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孫氏兵法之兵陰陽十一章選節作者馮亞萍馮喬
第六節  特殊思維訓練的初級知識作者馮亞萍馮喬

對于深明修養道理者的教誨,人們都能夠遵從。對于四時不正的虛邪賊風,能夠適時回避;同時思想上保持清靜,無欲無求,真氣居藏于內,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這樣的話,病從哪里來呢?所以精神都很安閑,欲望很少 ,心境安定,沒有恐懼,形體雖勞,并不過分疲倦,真氣平和而調順;每人順著自己的心思,都能達到滿意,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對于習俗隨遇而安,互相之間不羨慕地位的高下,人們都自然樸實。所以不正當的嗜好,不會干擾他的視聽,淫亂邪說,也不會誘惑他的心緒;不論愚者、智者、賢者、不肖者,對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尋求,這就全于養生之道。總之,他們之所以都能夠過百歲而動作還不衰頹,這都是因為他們的養生之道完備而不偏頗。

按一般生理過程來講,女子到了七歲,腎氣就充盛,牙齒更換,毛發也長。到了十四歲時,天癸發育成就,任脈通暢,沖脈旺盛,月經按時而行,所以能夠生育。到了二十一歲,腎氣平和,智齒生長,身量也長的夠了。到了二十八歲,筋骨堅強,毛發長到了極點,身體非常強壯。到了三十五歲,陽明經脈衰微,面部開始枯槁,頭發變白。到了四十九歲,任脈空虛,沖脈衰微,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不能再生育了。

男子八歲時,腎氣盛,頭發長長,牙齒更換。到了十六歲時,天癸發育成就,精氣充滿,男女交合,所以有子。到了二十四歲,腎氣平和,筋骨堅強,智齒生長,身量也長得夠高了。到了三十二歲,筋骨粗壯,肌肉充實。到了四十歲,腎氣衰退下來,頭發初脫,牙齒干枯。到了四十八歲,人體上部陽明經氣衰竭了,面色憔悴,發鬢變白。到了五十六歲,肝氣衰,經脈遲滯,因而導致手足運動不靈活了。到了六十四歲,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藏衰,齒發脫落,身體形態都病苦。人身的腎臟主水,它接受王藏六腑的精華以后貯存在里面。所以臟腑旺盛,腎藏才有精氣排泄。現在年歲大了五藏皆衰,筋骨無力,天癸竭盡,所以發鬢白,身體沉重,步行不正,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善于養生的人,年紀活到百歲,能不能生子呢?經常注意養生的人,能夠老的慢些,沒有齒落、面焦、發白、身重、行步不正等衰象,所以雖然達到高齡,仍然能夠生子。

古時有一種叫做真人的,他能抓住自然的規律,掌握陰陽的化機,吐故納新以養精氣,使他的身體,好像和精神結合為一,所以壽命就與天地相當,沒有終了的時候,這就是“與道俱生”的說法。

有一種叫作至人的,他有淳樸的道德,完備的養生方法,能夠和合于陰陽的變化,適應于四時氣候的遞遷,避開世俗的紛雜,聚精會神,悠游于天地之間,其所見所聞,能夠廣及八方荒遠之外,這就是他延長壽命而使身體強健的方法。這種人也屬于真人一類。

其次有叫做圣人的,能夠安處于天地的平和之中,順從著八風的變化規律,使自己的愛好適于一般習慣。在處世當中,從來不發怒生氣,行為并不脫離社會,但一切舉動又不仿效俗習,在外的形體不使它被事務所勞,在內的思想不使它有過重負擔,以無所愛憎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目的,所以他的形體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壽就可以達到一百多歲。

其次,有叫做賢人的,能效法天地,取象日月,分列生辰的位置,逆從陰陽的變化,根據四時氣候的不同來調養身體。追隨著上古真人而合于養生之道,這樣,也可以增加壽命,但有終盡的時候。

春三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天地間生氣發動,因而草木欣欣向榮。為適應這種環境,人們應當夜臥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開頭發舒緩形體,以便使神志隨著春天的生發之氣而舒暢活潑。一定要應和這春陽生發之氣決不能折逆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生養的方法,違背了這個方法,就會傷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變的病。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差,因而供給夏季盛長的物質基礎也就差了。

夏三月,是草木繁衍的秀美季節,在這一時期,天地陰陽之氣相交,一切植物都開花結果。在生活方面,人們應該夜臥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要使心中沒有郁怒,容色顯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夏氣疏泄,就好像“所愛在外”。這就是適應夏天“長養”的道理,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心會受傷,到了秋天,就會得病,就是因為夏天長養的基礎一差,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是草木自然成就的季節,金風漸來,天氣勁急,暑濕已去,地氣清明。在這個季節應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意志保持安定,借以舒秋天的形體。但是,意志怎樣才能得到安定呢?就是要精神內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馳,使肺氣得到勻整。這就是適應秋天“收養”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方法,肺會受傷。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病。就是因為秋天收養的基礎一差,供給冬天潛藏之氣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水結冰,地凍裂。這時,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臥晚起,一定得等到日光顯露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有所得似的。而且還應該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從而使陽氣藏而不泄。這就是適應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腎會受傷,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了。就是因為閉藏的基礎一差,供給春季生養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氣是清凈光明的,內蘊其得,永遠無盡,所以長存而不能去。否則,如果天氣陰霾晦暗晝不見日,夜不見月,陰陽失序,造成天地否隔,邪乘虛而入,釀成災害。因而流暢的陽氣,變成閉塞不通;深濁的地氣,反而遮蔽光明。云霧不清,地氣就不得上應天氣,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甘露不降,草木就枯槁,而不會茂盛了。再加上賊風和暴雨的不斷襲擊,天地四時不能保持其相互之間的平衡,與正常的規律相違背,這樣的話,萬物活不到一半壽命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夠順應自然變化,注意養生,所以身體沒有重病。要是萬物都能不失保養之道,那它的生氣是不會衰竭的。

如果與春天之氣相違逆,那么少陽之氣就不會生發,從而使肝氣內郁而生病變。如果與夏天之氣相違逆,那么太陰氣就不能生長,就會發生心動的病;如果與秋天之氣相違逆,那么少陰之氣就不能收斂,就會使肺氣躁悶。如果與太陰之氣相違逆,那 太陽之氣不能潛藏,就會使腎氣消沉而功能衰減。以上所說的陰陽四時,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順著這個規律,在春天夏天保養心肝,在秋天冬天保養肺腎,以順應這一養生之道的根本原則。假如違反了這個原則,便會摧殘本元,損壞身體。所以說四時陰陽,是萬物的終始,死生的本源。違反了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著它,就不會得重病。這樣,才可以說得了養生之道。不過這種養生之道只有圣人去奉行,愚者卻不按照去做。要知道,能順從陰陽之道就生,違逆陰陽之道就死;順從它就得治平,違反它就會混亂。如果不順陰陽四時之氣而違逆它,就會生病,病名叫“關格”。

自古以來,認為人與自然界的密切結合,是生命的根本。再具體地說,生命是本于陰陽的。凡是天地之間,四時之內,無論是人的九竅、五藏,還是十二節,都是和自然之氣相通的。所謂“生氣”,那就是“其生五、其氣三”。如果人不善于調養,而經常去違反它,那么邪氣就會傷害身體,因此說,陰陽是壽命的根本。

由于人的生氣與天相關,所以蒼天之氣清凈,那么人的意志就平和,順應了這個道理,能使陽氣固護,即便有賊風虛邪,也不通用 侵害人體,所以圣人搏聚精神,運行陽氣,而通陰陽的變化。如果不是這樣,在內就會九竅閉塞,在外就會發生肌肉雍腫的病變,陽氣就消散了。這是自己招致的傷害,而使生氣受到削弱。人若受寒氣的侵襲,就會在意志上不舒暢,像有戒備似的,神氣浮越,陽氣就不能固密了;若由于夏季暑氣所傷,就會多汗煩躁,甚至喘促,喝喝有聲。如暑邪內攻,影響神明,那么身體雖不煩躁,可是由于氣傷神虛,也會多言多語,身體像燒炭一樣發熱,必須出汗,熱才能退;如果傷于濕邪,就會頭部沉重,好像有東西裹著一樣,倘濕熱不能及時排除,就會出現大筋拘而不伸,小筋弛而無力的癥狀,倘若氣被風邪所搏,發為氣腫,四肢交替腫痛不休,這就是陽氣衰竭的現象。

人身的陽氣,在煩勞的情況下,就會形成亢陽外越,因而導致陰精耗竭。如病積久,到了夏天,再加上炎熱,就有發生“前厥”病的可能,它的主要病狀是:耳朵閉塞聽不見,眼睛昏蒙看不清,病熱危急,正像水澤潰決,水流迅疾,不可遏止,一發而不可拾。人身的陰氣,在大怒時,形與氣隔絕了,血就會郁于頭部,可能發生“暴厥”的病,但是,大怒之后也有不發厥的,那就會傷筋,因為肝主筋,筋受了傷,肌肉無氣約束,會變松馳,肢體行動就不會自如,陰氣虛,氣不周流,汗出偏于半身的,將來可發生偏枯病,汗出后,如受到濕邪侵襲,就會生痤瘡,多吃肥肉精米厚味的害處,是能夠生大疽,人的哪條筋脈虛,大疽就會從哪條經脈發生。如果勞動之后,汗出當風,寒氣逼于皮膚,每每發生粉刺,郁積久了,便成為瘡癤。

陽氣在人體里,它的精微可以養神,它的柔性可以養筋。如果寒氣入于經脈,營氣不能順著經脈走,卻阻滯在肌肉之中,就會發生痛腫。寒氣深入血脈之中,可以成為痿瘡,留滯在紋理,就會長時間不能痊愈。如果寒邪從背俞侵入到臟腑,可以出現善畏和驚駭癥狀。汗出不透,形弱氣消,俞穴閉塞,致使邪氣留在體內寒熱交迫,就會發風瘧之病。

所以病的時間長了,就會變生別的癥候,若病到了上下之氣不能相通,那時雖有良醫,也是治不好的,人的陽氣過分蓄積,也會致死。治療方法,既然是陽氣蓄積,就應該把它消散,如何消散呢?就應該用瀉法,不趕緊治療,日內就可死去,人身的陰氣,一天里都是屬于外部的,天曉的時候,人的陽氣始生;中午的時候,陽氣最旺盛;到了日落的時候,陽氣衰退,氣門也就隨著關閉了,這時候,就應當休息,陽氣收藏了,就能抗拒邪氣。不要擾動筋骨,不要冒犯霧露,如果違反了這個平旦、日中、日暮的動靜規律,就會生病而使形體憔悴損壞。陰是蓄藏精氣而守于內部的,陽是保衛人體外部而堅固腠理的,假如陰不勝陽,那么脈之往來就搏結有力,病會發狂;如果陽不勝陰,那么五臟之氣就會靜息,以致九竅不通。所以,圣人講明陰陽,使人注意平衡,不使偏勝,因而精脈舒和,骨髓堅固,氣血暢通,這樣就能夠內外調和,不受邪氣的傷害,耳聰目明,氣的運行也就能始終如常了。

風邪侵入人體,漸漸傷害元氣,精血就要損傷,這是邪氣傷害肝藏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吃的過飽,胃腸的筋脈橫滿解裂,就會形成下泄膿血的痔瘡;如果飲酒過度,肺氣就會上逆,如果強力入房,就會損傷腎氣,使腰間高骨受到損壞。

大凡陰陽的主要關鍵,在于陰氣寧靜,陽氣固密。如果陰陽偏勝,失去平衡協調,那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說,使陰陽調和,這是圣人最好的養生方法,如果陽氣過強,不能密藏,那陰氣就要虧耗,陰氣和平,陽氣密藏,精神就會旺盛;如果陰陽離決而不相交,那精氣也就隨之而竭盡了。

如果胃受風邪,就會發瘧寒熱。所以,奏傷于風邪,邪氣留滯不去,到了夏天就會發生洞泄的病。夏天傷于暑邪,潛藏于內,到了秋天,就會發生瘧疾。秋天傷于濕邪,到了冬天,就會隨之氣逆而痰咳,以致形成痿厥這樣的重病。冬天被寒邪所傷害,到了春天,必然會發生溫熱的病。因此說,風寒暑濕這些四時的邪氣,是會傷害五臟的。

精血的產生,根源于對飲食五味的物質攝取,但是,貯藏精血的五臟,又可因為過食五味而受傷害。舉例來說:過食酸的東西,會使肝氣湊聚,失去條達,脾氣因而受到克制,就可能呈現衰弱。過食咸的東西,會使骨氣受傷,肌肉枯槁,氣也就郁滯了。過食苦味的東西,會使心氣喘悶,腎氣也就衰弱了。過食甘味的東西,會使脾氣濡滯,胃氣也就薄弱了。過食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漸漸衰敗,精神也就頹廢了。所以把五味調和得適當,使得骨髓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通,腠理固密,這樣就氣骨精強了。要是能夠嚴格地按著養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享受天賦的壽命了。

所以,冬天只要善于保養陽氣,不擾動筋骨,春天就不會得頸項的病,夏天就不會得胸肋部疾病,長夏就不會得里寒洞泄的疾病,秋天就不會得風瘧這樣的疾病,冬天也就不會得痹癥。

精在人身,如同樹木的根本一樣,所以,冬季善于保養精氣的,春天就不會生溫病,夏天是應疏泄的,如果就該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會得風瘧的病。

所以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平旦到中午這段時間里,自然界的陽氣是陽中之陽,從中午到黃昏這段時間里,自然界的陽氣是陽中之陰。從黃昏到雞叫的這段時間里,自然界的陰氣是陰中之陰。從雞叫到平旦這段時間里,自然界的陰氣是陰中之陽。自然界的陰陽之氣是這樣,人的陰陽之氣也是這樣。

五臟與四時的對應,都各有所用。東方青色,和人身的肝相應。肝開竅于目,精華藏在其中,它發病多在頭部。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酸,在植物中為木,在五畜中為雞,在五谷中為麥,在四時中為歲星,這些都屬木的一類,和肝是相應的,所以肝有病就會發生在筋的方面。再有,屬木性質的,在五音中為角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八,在氣中為腥臊。

南方赤色,和人身的心相應。心開竅于舌,精華藏在其中,它發病多在五臟。比象來說,在五行里為火,在五味中為苦味,在五畜中為羊,在五谷中為黍,在四時中為熒惑星,這些都屬火的一類,和心是相應的。所以,心有病多發生在血脈方面。再有,屬火性質的,在五音中為微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七,在氣中為焦枯。

中央黃色,與人身的脾相應。脾開竅于口,精華藏在其中,它發病多在腹部,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甘味,在五行中為土,在五畜中為牛,在五谷中為稷,在四時中為鎮星,這些都屬土的一類,和脾是相應的,所以,脾有病會發生在肌肉的方面。再有,屬土性質的,在五音中為宮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五。在氣中為香。

西方白色,與人身的肺相應。肺開竅于鼻,精華藏在其中,它發病多在背部。比象來說,五味中為辛味,在五行中為金,在五畜中為馬,在五谷為稻,在四時中上為太白星。這些都屬于金的一類,和肺是相應的,所以,有病會發生在皮毛方面。再有,屬金性質的,在五音中為商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九,在氣中為腥。

北方黑色,與人身的腎相應。腎開竅于二陰,精華藏在其中,它發病多在四肢。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咸味,在五行中為水,在五畜中為豕,在五谷中為豆,在四時中為辰星,這些都是屬于水的一類,和腎是相應的,有病會發生在骨質方面。再有,屬水性質的,在五音中為羽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二,在氣中為腐朽。

所以,精通脈診的人,必須小心地,審察五臟六腑的氣血逆順以及陰陽、表里、雌雄的所以然,經過深思熟慮,以達到精微地步。這樣的脈學是寶貴的,但不是好學的人不要傳授給他,這才算得到了傳授的方法。

陰陽是宇宙之中的道路,是一切事物的綱領,是千變萬化的起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對于人體來說,它是精神活動的大本營。治病當然必須從根本上去考察。再拿陰陽變化來說,清陽之氣,積聚而上升,就成為天;濁陰之氣凝聚而下降,就成為地。陽主萌動,陰主成長,陽主生發,陰主收藏。陽能化生功能,陰能構成形體。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濃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氣在下如不得上升,就會發生飧泄的病。濁陰在上,如不得下降,就會發生脹滿的病。這就是違反了陰陽運行規律,就要導致疾病的道理。

清陽之氣變為天,濁陰之氣變作地。地氣上升就成為云,天氣下降就變成雨;雨雖是下降于天,卻是地氣之所化;去雖是成于地氣,卻賴天氣的蒸發。這是陰陽相互為用的關系。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出于上竅,濁陰出于下竅。清陽從腠理發泄,濁陰從五臟流走。清陽能使四肢得以充實,濁陰使六腑能夠相安。

水屬于陰,火屬于陽。陽是無形的氣,而陰是有形的味,飲食五味滋養了形體;而形體得到滋養后,又使真氣得到充實。真氣進一步產生精,而精又可以化生一切。精是仰賴于真氣而產生的,形體是仰賴于五味而形成的。飲食經過作用變成精,又經過氣化作用而充實形體。然而飲食不節,也能夠傷害形體。氣偏盛了,也能夠有損于精。真氣產生了精血,而如果精血充足的話,又能夠化而為氣;五味過用了,氣也間接受到傷害。

屬陰的五味從下竅排出;屬陽的真氣從上竅發泄。五味之中,味奪取的屬于純陰,味薄的屬于陰中之陽;陽氣之中,氣奪取的屬于純陽,氣薄的屬于陽中之陰。作為五味來說,味厚就會使人瀉泄,味薄才能使腸胃通利。作為陽氣來說,氣薄能夠滲瀉邪氣,氣厚就會助陽發熱亢陽,會促使元氣衰弱,而微陽卻能使元氣旺盛,亢陽侵蝕元氣,元氣賴于微陽的煦養;亢陽耗散元氣,微陽卻使元氣增強氣味之中,辛甘而有發散作用的屬于陽,酸苦而有通泄作用的,屬于陰。

陰陽在人體內,應該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氣偏勝了,那么陽氣必然受損害。同樣,陽氣要是偏勝了,那么陰氣也必然受損害。陽氣偏勝就會生熱,陰氣偏勝就會生寒。寒到極點又會出現熱象;熱到極點,又會出現寒象。寒邪會損傷人形體,熱邪會損傷人氣分。氣分受傷,就會因氣脈阻滯而使人感到疼痛;形體受傷,就會因為肌肉壅滯而腫脹起來。所以,凡是先痛后腫的,是因為氣病傷及形體;若是先腫后痛的,則是因為形傷而累及氣分。賊風太守形體主會感到疼痛;邪熱太過,肌肉就會發生后腫;燥氣太過,津液就會枯涸;寒氣太過,心腹就會感到絞痛;濕氣太過,就會發生泄瀉。

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的推移,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律;又有金木水火土的變化,產生了寒暑燥濕風的氣候。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五氣,發為喜恕悲憂恐,這些不同的情志過喜過怒,都可以傷氣。寒暑外侵,則會損傷形體。大怒會傷陰氣,大喜會傷陽氣。更可怕的是逆氣上沖,血脈陰塞,形色突變。因此說,對于喜怒如不加以節制,對寒暑如不加以調適,就有傷害生命的危險。因此,陰氣過盛就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樣,陽氣過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說,冬季感受的寒氣過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發生熱性病;春季感受的風氣過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發生飧瀉的病;夏季的暑氣過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感受的濕氣過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發生咳嗽。

我聽說古代圣人,講論人體的形態,分別臟腑的陰陽,審察經脈的聯系,使得會通及六合,各按其有關經絡循行起止。氣穴所發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稱;肌肉及骨胳相連屬的部位都有它的起點;皮膚脈絡的陰陽、順逆,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的變化,也有它一定規律,外在環境與人體內部的內因關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這樣呢?

東方屬春,陽氣上升而生風,風能滋養木氣,木氣能生酸味,酸味能夠養肝,肝血能夠養筋,而由于筋生于肝,肝屬木,木能生火,所以筋又能養心。肝氣上通于目。它的變化在天是六氣里的風,在地是五行里的木,在人體中是筋,在五臟中是為肝,在五色中是為蒼,在五音中是為角,在五聲中是為呼,在人體的變動是為握,在七竅中是為目,在五味中是為酸,在情志中是為怒。怒能夠傷肝,但悲傷能夠抑制怒(悲為肺志,以金克木);風氣能夠傷筋,但燥能夠抑制風(辛屬金,以金克木);過食酸味能夠傷筋,但辛味能夠抑制酸味(辛屬金,以金克木)。

南方屬夏,陽氣大盛而生熱,熱能使火氣興旺,火氣能生苦味,苦味能夠養心,能夠生血,血足能夠養脾(火生土),心氣關聯于舌。它的變化在天是為六氣的熱,在地是為五行里的火,在人體是為血脈,在五臟是為心,在五色是為赤,在五音是為微,在五聲是為笑,在體的變動是為氣逆,在七竅是為舌,在五味是為苦,在情志的變動上是為喜。過喜能傷心氣,但恐可以抑制喜(恐為腎志,水克火);熱能傷氣,但寒水可以抑制熱(寒水能勝火);苦味能傷氣,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咸為腎味,水克火)。

中央屬長夏,蒸發而生濕,濕能使土氣生長,土能產生甘味,甘味能夠滋養脾氣,脾氣能夠滋養肌肉,肌肉強壯能使肺氣充實(土生金),脾氣關聯于口。它的變化在天是為六氣里的濕,在地是為五行里的地,在人體是為肌肉,在五臟是為脾,在五色是為黃,在五音是為宮,在五聲是為歌,在人體的變動是噦,在七竅是為口,在五味是為甘,在情志變動上是為思。思慮可以傷脾,但怒氣可以抑思慮(怒為肝志,木克土);濕氣能傷肌肉,但風氣可以抑制濕氣(風屬木,木克土);過食甘味能傷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酸屬木,木克土)。

西方屬秋,天氣急切而生燥,燥能使金氣暗無天日起,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夠滋養肺氣,肺氣能夠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又能滋生腎水(金生水),肺氣關聯于鼻。它的變化在天是為六氣里的燥,在地是為五行里的金,在人體是為皮毛,在五臟是為肺,在五色是為白,在五音是為商。憂能傷肺,但喜可以抑制憂(喜為心志,火克金);熱能傷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熱,辛味能傷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苦屬火,火克金)。

北方屬冬,陰凝而生寒,寒氣能使水氣生旺,水氣能產生咸味,咸味能滋養腎氣,腎氣能滋長骨髓,骨髓充實,又能養肝,腎氣關聯于耳。它的變化在天是為六氣的寒,在地是為五行中的水,在人體是為骨髓,在五臟是為腎,在五色是為黑,在五音是為羽,在五聲是為呻吟,在人體的變動上是為戰栗,在七竅中是為耳,在五味中是為咸,在情志變動上是為恐。恐能傷腎,但思可以抑制恐(脾志為思,土克水),寒能傷骨,但燥可以抑制寒,咸能傷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甘屬土,土克水)。

所以說,天地覆載萬物,陰陽化生男女。左右是陰陽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則是陰陽的表現。總之,陰陽的變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進一步說,陰陽是相互為用的。陰在內,有陽作為它的外衛;陽在外,有陰作為它的輔佐。

人怎樣取法于陰陽呢:陽氣太過,身體就會發熱,腠理緊閉,喘息急迫,憋得身子擺動出不來汗,并且發熱,牙齒干燥,心里煩悶,如果再有腹部脹滿的感覺,就是死證。因為這是屬于陽勝的病,所以患者經得起冬天,而禁不起夏天。陰氣太過,身體就會惡寒,出汗身上時常冷,屢屢煩躁,夾雜作冷,最后就會出現手足厥冷的現象。這樣,如再覺腹部脹滿,就是死證,因為這是屬于陰勝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夏天,而禁不起冬天。這就是陰陽偏勝,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癥狀和機轉啊!

那么,怎么能使陰陽得以調和呢?能夠知道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陰陽調和。否則,就會早早衰弱的。就一般人說,年到四十歲,陰氣已經減了一半,起居動作,就顯得衰退了,到了五十歲,就身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了,到了六十歲,陰痿,大氣衰,九竅功能減退,陰虛于下,陽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淚等衰老現象就都出現了。所以說,懂得調養的人,身體就強健。不懂得調養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同樣都活在世上,但結果卻不相同。聰明的人在沒有病的時候,就能夠注意養生。愚蠢的人在發病的時候,才知道治療。愚蠢的人,常感到體力不足;聰明的人,卻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壯。即使身體本已衰老,也可以煥發青春。本來就強壯的人,就更強健了。所以,最明達事理的人,做順乎自然的事情,以恬靜的真趣為快樂,在那種沒有任何干擾的環境內,去尋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壽命就無窮盡,與天地長存。這就是最明達事理的人的養生方法啊!

天氣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右邊的耳目也就不如左邊的聰明。地氣在東南方是不滿的,所以東方屬陽而人左邊的手足也就不如右邊的靈活。這是什么道理。東方屬陽,就陽氣來說,它的精華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那下部就必然虛弱,所以就會出現耳聰目明,可是手足不便利的情況。西方屬陰,就陰氣來說,它的精華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那上部就必然虛弱,所以就會出現耳不聰目不明,而手足卻便利了的情況。所以同樣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體右側就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體左側就較重。這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不能不有所偏勝,而在人身也有陰陽左右的不足,身體哪里虛了,邪氣就會乘虛滯留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質;天有八節的氣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為萬物生長的根本。陽氣輕清而升于天,陰氣重濁而降于地,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由陰陽的神妙變化來決定的。因而,能使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復,永不休止。只有那些最聰明的人,對上,順應天氣來養護頭顱;對下,順應地氣來養護雙肢;居中,則依傍人事調節飲食,怡悅情志,來養護五臟。天之氣與肺相通,地之氣與咽相通,風木之氣與肝相應。雷火之氣作用于心,五谷之氣感應于脾,雨水之氣滋養于腎。六經好像大河,腸胃好像大海,九竅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陰陽來比喻人身的陰陽,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間的雨;人之氣,就好像天地間的風;人的暴之氣,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氣,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養生如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就要發生疾病了。

養生的道理極微妙,變化是沒有窮盡的,誰能了解它的本源呢?道理是極精微而不易審察的,誰能夠知道它的精要呢?道理是很深遠而且合宜的,誰能理解它的好處,最微小的物體,漸漸地可以用毫厘來計算,上了毫厘大小的東西再經過積累,便要用尺來度,斗來量了,然后,擴大,再擴大,就成為形體了。

天地之氣化合而成形體,又根據不同的形態變化來確定萬物的名稱,那么天地的氣運和陰陽的變化,對于萬物所起的作用,哪個大,哪個小?但天很廣闊,不容易測度,地很博大,也難以計,現在就說一下這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種不同的顏色,這五色的變化,是看不盡的。草有五種不同的氣味,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窮盡的。人的嗜欲不同,對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給人們五氣,地供給人們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蕆在心肺,能使臉色明潤,音聲宏亮。五味由口進入,藏在胃里,它的精微可養五臟之氣。五氣和化,就有生機,再加上精液的作用,神氣自然會旺盛起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經》白話文-全 文
黃帝內經》一百句
《黃帝內經》100句精華,開啟中醫之門的鑰匙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五行與疾病診治
黃帝內經上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略阳县| 山阳县| 大化| 彩票| 乌苏市| 黄山市| 自贡市| 无棣县| 南郑县| 育儿| 祁门县| 金湖县| 长沙县| 勐海县| 白城市| 岑溪市| 贵德县| 无极县| 东乌珠穆沁旗| 鹤峰县| 乌兰浩特市| 宝坻区| 泰和县| 南陵县| 沂水县| 张掖市| 英吉沙县| 承德市| 桦甸市| 大庆市| 孝昌县| 德庆县| 安化县| 长泰县| 濮阳县| 荣成市| 福州市| 宝应县| 巴林左旗| 垣曲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