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的監國制度和組織
西周的監國制度,是武王伐紂后進行大分封的產物,監國之始是施用于封商紂的兒子武庚(祿文)于殷,同時派遣武王的兩位弟弟管叔鮮與蔡叔度前往殷地進行監察,武庚、管叔和蔡叔同時肩負起監察殷代遺民的職責,故史稱三監。三監的發生標志著西周時期監國制度的產生和監國組織的出現。西周初期的大分封,“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選建明德,以屏周”,其大封同姓親戚的舉動,事實上也是一種龐大的監國意識滲透和最現成最龐大的監國組織,以保障西周王朝的絕對統治地位。故西周時期的監察并非僅限于三監,王室在分封親戚和功臣謀士的同時,便已有意識地使他們起到監督方伯之國的作用。西周早期《應監甗》的發現,有的學者認為其與西周的監國制度密切相關,銅甗銘稱應監,應監實是周王派往應國的監國者。《仲幾父簋》銘文說:“仲幾父使幾使于諸侯,諸監,用厥賓,作公室彝。”《善鼎》:“監燹師戌”,這里諸監、監和應監互相呼應,絕非偶然巧合,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周監國制度的流行和監國組織的確實存在,是研究認識西周監國制度和組織習俗的重要物證。
(2)西周的宗法組織
宗法制度是西周時期發展完善起來的有別于前朝時期的嚴格的宗族繼承或繼統制度,宗法制度的出現,也標志著宗法組織誕生。宗法是以家族為起點的,從家族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這便構成了西周宗法國家組織或宗法王朝。西周時期所謂的宗法制度,其實質便是通過大宗和小宗的層層區別,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切身利益和權力地位,其目的是使“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①。西周時期,周王開始自稱天子,即是上天的兒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天下共主,也是宗法上的天下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長子的兄弟則仍受封為諸侯或卿大夫,對周王而言其處于小宗地位,但在其封國或采邑內則又是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嫡長相傳,在其封國內便世為大宗,嫡長子的兄弟們在其封國內被封為卿大夫,則又成為此封國中的小宗,卿大夫在其本宗族的各個分支中則又處于大宗地位,其傳位嫡長子,嫡長相傳,便成為本宗族的世代大宗。據文獻記載,處宗族大宗地位的卿大夫,一般都是諸侯國中嫡長子的弟弟,其兄按嫡長相傳,處諸侯國內大宗地位,相對于其兄,做弟的便是小宗,這種小宗到了宗族一級,便又成為大宗,宗族的大宗,史書上稱為別子。《禮記?喪服小記》說:“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禮記?大傳》也有類似的記述:“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這兩則記述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被稱為別子的卿大夫,他的嫡長子繼承了他的爵祿后便成為宗族中的大宗,宗族尊他為祖,尊其嫡長子為大宗,嫡長孫繼承嫡長子的爵祿后也是大宗,嫡長相傳,百世都無變化,則其百世仍然是宗族的大宗,繼禰者即指隔代繼承,孫繼祖業,也即繼高祖者,這種繼承在宗族內均是小宗,而且五世之后便發生變化。其它諸如庶子的繼承,也都屬小宗范疇,這便是西周宗法制度或組織中的大宗小宗的區別,也是西周宗法制度和組織的具體內容。
(3)西周世族
西周王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在奴隸制度下,社會形成了由大小奴隸主構成的貴族階層,貴族階層的爵祿承繼,按宗法制度和其它有關制度原則,均是世世沿襲的。世族便是世襲貴族的簡稱。西周的世族是國家統治的主要政治力量和政治組織,眾多的世族組織構成了西周王朝龐大的國家統治集團。西周的世族有同姓和異姓之分。西周金文常見的井,即文獻記述的邢氏世族,其和虢國公族等都是與周王同姓姬的世族,同姓世族一般都是周王的后裔,其形成主要是通過分封、采邑的途徑。西周的異姓世族,大多是功臣謀士因功受賜、封國、采邑后逐漸形成的,個別則是對前朝貴族后裔特惠優撫封國采邑而形成的,如西周的微史世族,便顯然是殷代貴族的后裔。從正常情況看,西周世族是世襲的,但在世襲官職或繼承祖業、父業時,尚需要例行一定的政治手續,這種手續便是由時王重新甄別情況后而作任命或冊命。西周時期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冊命制度,金文中有許多具體的反映,從金文記錄情況看,冊命是一種非常正規而莊重的封賜儀式,它通常是由王或由王指派的全權代表冊命官來執行的,冊命具有決定世族是否繼續沿襲的重要意義,要獲得冊命,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在冊命世族上,凡世族的上一兩代人或在世的一代人,對周王室有功德和與周王室保持密切聯系的,其世族大多可順利獲得冊命而繼續沿襲。反之,世族便將難以保持。
① 《左傳?桓公二年》。
(4)西周的井田制與生產、生活組織
或認為井田制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的農村公社土地制度。經夏商時期發展,至西周時期便進入鼎盛階段。西周的農民耕田標準是,一夫(主要勞動戶)管理田地一百畝,一百畝亦稱一田,九個百畝或十個百畝為井,這便是井田的含義。按《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則一個井為九戶人,一個邑是四個井共 36 戶人,一個丘是四個邑共144 戶人,在這里井顯然成為一個最基本的計算單位。據此可知,西周時期的井實際上是一種最基層的生產組織,每一井田中有九戶人進行耕種,四個井田共 36 戶人家即構成一個稱為邑的生活聚落組織,即一個村落;而 16 個井共 144 戶人家便構成更高一級生產、生活聯合組織即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