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巴林王國3D地形圖
巴林王國(The Kingdom of Bahrain),簡稱巴林,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兩股水源,兩個海”, 是位于波斯灣西南部的島國。界于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之間,距沙特阿拉伯東海岸24公里,卡塔爾西海岸28公里。巴林和沙特之間由長達25公里的法赫德國王大橋相連。巴林由巴林島等36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面積750平方公里(約1\2個廈門市大小)。
圖為法赫德國王大橋
“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橋”,是對波斯灣沿岸國家巴林最為耳熟能詳的描述。
“一座橋”,指連接巴林和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這座橋雖然被巴林人視作驕傲,卻更多地實惠了沙特人。由于巴林是中東比較開放的國家,每到周末,大批沙特人就會驅車到巴林度周末,有人甚至只為看一場電影。這座橋不僅連接了巴林和沙特,也打開了巴林人驅車進入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等海灣國家的通道。
“一棵樹”,指的是在巴林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棵存活了約400多年的樹,當地人稱之為生命之樹。
圖為“生命之樹”—牧豆樹
“生命之樹”向北幾公里處,就是“一口井”的所在地。如果說“樹”帶給巴林人的是力量,那么“井”帶給巴林人的則是希望。1931年,在賈拜爾杜漢沙漠地區勘探的巴林石油公司發現輕質低硫原油。第二年6月,一股原油從探井口噴涌而出,宣告海灣地區首次發現了地下石油。從此,海灣地區開創了世界的黑金時代。此時正值巴林一直賴以為生的采珠業走向末路,石油讓巴林人看到迅速由貧到富的希望。
經歷過珍珠產業衰落窘境的巴林人已經學會了未雨綢繆,進而對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產生了危機意識。比起眾多將石油作為經濟命脈的鄰國,巴林石油儲量在中東產油國中居于最末。 因此,從1990年代始,巴林就開始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將金融服務、旅游、制造等五大產業列為支柱產業。
圖為巴林世貿中心
在經濟轉型之后,巴林成為了第一個步入后石油經濟時代的海灣國家。其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其石油對GDP貢獻率仍居各行業之首,但貢獻率已經降到20%以下,緊隨其后的是金融服務業。
同年,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表示巴林吸引了7.33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61%,創歷史新高。人均外來投資全球排名第6位,巴林足以自豪地號稱是中東地區最自由的經濟體。
它位于波斯灣和印度洋之間,就像中國香港是通往中國大陸的商業門戶一樣,巴林是通往海灣地區的經濟門戶。巴林號稱中東地區最自由的經濟體,不僅吸引鄰國沙特人前來消費度假,也能輻射幾乎整個海灣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起,巴林逐漸成為了海灣地區的金融中心,制造業和服務業也隨之發展。
巴林很早就進入了“后石油時代”,無論男女都愿意努力工作,這在其他海灣國家并不常見。巴林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十分重視并且持續的投入保證巴林員工是海灣地區質量最優秀的員工。同時,巴林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宗教信仰自由,婦女工作等權利得到保障以及誘人的福利體系,吸引了大量外籍勞工來巴國就業。巴林逐漸成為了非石油生產國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主要輸入國。
巴林整個經濟發展比較穩健,沒有像某些國家出現繁榮期以及崩潰期的周期,長期以來都保持在一個低通脹的狀況。如此,也保證了企業在巴林的經營成本在海灣地區是最低的。就人力成本而言,巴林分別比迪拜和卡塔爾便宜了6%和17%。
巴林市場準入條件非常寬松,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國際性企業,在巴林都得到平等的待遇。巴林幾乎100%的行業都是對外開放的。在巴林龍城里做生意的商人表示之所以選擇巴林,就在于外資企業在這里無須尋找當地合作伙伴,可以直接注冊為全外資企業,由外籍投資者享有100%股權,而這恰是外國投資者在沙特、科威特等地投資面臨的問題。
除了吸引投資外,巴林在旅游領域有所突破。2018年,巴林旅游業產值在GDP中占比達到6.5%,相比2015年的3.4%,增長明顯。巴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也是巴林在海灣地區獨特的旅游魅力。其中,巴林堡是古代迪爾蒙文明的首都,其規模龐大的考古遺址在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尤素夫介紹:“在一個古老的集市里面,你在1公里范圍內可以同時看到清真寺、教堂,還有猶太教的教堂,包括印度教的寺廟,并不是最近二三十年建起來的,而是已存在了200多年的歷史,所以從歷史上,從傳統上來說,我們都是一個非常有包容性的社會。”
圖為巴林堡
圖為火烈鳥(巴林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火烈鳥數量)
圖為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
除此之外,巴林還通過舉辦各種現代化賽事和活動增強其旅游活力。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巴林站的比賽為巴林在3天內吸引了9.2萬名觀眾到場。其還設置“賽道開放日”,允許賽車迷駕駛自己的汽車或摩托車在賽道上飛馳。
圖為F1巴林站
圖為F1賽車進行時
這就是巴林,一個成熟的后石油時代的海灣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