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盛衰大論
陰陽虛實,是中醫辨證的基礎,中醫對此早有定論,如陽氣虛弱會導致身體表面寒涼、陰氣虛弱會導致臟腑內部發熱、陽氣過盛身體表面會發熱、陰氣強盛會導致身體內部寒涼,這是分辨陰陽的四個標準,是持久不變的。
陽氣有余的情況基本表現是身體發熱、無汗,這是因為陽氣過于充實而導致的情況.陰氣有余,就會出現身體多汗而寒涼的情況,這些也是基本的概念。身體明顯發熱,被寒冷的空氣吹到會不舒適,這種情況多是因為陽氣侵襲導致的病變。身體發熱很少、怕冷,這種情況多是因為陰氣侵害所致。陰氣偏盛,陽氣就會受損。陽氣亢盛,陰氣必然會出現問題。陽氣強盛,必然會發熱,陰氣強盛,必然會出現寒涼。因為陰陽的互換關系,他們就又剛好有互相制約的關系。凡是疾病不能用攻邪的手段的情況,就要運用這些手段,以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手段、從陰陽互制的手段去治療。比如發汗必須先考慮陰血,補氣必須先考慮腎精(因為陰血是發汗的必須原料,而人體中的氣之所以能夠生成,這和腎精關系很大。因為腎精不足,脾胃也會受到影響,氣化的問題就會出現問題),這是想要促進陽氣時,先去補充陰氣。引火歸元,納氣歸腎,這是想要補充陰氣,必須要兼顧到陽氣的事情。以上這些,便是水火互換的變化。
人體陰陽兩氣不足的疾患,其發病緩慢,治療也會緩慢。外感疾病發病迅速,若是辯證正確,治療起來也會很迅速。陽虛的人,若是在溫熱的環境下,情況會有好轉;陰虛的人,若是在寒涼的情況下,便會患上疾病,這是陰虛和陽虛的不同之處。寒氣之邪,往往會從人的下部分進攻;飲食的邪氣,一般會從人體脾胃發作;熱氣之邪,往往會從人體的頭腦心肺進攻人體。但是以上這些情況,都是較為常規的情況,并非一定的。
古代醫家針對病情的變化也很重視,陽氣虛弱而致病的,早晨就會有所緩解,但是到了下午會開始嚴重;陰氣虛弱而致病的,夜晚會得到緩解,但清晨會開始變得嚴重。這是因為一天之內,陰陽變化影響人體的結果。如果是外感疾病,則情況會不一樣,這個大家反過來判斷即可,受到陽氣之邪侵入者,早晨嚴重而夜間會好受些,受到陰氣之邪侵入者,早晨會開始好轉,傍晚會開始加重,這是外感病受到外界陰陽兩氣影響后的變化。與虛證不同。有些人,無論早晚都會不舒服,時間無定數,這種情況,是其正氣不能主持的情況。這種情況,必須固本培元,加強正氣。
下面講一個醫案,主要是用來說明中醫對急性疾病的治療的。因為現在有些人認為中醫不適合急救,所以我在這里簡單說明一個案例:話說某神醫某日在醫院坐診,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女病人,此人因為換了急性心肌炎性心悸,氣短,因為發熱四十度以上進了醫院。但是醫院運用了大量抗生素、阿司匹林之類的藥物,但病人在受到藥物影響后,反而出現了紅色的疹子,口腔粘膜也出現了潰瘍和出血點。體溫卻毫無變化,整個人嘔吐的厲害,大便不斷,而且大便的樣子像水一樣。醫院無奈,請了某神醫和其他幾位醫家高手來會診。會診時病家的體溫是39度多,神志已經開始模糊,常常喃喃自語,說話無力,頭部腫大,紅斑已經蔓延到了全身。小便接近赤色,大便一直是水狀的。舌苔基本消失,舌底變成了紫紅色。
西醫當時基本已經不再設法救治了(沒有貶低西醫的意思,只是這種情況西醫確實不好下手)。神醫和其他醫生診治后,覺得病家這是因為暑濕兩種邪氣進入了病人經絡中陰血的那部分。而后這股邪氣順著經絡進入了心包(五臟之外的第六臟),這樣一來,這股濕熱就阻住了人體清濁升降的道路,以至于出現了病家的這些情況。
神醫經過辯證后,覺得必須先清去最初的這股暑濕之氣,清熱解毒,涼血化斑,才能真正幫助病家恢復。組方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敗醬去對抗邪氣;再用赤芍、牡丹皮、茜草等去涼血活血化斑,調和經絡中的陰血。薏米仁、車前子、滑石、甘草,用它們來清熱利濕。另外這幾個藥還有分利清濁的作用,也就是說他們是清理內部阻塞的;玄參、天花粉、麥冬養陰清熱,生津保液。因為辯證準確,患者再喝了兩服藥之后,身體就基本正常了。神志、斑色都基本消失了。這個來勢洶涌的病,就這么痊愈了。
今天要講的就這些,明天繼續講述中醫辨證、穴位運用,和醫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