五藤湯(周林寬,章建華):青風藤15g,雷公藤(先煎)6g,忍冬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蘄蛇10g,蜈蚣3條,仙靈脾12g,當歸30g,白芥子10g,雞血藤30g,生黃芪30g。

        3、五藤飲(張從善):青風藤15g,忍冬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雞血藤15g,制川烏3g。

        4、螞蟻散(倪東黎):螞蟻100g,防風20g,當歸20g,桂枝30g,生黃芪100g,乳香30g,沒藥30g,甘草30g。每次9g-12g,每日3次。

【預防調理】

一、預防

        居住環境宜通風、干燥、溫暖,防范風寒侵襲。生活起居要有一定的規律,不要勞逸太過。積極預防和治療各類早期感染,以免誘發病情加重。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樂觀,對本病治療有著積極的影響。堅持鍛煉,提高抗病能力。每日至少1次醫療體操和關節操,增加四肢各關節活動度為主,每個關節應做到極限,強迫關節作全范圍運動,急性及亞急性病例亦不例外,但不應引起疼痛加劇。一般以每隔1-2小時進行短時間的練習(5分鐘或更少)為宜。

二、飲食調理

        飲食應富含營養,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為宜。同時可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及病邪偏勝選擇不同的食物。一般來說,形瘦有熱者,宜食清涼之品,如蓮子芯、百合等瀉火益陰之品;形胖氣虛多痰者,宜食薏苡仁、山藥、扁豆等健脾化濕之品;風邪偏勝者宜豆豉、薺菜;寒邪偏勝者宜茴香、桂枝、花椒佐菜;濕邪偏勝者,可以薏苡仁、赤小豆、扁豆佐燙料;熱邪偏勝者宜馬藍頭、通心草煨鴨、青菜、水果等;腎虛腰痛者宜胡桃肉、豬腰;氣血虛弱者,黃芪、大棗燉母雞、甲魚、黑魚等皆宜進食。

(一)黑豆蛇肉羹

        黑豆90g,蛇(有毒蛇或無毒蛇均可)1條(約500g),生姜、紅棗少許,把全部用料放入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至黑豆熟爛,調味即可。隨量食用。

        功能養血祛風,通絡除濕。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血不養筋,肢節攣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夜臥尤甚,伴心悸氣短,健忘眩暈,舌淡,苔簿白,脈細弱者。

(二)黃芪蛇肉湯

        蛇(活)1條(約500g),生黃芪30g,苡仁60g,當歸9g,紅棗適量。把全部用料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取出蛇骨,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功能補氣活血,祛濕逐痹。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氣虛濕壅關節,關節腫痛重著,痛有定處,四肢沉重,活動不便,伴肌膚麻木,身重體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濡緩者。

(三)鎖陽龜肉湯

        龜(龜肉、龜甲并用)1只,干地黃25g,鎖陽15g,砂仁3g,生姜適量。把全部用料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功能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肝腎不足,腰膝酸軟,肌肉消瘦,步履無力,舌淡,苔白,脈細者。

【預后和轉歸】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多變化,約10%的患者能自然緩解,癥狀自行消退;10%的患者病程呈進行性;大多數病人的病情波動、不穩定,呈波浪型,時起時伏,反復發作,經及時治療,其臨床癥狀能逐漸減輕,關節功能得到改善。有的病者經治療后,可長期維持療效。國外報告,隨訪10-15年后,半數患者仍可工作,10%-20%病情基本緩解,10%勞動力嚴重喪失。病情持續2年以上者,多難自行緩解。病情持續活動者,預后不佳,可于數年內出現關節畸形、強直。病情反復者,病程漸進、最終易出現關節畸形及功能受損。典型病例、有類風濕結節、高效價類風濕因子、發病年齡大、有關節外表現者,預后多不佳。少年類風濕關節炎一般預后良好,適當治療后70%以上病人可獲完全緩解。晚期很多病人可并發干燥綜合癥,部分病例并發心臟病和腎淀粉樣變,尤其廣泛累及重要器官(如心、腎、肺)者,預后不良。

 《中醫痹證 強直性脊柱炎證治(轉載)》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中軸骨骼系統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累及骶髂關節和脊柱,骶髂關節炎的存在是其特征。有時出現于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癃病中,稱為繼發型強直性脊柱炎,但大多數為原發型強直性脊柱炎。本病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環境因素及內分泌等有關。
        強直性脊柱炎在中醫臨床中屬“痹病”范疇,古籍中稱為“龜背風”、“竹節風”、“骨痹”、“頑痹”等。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隱匿,進展緩慢。早期可有厭食、低熱、乏力、消瘦和貧血等癥狀。腰背痛、晨僵、腰椎各個方向活動受限和胸廓活動度減少是其典型癥狀。腰痛或不適是本病最常見和最具特征性的癥狀,發生率可達90%。其發生隱匿,常為隱痛,難以定位。開始時病人常覺得疼痛或不適部位在臀深部,疼痛嚴重者常位于骶髂關節,有時可放射至髂嵴或大腿髂側。開始疼痛可為單側或間歇性,以后逐漸進展為雙側、持續性的腰背疼痛、僵硬。部分病人一開始就出現腰痛。夜間腰痛常影響睡眠,嚴重時可使病人在睡眠中痛醒,甚至要下床活動后始能重新入睡。其腰痛的特點是休息不能緩解,活動后反而減輕。晨僵是病人早起覺腰部僵硬,活動或熱敷、熱水浴后可以緩解。早期腰椎前后左右各個方向活動受限和胸廓活動度減少,隨著病情進展,整個脊柱可發生自下而上的強直,最后駝背畸形。半數病人可出現外周關節癥狀,受累部位以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下肢大關節為多,也可累及肩、腕等上肢大關節,指、趾等末梢小關節受累較少。且外周關節受累較少表現為持續性和破壞性。其他常見的癥狀有足跟痛、足掌痛、肋間肌痛。脊柱關節外病變出現在少數患者的病程中,主要有急性前葡萄膜炎或虹膜炎、肺上葉纖維化、升主動脈根病變和主動脈瓣病變。本病幾乎全部損害骶髂關節,在病程中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放射學改變。

【診斷】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和X線表現。病史中有下述表現者應警惕本病:①腰背部不適隱匿出現;②年齡小于40歲;③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④晨起腰部僵硬,活動后改善。目前臨床常用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

強直性脊柱炎修訂的紐約標準(1984)

A.診斷 
臨床標準 

a.腰痛、晨僵3個月以上,活動后改善,休息無改善
b.腰額狀面和矢狀面活動受限
c.胸廓活動度低于相應年齡、性別的正常人
2.放射學標準
雙側骶髂關節炎≥2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3-4級
B.分級


肯定強直性脊柱炎 

      符合放射學標準和1項以上臨床標準


可能強直性脊柱炎 

a.符合3項臨床標準
b.符合放射學標準而不具備任何臨床標準
(應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骶髂關節炎)
C.X線骶髂關節炎分級
0級:正常
1級:可疑變化
2級:輕度異常,可見局限性侵蝕、硬化,但關節間隙無變化
3級:明顯異常,為中度或進展性骶髂關節炎,伴有以下1項或1項以上改變:侵蝕、硬化、關節間隙增寬或狹窄,或部分強直
4級:嚴重異常,完全性關節強直

【鑒別診斷】
        1.機械性損傷:外傷引起的腰痛,起病急驟,休息可減輕,活動則加重;而強直性脊柱炎的腰痛,起病隱匿,持續超過3個月,伴有晨僵,運動后反可減輕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2.腰椎間盤突出癥:也是腰痛的重要原因,好發于青壯年,也以男性多見。腰部X線平片,尤其CT是本病鑒別的重要方法。
        3.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周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強直性脊柱炎易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骶髂關節受累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時也需鑒別。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骶髂關節受累見于病程較長者,X線表現主要見于滑膜部髂面的骨侵蝕和骨質疏松,但不發生硬化和骨性強直;脊柱受累僅見于頸椎,以環、樞椎為主,胸、腰椎無累及,無韌帶鈣化等,可資鑒別。

        4
.骨性關節炎:腰椎骨性關節炎根據發病年齡、X線表現,與強直性脊柱炎不難鑒別。前者有時也可累及骶髂關節,表現為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間隙變窄以至骨橋形成。但骨性關節炎骨橋形成只見于關節下方部分,其他大部分不累及,可與強直性脊柱炎鑒別。
        5.致密性骨炎:見于經產婦,病因未明。X線表現為髂骨均勻性致密硬化,呈三角形或新月狀,邊界清楚。關節間隙正常,骶骨不累及而與強直性脊柱炎不同。
        6.結核性、感染性骶髂關節炎:一般為單側性,伴有其他相應全身癥狀。

【治療】

一、分型治療

1.濕熱壅滯督脈

        主證:腰骶部疼痛劇烈、拒按、僵硬、屈伸不利,夜間尤甚,活動后減輕,甚則不能活動,或伴下肢關節腫痛、灼熱,身重發熱,口干口苦,胃納呆,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或暗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通絡,活血止痛。

        方藥:四妙丸加味。 
        黃柏15g,蒼術15g,薏苡仁30g,懷牛膝18g,姜黃15g,澤蘭12g,寬筋藤30g,萆薢30g,生甘草10g。

        加減法:濕重關節腫脹、苔厚膩者加茵陳15g、澤瀉12g、威靈仙15g、野木瓜12g以除濕消腫;熱盛關節灼熱、或有發熱者加忍冬藤30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15g、生地黃15g、柴胡12g、黃芩12g以清熱涼血解毒;風氣盛見多關節腫痛、游走痛、怕風者,加防風15g、羌活12g、川芎12g、雞血藤30g以活血祛風;疼痛劇烈、瘀阻明顯,加三七10g(先煎)、丹參20g、穿山甲10g(先煎)以活血通絡止痛。

2.寒濕留著督脈

        主證:腰骶部冷痛或重著,骨節酸痛,得溫則舒,身重,轉側不利,晨起尤甚,活動后減輕,陰雨天加劇,口淡不渴,舌淡紅,苔白,脈濡緩或弦緊。

        治法:散寒除濕,通督止痛。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澤瀉湯加味。 
        麻黃12g,桂枝12g,制附子12g(先煎),細辛6g,白術15g,澤瀉12g,澤蘭12g,獨活12g,桑寄生30g,川芎12g,當歸12g,白芍15g,炙甘草6g。

        加減法:寒邪束表頭痛惡寒者,加羌活12g,防風15g以疏風散寒解表;濕重苔膩脘悶者,加砂仁10g(后下),蒼術15g,厚樸15g以燥濕健脾;瘀血阻滯,痛有定處,反復發作者,加三七12g(先煎),桃仁12g(打),制乳香6g,制沒藥6g以逐瘀止痛。

3.肝腎陰虧,邪留督脈

        主證:腰背強直,屈伸不利,腰酸腿軟,肌肉萎縮。伴煩熱盜汗,失眠易怒,目睛干澀,咽干,大便干少,小便黃,舌質偏紅,苔薄或少苔,脈細弦或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祛濕止痛。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 
        干、熟地黃各15g,山萸肉12g,丹皮15g,澤瀉12g,茯苓20g,懷山藥20g,姜黃15g,澤蘭12g,生甘草6g。

        加減法:若陰虛內熱,咽干口燥,舌偏紅,苔根膩者,加知母12g,黃柏15g以滋陰清熱燥濕。咽痛不適者加崗梅根30g,桔梗12g,土牛膝15g以利咽止痛。陰虛盜汗,筋脈拘急者,加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玉竹30g以養肝腎,滋養筋脈。

4.脾腎陽虛,寒留督脈

        主證:腰背強直,屈伸不利,腰酸腿軟,肌肉萎縮。伴形寒肢冷,面色無華,氣短神疲,自汗懶言,形體瘦小,胃納少,大便溏瀉,夜尿頻,舌淡或淡暗體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散寒通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熟地黃15g,山萸肉12g,懷山藥15g,茯苓20g,丹皮12g,澤瀉12g,制附子12g,桂枝15g,續斷15g,狗脊15g,杜仲15g,獨活12g,懷牛膝15g,伸筋草20g,炙甘草6g。

        加減法:脾胃不和見胃脘不適者加砂仁10g(后下),魚古25g,陳皮10g,法半夏12g,內金12g,麥芽30g,谷芽30g以行氣開胃消滯;肝腎不足見腰腿酸軟,加續斷15g,桑寄生30g,生地黃15g,女貞子15g滋補肝腎;夜尿頻者加益智仁20g,淫羊藿15g以補腎固澀。

5.肝腎精虧,督脈失養

        主證:腰背強直,屈伸不利,晨僵,腰酸腿軟,肌肉萎縮。精神萎糜,頭暈健忘,耳鳴耳聾,夜夢多,男子陽痿早泄,婦女月經量少,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補益肝腎,強筋養督。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12g,桑寄生30g,茯苓20g,桂枝12g,當歸12g,熟地黃15g,白芍15g,懷牛膝15g,杜仲15g,續斷15g,炙甘草6g。

        加減法:兼瘀或疼痛較甚,加三七12g(先煎)、姜黃15g、澤蘭12g、丹參15g活血止痛;夢遺、滑精者,加金櫻子15g、桑螵蛸20g補腎固澀;女子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30g、菟絲子20g、雞血藤30g調經活血。

二、外治法

        1、中藥外敷:雙柏散(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驗方):側柏葉60g,大黃60g,黃柏30g,薄荷30g,澤蘭30g。共研細末,水、蜜調制外敷患處。

        2、中藥熏洗:獨活15g,防風15g,秦艽15g,牛膝15g,桑寄生30g,雷公藤30g,伸筋草30g,當歸15g,干地黃15g,土茯苓30g。加水2500-3000ml,浸泡半小時,文火加溫至藥氣四溢后,置藥液于熏蒸器內,熏蒸腰背部,每天1次,每次熏蒸20分鐘,取微汗后,服粳米湯調息。5天1次,6次為1療程。

        3、電腦中頻藥物離子導入:野木瓜注射液4ml-8 ml或當歸注射液4ml-8 ml浸潤有襯墊的兩塊電極板,置于脊柱兩旁華佗夾脊穴,左右并置,啟用處方2,耐受量之電量,時間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對于緩解疼痛,縮短晨僵時間,改善機體供血情況有顯著療效。

        4、超短波療法;用板狀電板對置法或并置法,無熱量時間為15-20分鐘,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此法對消除炎癥浸潤、緩解疼痛、松解晨僵有明顯療效。

        5、激光療法:氦-氖激光血管內照射,每天1次,10-14天為1療程,具有明顯的消炎、鎮痛療效。應用氦-氖激光浴沿背部脊柱兩側照射,可縮短晨僵時間,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三、其他療法

(一)針炙

        1、針刺腎俞、腰俞、委中以補腎,通膀胱經脈,用補法;環跳、陰陵泉、昆侖、人中、大椎以祛風散寒除濕,疏通督脈,行血利氣,用平補平瀉法。

        2、針刺大椎、身柱、脊中、命門、腎俞、腰陽關、委中。邪偏勝者,用瀉法以祛風散寒除濕;肝腎虧損者用補法以補益肝腎。

(二)穴位注射

        1、野木瓜注射液4ml,注射雙側環跳、腎俞以健脾補腎,祛風濕,止痹痛。

        2、當歸注射液4ml,注射雙側血海、承山以補益氣血。

        3、復方丹參注射液4ml,注射雙側脾俞、腎俞以活血通絡止痛。

(三)、常用中成藥治療

        1、通痹靈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驗方) 每次6片,每日3次。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寒熱錯雜者。

        2、通痹靈合劑(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驗方) 每次20ml,每日3次。配合通痹靈片加強通絡消腫作用。

        3、尫痹沖劑 每次1包,每日3次。適用于除有明顯熱象外的各型患者。孕婦忌服。

        4、益腎蠲痹丸 每次1包,每日3次。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腎虛痹邪阻絡者。孕婦忌服。

        5、壯腰健腎丸 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于強直性脊柱炎肝腎不足者。

        6、四妙丸 每次6克,每日3次。適用于有濕熱表現者。

(四)單方驗方

        1、治風寒濕腰痛:野鴨椿根30g-60g,水酒適量煎服。

        2、治瘀滯腰痛:琴葉榕根50g,五加皮20g,骨碎補12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地鱉蟲4只,焙干,研細末,早晚各1次,黃酒沖服,連服6天。

        3、治虛證腰痛:杜仲(鹽水炒)、補骨脂、胡桃肉各等份,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開水送服。

【預防調理】

一、預防

        本病的發生與風寒濕等外邪的侵入有密切的關系,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采取避風、防寒、祛濕的措施。如保持居住環境的干燥溫暖,避免當風淋雨,天氣寒暖,適時增減衣服等。同時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體育運動一般不宜過于激烈,以免暴力損傷關節,可進行體操、游泳、太極拳、跑步、打乒乓球、跳繩等,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與靈活性。既病之后,保持樂觀的情緒,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因此,平素要避免情志過激或悶悶不樂,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不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臥床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姿態,如睡臥硬板床,不用枕或用薄枕,盡量仰臥,必要時可俯臥,不宜側臥,以免脊柱變形。若不慎外感或身體其它部位的炎癥,應及時治療,以免誘發加重本病。

二、飲食調理

        飲食宜富于營養,多食高熱量、高蛋白質和富含維生素類的食物。可根據患者體質的寒、熱、虛、實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一般而言,風盛者宜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盛者宜胡椒、干姜等溫熱之品,而忌生冷寒涼;濕重者可用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等;熱盛體質宜多食黃豆芽、綠豆芽、絲瓜、涼瓜等,而不宜吃羊肉及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體質虛弱者,宜多食富含蛋白的食物,如雞、魚、牛肉、羊肉等。

(一)桃仁粥

        桃仁15g,粳米160g。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粳米煮為稀粥,即可食服。

        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用于強直性脊柱炎有瘀血者。

(二)狗肉煲

        狗腳肉連骨2kg,植物油、生姜、蔥白少許,橘皮干2只,桂皮10g,花椒少許,紅干辣椒1只,黃酒、細鹽、醬油適量。先燜放入瓦鍋內文火燒至肉酥爛,當佐餐食用。

        有溫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之作用。用于腎陽虛腰膝冷痛者。

(三)蛇肉湯

        蛇肉、胡椒、生姜、食鹽適量,燉湯,肉湯盡服,早晚各1次。

        具陰陽雙補,祛風散寒的作用。適宜于陰陽兩虛兼風濕阻絡者。

四)防風苡仁粥

        防風10g,薏苡仁10g,水煮,每日1次,連服1周。

        有清熱除痹之效。用于有濕熱征象者。

【預后和轉歸】

        約85%的患者預后較好。本病在疾病的任何階段都有自然緩解和復發相交替。因其病情發展緩慢、持續,要經過10-20年后才發展為脊柱強直。約有65%的病人,經過恰當治療,能堅持正常生活和工作;少數病情重篤,畸形嚴重,可造成殘疾,若經手術治療仍能生活自理;很少有死亡情況,除非有合并癥。有可能死于心力衰竭、或淀粉樣腎病、尿毒癥及頸椎骨折和并發截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類風濕性關節炎特效九蟲湯(灑)
朱良春治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
易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三種病
強直性脊柱炎VS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為什么這么難?
聚焦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丹棱县| 阿鲁科尔沁旗| 舒城县| 咸丰县| 迁西县| 拉孜县| 威信县| 崇州市| 兴和县| 怀柔区| 光山县| 白水县| 大名县| 涡阳县| 西充县| 荔波县| 正镶白旗| 方城县| 墨玉县| 大埔县| 沧州市| 常州市| 平果县| 双柏县| 无极县| 商都县| 扎鲁特旗| 即墨市| 洛宁县| 政和县| 商城县| 宣城市| 定州市| 安泽县| 文安县| 社会| 汉沽区| 三原县| 丹凤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