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曾經(jīng)有過很多次變法自強,改革派都希望能打破固有的制度,通過各種措施,實現(xiàn)富國強兵。不過由于變法往往觸犯舊有的既得利益者,實施起來很不容易,改革領(lǐng)袖的下場都不太好。王安石在北宋實行的新政,轟轟烈烈,最后失敗了,但他生于一個還算開明的年代,沒有付出生命的代價。不過,他的倒臺,竟然和一幅畫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
要知道,王安石本來就屬于官場異類,他科考本來是殿試第一的。但是宋仁宗在看到他的試卷中有一句“孺子其朋”,這本是《尚書》中的一句,是周公對成王說:“你這年輕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作為帝王,宋仁宗對此很不高興,硬是將王安石到手的狀元給換到第四了,并讓他擔任淮南節(jié)度判官。
此后,王安石既放棄考京官的機會,又屢次推辭朝廷征召的命令,一直在地方為官。僅在《宋史》中,王安石拒絕高升的記載就不計其數(shù),天下人都認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此間,王安石寫過洋洋灑灑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將改革的計劃和主張詳細闡述,不過被宋仁宗束之高閣。
宋仁宗不喜歡王安石,但繼位的宋神宗卻對他仰慕已久,馬上提升他為江寧知府,沒多長時間又宣召他做翰林學士兼侍講。對于新皇帝的厚愛,王安石還是挺感動的,二話不說就入朝當了天子近臣。就在這時候,他們開始交流意見,神宗對王安石的主張非常認同,王安石則以人君的最高標準勉勵神宗:學習堯舜。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再升一級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就是北宋的宰相。這樣,轟轟烈烈的改革就拉開帷幕。王安石在《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文中,提出了北宋時危機四伏的現(xiàn)象與根源,并有針對性的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nóng)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一系列的新法。
這一變法,拉開了北宋政治的新一幕,北宋直至滅亡,朝中的格局都劃分為守舊派和變法派,這是王安石未曾預料到的。不過新法雖然在制度上有著優(yōu)越性,但在執(zhí)行的過程之中,完全沒有考慮到守舊勢力的頑固。
同時,清白正派的王安石卻任命了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等人來執(zhí)行法度,這些人人品就有很大問題,他們并非從內(nèi)心認識到變法的好處,更沒有將變法當作國家的事業(yè),而是作為晉升的手段,斂財?shù)墓ぞ摺?/p>
變法的初衷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然而在執(zhí)行過程中,各地好大喜功,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反而加大了對百姓的盤剝。明明青苗法應(yīng)該是收20%的利息,他們收30%。老百姓需要借錢的時候找官府,但實際中,老百姓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還不起就用家產(chǎn)來抵押。
神宗皇帝為了讓新法的順利進行,給予了王安石極大的信任,給予他幾乎無限的權(quán)力。然而王安石任命官員,卻只從是否擁護新法出發(fā),不辨忠奸,不識真?zhèn)巍Ul喊得最兇,誰推行力度最大,誰不擇手段,誰就能受到重用,以至于他提拔的高級官員,大部分被寫入了《奸臣傳》。
人禍如此,天災(zāi)也來作怪。在王安石執(zhí)政時期,北宋連續(xù)遭遇了兩次重大的自然災(zāi)害。熙寧前期,地震頻發(fā),王安石喊出了“天變不足畏”的口號,根本不懼流言。到了熙寧七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都訴說百姓之苦,神宗也猶豫彷徨,想要暫停和取締一批新法。
然而王安石寬慰宋神宗,認為即使堯舜時代天災(zāi)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水旱常數(shù),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yīng)之)。
正在這個時候,一個小人物突然出現(xiàn),做到了司馬光、范純?nèi)实热硕紱]做到的事情。他叫做鄭俠,本來只是一個監(jiān)門小吏。此人原先深受王安石的器重,但他目睹了新法的種種弊端,并不支持變法。他畫了一張《流民圖》,寫成《論新法進流民圖疏》,送到閣門,請求朝廷罷停新法??墒牵捎谖槐把暂p,并沒有被接納。
這個鄭俠膽子也確實大,他假稱這是邊關(guān)的加急文書,發(fā)馬遞送至銀臺司,呈給神宗皇帝。神宗打開《流民圖》,見到上面的災(zāi)民瘦骨嶙峋,扶老攜幼,困苦至極。此時,北宋的慈圣、宣仁兩位太后也目睹此圖,不由流涕說:“王安石亂天下!”
為了促使神宗下定決心,鄭俠在奏疏中還寫道:“如果以我的建議,十天之內(nèi)不下雨,可以用欺君之罪斬殺我。”(但經(jīng)眼目,已可涕泣,而況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宋神宗在宮中想了一夜,第二天宣布罷除十八項新法,又下《責躬詔》,檢討自己的過失,希望能聽到直言。三天后,大雨滂沱,大旱災(zāi)情解除。古人相信“天人感應(yīng)”,事已至此,也讓神宗身不由己,導致王安石的第一次下臺。
后來王安石也曾短暫復相,最終也沒有獲得天子曾經(jīng)的信任。終北宋一朝,新法也時廢時復。不過,在改革家王安石之后,絕大部分的新法推動者,都是政客而已。他們的新政無關(guān)國家和百姓,完全淪為權(quán)力斗爭的工具。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因為一場災(zāi)情,因為一個看門的小官,因為一幅圖,實際上已經(jīng)終止了。
參考資料:《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傳第八十》、《王荊公年譜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