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日本信州山村曾有一種風俗,因糧食短缺,七十歲仍健在的老人就要由子女背到山上遺棄,有的老人也甘愿在山里活活餓死(參見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非常殘忍,也對老人放棄生命選擇赴死也會感到困惑,為什么不逃走呢?是因為活著太痛苦吧。而痛苦的根源恐怕就是社會的同情和諒解。或許應該說,殺死老人的,正是人們的這種善意。
為什么這么說是有原因的。現如今,福島核泄漏事故附近的居民們,正住在避難所的活動板房里,靠著國家和東京電力的救助賠償金生活。對他們來說就像領月俸一樣,倒也無可非議。但是,據說避難所附近的柏青哥(賭博機)房和小吃店自震災以來,銷售額急劇上升,日夜人聲鼎沸。
地震難民
人是軟弱的。一旦依賴乃至沉溺于某事,想回頭就難了。借著他人的庇護,自身不必努力和付出,就會逐漸頹廢下去,最后難逃被淘汰的命運。難民們估計也是陷入此種狀況了吧。終日無所事事,擁有的只有漫長的時間而已。沒有工作的話,“能夠自立于世、活著真好”的自尊心想必也已腐爛衰敗了。整個人都在被虛度無為所侵蝕。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局外人”,“自己還不如死掉的好”。“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這樣消失吧”等等,沒有歸屬感的人沒有自存之心,最終會失去活力,如行尸走肉一般。
無力的人倒下后就無法再次爬起來,結果就會像楢山的老人那樣,自尋死路。所以,給人以太多的憐憫、同情和善意,無異于否定了他們自立于世的能力,實際上是在“慢性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