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于不斷的完善自我,更在于在奮進的一個過程中,提防自己的言行有失偏頗,心中保持一份警覺。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啄食之翼,善驚畏而迅 飛,常虞擊捕之奄及;涉境之心,宜憬覺而疾止,須防流宕之忘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正在啄食食物的小鳥,通常會因為恐懼而迅速的飛走,因為他們害怕被人捉住。我們處在某一種環境之內,內心應該保持一份警覺,隨時準備離開,要防備因為過于放縱自己,而忘了回去。
我們每個人做事的時候,都要思考當下的事情做的是否正確,如果稍有不對,就要立刻住手,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我們舉一個例子,很多人犯錯誤的時候,通常會在兩種狀態之下產生。
一:忽然之間的錯誤。
就是在某一個階段,突然產生了一個不好的想法,但是他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錯的,按照這個錯誤的想法行進下去,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
二:麻木狀態下的錯誤。
這一種錯誤是在麻木的狀態下產生,就是說,是在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接受誤區思維的一個過程中產生的。
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之下,第一次有提防之心,但是時間久了,逐漸的麻木了,犯錯也無所謂了。
而我們今天所提出的智慧,就是針對于第二種狀態,在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一下這樣做是否是對的,如果稍有不對就要立刻把手,不要被當時的一些與私欲占據了自己的內心,以免造成更大的一個損失。
那么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很多人有一些不知所措,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對錯的標準是什么?
其實,對錯的標準可以分為兩個
有沒有觸碰別人的利益和底線
很多人的錯誤,都喜歡建立在別人的利益之上,甚至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這一些事情不用考慮,一定是錯的。
如果你的事情觸碰了別人的利益和底線,那就是有違道德,那就要及時制止。
2. 有沒有觸碰自己的良知?
有一些人在生活中做事的時候,錯就錯在,他沒有考慮自己的良知之上,只考慮利益,只考慮自己想不想去做,沒有考慮這件事情是不是泯滅自己的良知。
人生糟糕的一個開始,就是從良知的徹底泯滅開始的。
比如說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已經觸碰了道德底線,已經觸碰了自己的良知,但是無所謂,后來又去做。時間久了之后,良知徹底喪失,這樣的一個人也是沒救了。
所以說在最初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要考慮有沒有觸碰自己的良知,如果有那就及時制止,這就是正確的一個態度。
人生不需要一味地向利益去看,要尊重自己的底線,尊重自己的良知,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