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真經·八》只有一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小段。
第一小段——
夫水之為物,柔弱(可)通也。①平靜清和,心無所操,德同天地,澤及萬物,②大無不包,小無不入,金石不能障敝,山陵不能壅塞。③其避實歸虛,背高趣下,④浩浩蕩蕩,流而不盡,折沖漂石,疾于風矣。⑤充大無疆,脩遠大道,始于無形,終于江海,⑥升而為云,降而為雨,上下周流,無不施與,消而復息,生而復死。⑦
【解析】
①“柔弱(可)通也”遺漏“可”字。“通”指通過。
②“澤”指恩澤。
③“障”指阻擋。“敝”通“蔽”,指遮蔽。“壅”的本義是“堵塞”,[3]此即此意。
④ “背”有“離開”之意,[3]此即此意。“趣”(音:趨)的本義是“趨向,奔赴”,[3]此即此意。
⑤ “沖”有“虛,空虛”之意,[3]此即此意。“漂”有“動搖”之意,[3]此即此意。
⑥“充大”指充實廣大。“脩”有“研究,學習”之意。[3]此處譯成“效法”較好。
“大道”當指《老子·第五十三章》所說的“大道”(西周的道德、禮法)。
⑦“周”指循環。“無不施與”前省略“對于萬物”。“息”有“生長”之意,[3]此即此意。
【譯文】
水作為一種物質,柔弱并可通過。它平靜、清澈溫和,身心無所操勞,品德如同天地,恩澤惠及萬物。大的東西,它沒有不能包容;小的東西,它沒有不能進入;金屬、巖石不能阻擋、遮蔽它,山陵不能堵塞它。
水避開實體,歸于空虛,離開高處,奔赴低處,浩浩蕩蕩,流而不盡,折損空無,動搖巖石,快于風啊!它充實廣大,沒有疆界,效法遙遠的“大道”,始于無形,終于江海。它升而為云,降而為雨,上下循環流動;對于萬物,無不施與,消失而又能生長,生存而又會死亡。
【溯源】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1]
本義是:“高層次的‘善良’如同水。水是美好的,利于萬物而且能夠平靜,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上善’接近于圣人之道。”[2]
《老子·第四十三章》云:“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致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1]
本義是:“天下極柔軟的物質(如水)馳騁于天下極堅硬的物質中(如群山)。無形的東西(如水)能夠進入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無為”的益處。”[2]
《老子·第八十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1]
本義是:“天下沒有什么比水更柔弱,而攻擊堅硬強大者(比如山巖)沒有什么像水一樣能夠走在前面,它用其無形的作用改變了堅硬強大者。”[2]
顯然,《妙真經·八》第一小段源于上述老子的論述。此文對水進行了深入、全面地描述和高度評價,反映出作者對水有全面、細致的觀察、了解。
《妙真經·八》第二小段——
是故圣人去耳去目,歸志于水,①體柔守雌,去高就下,②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③恬澹無心,蕩如無己,變動無常,故能與天地終始。④
【解析】
①“去”的本義是“離開”,[3]此即此意。“去耳去目”比喻不聽不看。
因此章專門論述“水”(效法“大道”),結合《老子》的“絕學無憂”推理,“圣人去耳去目”前省略一句話——“對于其它學說”。
“志”的本義是“心意”,[3]此用本義。“歸志于水”有隱文——像它一樣。
②“守雌”比喻守住柔弱。“下”指低處。。
③“丑”指丑陋。“地”指大地
④“澹”(dàn)有“安靜”之意。[4]此即此意。“蕩”有“不安定”之意。[3]此即此意。
“終始”指共生共死。
【譯文】
因此,對于其它學說,圣人不聽不看,心意歸附于水(像它一樣):體質柔軟,守住柔弱;離開高處,接近低處;離開美好,接近丑陋;受辱如同大地,含垢如同大海;安靜好似無心,不安定好似無己,變動沒有常態。所以,水能與天地共生共死。
【溯源】
《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1]
本義是:“圣人知道天下的剛硬,卻守住天下的柔弱,可以作為天下的溪流。······圣人知道天下的榮譽,卻守住天下的恥辱,可以作為天下的山谷。”[2]
《妙真經·八》第二段的“體柔守雌”、“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源于上述老子之言。
《妙真經·八》全譯文:
水作為一種物質,柔弱并可通過。它平靜、清澈溫和,身心無所操勞,品德如同天地,恩澤惠及萬物。大的東西,它沒有不能包容;小的東西,它沒有不能進入;金屬、巖石不能阻擋、遮蔽它,山陵不能堵塞它。
水避開實體,歸于空虛,離開高處,奔赴低處,浩浩蕩蕩,流而不盡,折損空無,動搖巖石,快于風啊!它充實廣大,沒有疆界,效法遙遠的“大道”,始于無形,終于江海。水升而為云,降而為雨,上下循環流動;對于萬物,無不施與,消失而又能生長,生存而又會死亡。
因此,對于其它學說,圣人不聽不看,心意歸附于水(像它一樣):體質柔軟,守住柔弱;離開高處,接近低處;離開美好,接近丑陋;受辱如同大地,含垢如同大海;安靜好似無心,不安定好似無己;變動沒有常態。所以,水能與天地共生共死。
2016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