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乙肝五項化驗化驗單按固定順序排列,兩對“抗原+對應抗體”,半對“單一抗體”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體(抗-HBs)
e抗原(HBeAg) e抗體(抗-HBe)
核心抗體(抗-HBc)
大三陽:傳染性較強的乙肝;
小三陽:傳染性較弱的乙肝
分別對應按固定順序 “135陽性” “145陽性”
簡單理解
表3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學標志物臨床意義組合分析
表2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學標志物的臨床意義
以上表格引自:中華醫學會等. 慢性乙型肝炎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0)
以上表格引自https://mp.weixin.qq.com/s/rbY-1pPnyPUC5HAT46Y6tQ
以下文字引自https://mp.weixin.qq.com/s/PMHl2mf29pdp3e9B8T4r_A
大三陽,翻譯過來就是:有病毒、正在復制、病毒的核心抗體。而之所以能檢測到病毒,大多因為抗體不夠,沒有完全封閉這些病毒,所以大三陽的情況,就是敵強我弱,即代表著急慢性乙肝。而小三陽,就代表一四五陽性,翻譯過來就是:病毒,不再復制,病毒的核心抗體。所以,小三陽雖然也代表乙肝,但傳染性上就大三陽來說就稍遜風騷。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HBV 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陽性6個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指由HBV持續感染6個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臟炎癥性疾病。
(一)診斷
根據HBV感染者的血清學、病毒學、生物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臨床上可將慢性HBV感染分為以下幾種:
1.慢性 HBV 攜帶狀態:又稱 HBeAg 陽性慢性HBV感染[7, 8]。多為年齡較輕的處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陽性者,1年內連續隨訪3次,每次至少間隔3個月,均顯示血清 ALT 和AST 在正常范圍,HBV DNA 通常處于高水平(>2×107 IU/ml),血清 HBsAg 較高(通常>1×104 IU/ml),肝組織學檢查無明顯炎癥壞死或纖維化。
2.HBeAg陽性CHB:患者處于免疫清除期。血清 HBsAg 陽性,HBeAg 陽性,HBV DNA陽性(通常>2×104 IU/ml),ALT 持續或反復異常,或肝組織學檢查有明顯炎癥壞死和/或纖維化。
3.非活動性HBsAg攜帶狀態[9]:又稱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為免疫控制期,血清HBsAg陽性、HBeAg陰性、抗-HBe陽性或陰性,HBV DNA<2×103 IU/ml,HBsAg<1×103 IU/ml,1年內連續隨訪3次以上,每次至少間隔3個月,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圍。影像檢查無肝硬化征象,肝組織學檢查顯示組織學活動指數(HAI)評分<4或根據其他的半定量計分系統判定病變輕微[10, 11]。
4.HBeAg陰性CHB:為再活動期。血清HBsAg陽性,HBeAg持續陰性,HBV DNA陽性(通常≥2×103 IU/ml),ALT持續或反復異常,或肝組織學有肝炎病變。
5.隱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12]:其定義為血清 HBsAg 陰性,但血清和/或肝組織中HBV DNA陽性。除HBV DNA陽性外,80%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或抗-HBc陽性,稱為血清學陽性OBI;1%~20%的OBI患者的血清學標志物均為陰性,稱為血清學陰性OBI。診斷主要通過HBV DNA檢測,尤其對抗-HBc持續陽性者。其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6.乙型肝炎肝硬化
接種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種3針,按照0、1、6個月的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在1個月和6個月時接種第2針和第3針。新生兒應該在出生12 h內接種,接種時間越早越好。新生兒接種部位為上臂外側三角肌或大腿前外側中部肌肉內注射;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內注射。患重癥疾病的新生兒,如極低出生體重兒、嚴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應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盡早接種第1針乙型肝炎疫苗。
對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如60 μg)和針次;對0、1、6個月免疫程序無應答者可再接種1針60 μg的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后1~2個月時檢測血清抗HBs,如仍無應答,可再接種1針60 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30年[17],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HBs監測或加強免疫,但對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進行抗-HBs監測,如抗-HBs<10 mIU/ml,可再次接種1針乙型肝炎疫苗[4]。未感染過HBV的婦女在懷孕期間接種乙肝疫苗是安全的[18],除按照常規程序接種外,加速免疫程序(0、1、2個月程序)已被證明是可行和有效的[19]。
母嬰阻斷:對感染HBV的婦女進行母嬰阻斷,最主要的干預措施是新生兒及時和完整接種3針乙型肝炎疫苗及1針HBIG,有證據表明對高病毒載量的孕婦在孕中晚期進行口服抗病毒藥物干預會進一步減少乙肝母嬰傳播。在孕期發現乙型肝炎活動的相關癥狀或轉氨酶異常,應盡快接受感染科(或肝病科)及婦產科專科治療。
2.意外暴露后預防:意外暴露者是指其皮膚或黏膜接觸HBsAg陽性或HBsAg不詳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或被其污染的針頭刺傷者。當發生意外暴露后可按以下方法處理:
(1)在傷口周圍從近心端至遠心端輕輕擠壓,排出傷口中的血液,再用生理鹽水對傷口進行沖洗,然后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液消毒。
(2)應立即檢測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同時檢測抗-HIV、梅毒抗體、抗-HCV,并在3個月和6個月復查。
(3)主動和被動免疫:已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陽性(抗-HBs>10 mIU/m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詳者,應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針乙型肝炎疫苗20 μg,于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各20 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