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耶子
熟悉海明威作品的文學愛好者,一般都知道這位世界著名的美國作家有一部作品,書名為《喪鐘為誰而鳴》,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或知道書名是受一段著名而有著廣泛影響的布道辭的啟發而形成的,更鮮有人知道這篇布道辭出自文藝復興時期圣保羅大教堂教長約翰.多恩之手。
多恩的布道辭絕非教義經文的釋解和無關世界痛癢的陳詞濫調。多恩的布道辭不僅與人類及其所處的現實世界的呼吸息息相關,且才華橫溢,鋒芒畢露,意蘊純厚深長,極富激情和哲理,曾傾倒過整個倫敦城的每一條大街小巷。每每布道,他都能緊箍并威懾住人們的心靈,使凡是前往聆聽他布道的人,幾乎無一不被深深震動。
給后世不少文人的創作和精神以極大影響,也是促成《喪鐘為誰而鳴》書名形成的這段布道辭是這樣說的:
每個人都不是與世隔絕的孤島,每個島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角;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人和人類是不可分的。所以不要派人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無論誰死去,鐘聲為你而鳴。
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通過對三十年代西班牙內戰的描寫,表達了對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態度和立場。然而,多恩的這段布道辭中所蓄含的思想與精神,遠遠廣而深于海明威這部文學作品所局限的思想與精神。多恩的思想與精神直接來源其宗教信仰的根本宗旨,即,憂患和關注天下人類中每一個人的苦難與不幸,并將人類中每一個人的不幸視為自己個人的不幸,將整個人類的苦難視為與己不可分割的事件。事實上,這不過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基本的“無辜負疚”品質的另一種形態的言語表達。這種宗教品質形成的情愫與情懷,已不是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形態,而是一種與靈魂相關的精神質素。它關涉的是生存論意義上的負疚,涉及的是與普遍生存中的裂傷息息相關的負罪自譴及其良知的不安,源于意識深處對于所有人為或本源的不幸、受苦、悲哀、痛苦等等災難橫加在生存上的痛感和惜感,唯有具備這種稟賦與質素,具備這樣的情愫與情懷,方能導向靈魂對存在普遍的關注與叩問,方能導出靈魂對生存的每一個他人的“死”不是獵奇地去打聽,而是視為與自己時刻相關有聯系的不幸與痛苦。事實上,也只有將他人的喪鐘視為自己的喪鐘,才有可能每一個個體不再將歷史中受難和苦難,不再將歷史中每一次罪惡撇在一邊,去什么“瀟灑一回人生”,只求得個我自身的歡樂與愉悅,只求得個人心靈的宣泄與滿足。
顯然,不難體味出,多恩這段名言中的“死”已遠非指生物意義上的死亡,還包括苦難與不幸。
的確,不要再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因為,無論誰死去,喪鐘為“我”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