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因為,在抗戰期間,有很多的文物國寶流落到了外國人手中。為此,國民政府專門成立了“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負責追回戰亂中被掠奪盜竊的文物。在清損會成立會議上,擔任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舉薦了一個年輕人專門負責追繳文物,這個人正是王世襄。那么,梁思成為什么會舉薦他呢?
王世襄
王世襄,1914年出生,1941年榮獲燕京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對中國營造學和中國古建筑學頗有研究,翻譯了大量外文古建筑書籍,出版過數本建筑學著作。才華橫溢的他,還有一樣特別的愛好,那就是研究古董。因為天資聰穎,研究深入,加之大量接觸文物,王世襄,成了當時最年輕的文物研究專家。
梁思成
因為懂文物,所以有眼力。這個玩文物的才子,吸引了梁思成的注意。當梁思成接到成立清損會的命令時,他第一個想起的人就是王世襄。此時,王世襄的身份,是民國政府清損委員會的一名助理代表,但是,接下了發生的一件事,引起了王世襄極大的重視。
右一為楊寧史
1945年8月的一個清晨,北平市警局突然接到一個特殊的報警電話,報案的是一名德國人,說昨天夜里,他位于天津的庫房被一群暴徒搶劫一空,看守也被打成了重傷。這個報警的德國人,他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叫楊寧史。1911年,他來到中國從事貿易工作,為了更好的融入中國,和中國商人打成一片,于是才取了這么一個中文名字。在中國,楊寧史不僅生意做得順風順水,他還借著戰亂,大肆收購中國的文物。
王世襄
那么,王世襄為什么偏偏對這個德國人楊寧史的神秘倉庫產生了興趣,因為他隱約感覺到,這個劫案不簡單,被劫的寶貝,那更是不簡單。自王世襄擔任清損會助理代表那一天起,他就有一個心愿,追回一個重要國寶,戰國青銅壺。這是怎樣的一個青銅壺?這個青銅壺到底有著怎樣的價值?王世襄又是怎么知道這個青銅壺的?
戰國青銅壺
1942年,一張照片在古玩市場悄然流傳。照片上拍攝的是一件古董,一尊精致的戰國青銅壺,這件青銅壺,雖然從照片上無法看清具體的圖案,但隱約可見有許多人物和動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古玩市場凡是見過那張照片的人,無不對照片上的文物贊不絕口,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一尊國寶中的國寶。
幾經流傳,3年后,也就是1945年,這張照片被翻拍后,傳到了王世襄的手里,一系列的問題也縈繞著他的腦海:這張照片是誰拍的?照片上的戰國青銅壺,又在誰的手里?三年來,它為何突然銷聲匿跡了?王世襄決定查個水落石出。
戰國青銅壺3D復原版
王世襄的調查,第一步就是走訪古玩市場。可以說,他走遍了北平市大大小小的古董店,逢人就拿出這張青銅壺的照片,遺憾的是幾個月下來,毫無線索。就在他感到失望時,一家古董鐘表店老板給了他意外的驚喜。原來,這個鐘表店老板手里,存著這張青銅壺的原版照片。那么這張照片,是怎么來的,又會揭開一個怎樣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