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農歷戊戌年---狗年。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也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與馬、牛、羊、豬、雞并稱“六畜”。
在我國,狗的馴化約有8000年的歷史。《說文稽古篇》記載:從人類穴居并從事狩獵時起,狗就開始和人類朝夕為伍了。《周禮》設“犬人”官職,專司相犬牽犬以供祭祀。漢代朝廷設“狗監”,是掌管皇帝獵犬的官員。唐代朝廷設“狗坊”,是專為皇帝飼養獵犬的官署。
狗具靈性。民間認為狗有“八德”,即忠、義、勇、猛、勤、善、美、勞。只要被收養,就成為家中一員,不管主人或貧或富,或得勢或落魄,它始終忠心耿耿,不離不棄——是為“忠”。
《搜神記》載:“三國時,襄陽紀南人李信純醉臥城外草中,適獵者縱火,火順風且至,其愛犬曰黑龍者,于溪中濕身,周回灑李臥處,遂免大難,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斃。李醒乃悟,為之慟哭。太守聞而憫之,具棺槨衣衾以葬。今紀南有義犬冢。”——贊其“義”。
在幫助主人狩獵時,不管前面是什么猛獸,都奮不顧身沖在前面——稱其“勇”。
在執行搶險、救災、防暴任務時,不管有什么危險,都義無返顧地履行職責——頌其“猛”。
看家護院,日夜警覺;照看羊群,奔波效力;冰天雪地,拉雪橇驅馳;將失明的主人安全帶回家中——譽其“勤”。《晉書·陸機傳》有黃耳傳書的記載:從洛陽至南方,關山阻隔,往返數千里,涉水越險——體現“善”的本性 。聰明通人心,能聽懂人們的語言,根據指令表演游戲節目,逗人開心,給人帶來歡樂——是為“美”。全天候執勤守衛,日夜不休,無怨無悔——謂之“勞”!將眾美德集于一身者,故謂之: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狗雖受到人們的寵愛,但反映在漢族民俗語言中,有關“狗”的詞語卻絕大多數屬于貶義,如:“走狗、瘋狗、哈巴狗、喪家狗”等;帶“狗”字的成語,如“狐朋狗友、雞鳴狗盜、狗血噴頭、狐群狗黨”等;帶“狗”字的俗語,如:“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掛羊頭賣狗肉”等;與“狗”有關的歇后語有“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這些語匯幾乎都是貶義。這種與社會評價截然相反的文化語言現象,反映出漢語動物文化揚神靈(崇尚龍、鳳、麟)而抑實用(貶斥豬、羊、狗)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