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認病捷要總訣
發熱類
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藥)。
發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于里也(白虎湯加桂枝、干葛)。
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素稟不足,無故身大熱,舌青欲飲極熱者,元陽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吳萸四逆湯)。
小兒發熱,氣粗口熱者,表里俱病,內有熱也(人參敗毒散加芩、連、梔子)。
發熱出氣微溫,而口不熱,小便清長,大便不實,素有疾者,元氣不固也(理中湯、六君子湯類)。
瘧疾寒熱往來而有定候者,真瘧也。一日一發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陽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發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陰為病也(宜理中湯加柴、桂)。
二日一發者,病深一層也(按寒熱輕重治之)。
單熱無寒,渴飲冷不休者,病在陽明也(宜白虎湯)。
單寒無熱,欲飲熱者,病在太陰也(宜理中湯)。
飽悶不舒,而發寒熱者,食瘧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發寒熱,欲飲極熱湯者,脾陽外越,似瘧而實非瘧也(宜吳萸四逆湯)。
鼓脹單腹脹而四肢不脹,舌青欲飲熱者,陰邪伏于中而閉塞清道也(宜理中湯、或吳萸四逆湯)。
單四肢脹,而腹不脹者,脾陽不固,發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湯加西砂)。
有周身鼓脹,不渴不欲食者,元氣渙散也(宜收納,切忌消腫,如理中、回陽之類)。
有脹而皮色如血者,陰乘于上而作也(宜補陽以消陰,如陽旦湯、潛陽丹)。
有脹而皮色如水晶,內無他病者,水氣散于皮膚也(宜五皮飲)。
脹病亦多,握定陰、陽辨訣治之,決然不錯。
積聚腹中有塊,無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無形者,瘕癥也(宜活血行氣,如當歸補血湯,加桂、麥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樸七氣湯),有噯腐,大便極臭,而腹中有塊者,宿食積聚也(平胃散加大黃,莪術)。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覺痛,作水聲者,痰濕積聚也(宜桂苓術甘湯、理中湯加砂、半)。
有小腹硬滿,小便不利者,血積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紅花)。
總之喜揉按者,陰之積聚,由于陽不化陰也(宜溫解)。
手不可近者,陽之積聚。由于氣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積聚亦不出陰、陽兩法。
痰飲痰飲者,水濕之別名也。脾無濕不生痰,水道清則飲不作。痰清而不膠者,胃陽不足以行水也(宜溫中、理中湯)。
痰黃而膠,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雞子黃連湯)。
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陽不足(宜溫、宜補)。
痰臭、痰吐如絲不斷,痰結如砂石者,皆由于陰虧火旺(宜五味子湯養血湯)。
《金匱》列五飲之名,亦當熟看。
咳嗽
咳而兼發熱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龍、麻黃湯之類)。
咳而不發熱身痛,飽悶噯腐臭者,飲食為病也,亦間有發熱者(宜平胃散加麥、曲)。
咳而身大熱,喜極熱湯,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陰氣上干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咳而身如甕中,欲飲熱者,肺為寒痰閉塞也(宜苓桂術甘湯加細辛、干姜、五味子)。
咳而口干喜冷飲,二便不利者,肺為火逼也(宜瀉白散中加蘇葉、桅子)。
干咳而無痰者,肺燥血虛也(宜補血湯合黑姜甘草湯,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陽不運也(宜理中加砂、半、吳萸、茯苓)。
咳癥雖多,總以陰、陽兩法辨之即可。
喘喘而發熱、身疼者,寒邪閉塞肺竅也(宜麻黃湯倍麻)。
喘而不發熱、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氣上騰也(宜潛陽丹)。
喘而身大熱,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也(宜吳萸四逆湯)。
嘔吐
嘔吐水谷,尚欲飲冷者,熱隔于中也(宜黃連生姜湯)。
嘔吐而欲飲極熱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吳萸)。
嘔吐身熱頭痛者,挾外感也(宜桂枝湯倍生姜、加吳萸)。
嘔吐身大熱而無外感,尚欲飲熱者,脾陽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吳萸)。
凡吐癥發熱者多,因吐氣機向外,故身亦發熱,以身不痛為據。
霍亂腹痛吐、瀉交加,而欲飲水者,熱隔于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瀉交加而欲飲熱者,寒隔于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理中湯)。
呃逆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沖也(宜大承氣湯主之)。
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干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痢癥
痢癥不拘赤、白,舌黃、脈有神者,燥熱為病也(宜大黃木香湯)。
痢癥紅、白,脈無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陽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痢癥紅、白,身大熱而渴飲極熱,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陽外越,而內無陽以化腸胃中之精血也(宜吳萸四逆湯)。
若大熱、舌黃,飲冷不休,日數十次者,胃熱極也(宜白虎湯加柴、葛)。
痢疾初起,發熱身疼脈浮者,外感也(宜人參敗毒散)。
頭痛如裂,身無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熱,或脈勁者,此皆元陽外越,暴脫之候,切忌發散,法宜收納(宜四逆湯,或潛陽丹)。
頭痛、身熱、頸、背強痛者,風寒襲于太陽也(宜桂枝湯)。
六經各有頭痛,須按法治之,此不過明其危險者。
耳、目、口、鼻、唇、齒、喉各部腫痛,或發熱,或不發熱,脈息有神,舌黃、飲冷,二便短赤,精神飲食一切不衰者,氣有馀之癥也(宜清涼、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涼膈、導赤之類)。各部腫痛,或發熱,或不發熱,脈息無神,脈浮大而空,或堅勁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滿口,喜極熱湯,二便自利,間有小便赤者,此皆為氣不足之癥,雖現腫痛火形,皆為陰盛逼陽之的候。市醫往往稱為陰虛火旺,而用滋陰降火之藥者極多,試問有陰虛火旺,而反見津液滿口,唇、舌青滑,脈息無神,二便自利者乎?吾愿天下醫生,切切不可見頭治頭,見腫治腫,凡遇一癥,務將陰、陽、虛、實辨清,用藥方不錯誤。
心痛心中氣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極也(宜四逆湯)。
心中氣痛,面赤、舌黃、欲飲冷者,熱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黃湯)。
胸、腹、脅、背、腰、肘、胯、膝,痛、腫各部腫與痛,而不喜手按者,或發熱,或不發熱,惡寒喜熱,舌黃、便赤、脈息有神,乃為氣血壅滯,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氣清涼之品)。
各部或腫或痛,而喜手按者,或發熱,或不發熱,舌青喜熱飲,二便清長,脈息無神,人困極者,乃陽衰不能運行,皆為不足之候(宜溫中、行氣之品)。
二便病二便不利,腹脹、煩躁、舌黃、飲冷,脈息有神者,乃陽邪閉結也(宜清涼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滿,人安靜,口不渴,喜臥,脈息無神,舌青滑者,陰邪閉于下,由陽不足,不能化陰也(宜溫補、回陽之品)。
辨認脈法氣有馀:所現浮、洪、長、大、實、數、緊之類。(倘病現陰色不合脈,舍脈從病)。
氣不足:所現沉、遲、細、微、虛、短、澀之類(倘病現陽色不合脈,舍脈從病)。
辨認諸癥法氣有馀:所現脈息、聲音、面色、飲食、起居,一切有神。
氣不足:所現脈息、聲音、面色、飲食、起居,一切無神。
辨認瘡法氣有馀:所現紅腫、高凸、痛甚、煩躁,人有神者,癰也。
氣不足:所現皮色如常(慢)〔漫〕腫,不痛,人無神者,疽也。
辨認痘法氣有馀:所現痘色紫紅,或夾斑疹,頂焦、唇紅、便閉之類。
氣不足:所現痘瘡灰、陷、平塌、寒戰、唇口青白、便利之類。
辨認目疾法氣有馀:所現紅腫、痛脹、眵翳、障霧、赤脈、淚多、煩躁之類。
氣不足:所現痛脹不甚,翳霧障膜雖多,不覺大苦之類。
辨色法氣有馀:所現色紫紅,口唇如硃,煩躁不寧。色不合病,舍色從病。
氣不足:所現色滯暗,青白無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閉須知。
辨舌法氣有馀:所現舌黃、干白、紫紅、黑黃、純干黑,煩躁,飲冷。
氣不足:所現舌青滑,潤黃、黑潤、干黑色、或青中帶黃,或黃中帶白,黑而潤,津液滿口,其人安靜,而喜熱飲之類。
辨口氣氣有馀:所現氣粗,氣出蒸手,出言厲壯之類。
氣不足:所現氣微、氣短、氣冷,出言微細之類。
辨口流涎水氣有馀:所現流涎不止,口熱,思水飲者,胃火也。
氣不足:所現流涎不止,口冷,思熱湯者,胃寒也。
辨二便氣有馀:所現尿短赤、黃、紅、糞鞕、羊矢、極臭、極黃之類。
氣不足:所現尿清長,間有黃者,糞溏、色白、色青之類。
辨皮毛肌膚氣有馀:所現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膚燥癢之類。
氣不足:所現皮肉光潤、毛澤,肌膚雖瘦,無燥癢之形。
辨飲食氣有馀:所現食多易消,善饑,喜飲湯水。
氣不足:所現食少難消,反飽,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氣有馀:所現身輕,喜動游,怒罵,喜笑、狂叫之類。
氣不足:所現身重,嗜臥,不言不語,愁悶憂思之類。
道醫串講醫理真傳原序 轉載自道醫吳自然
大家課堂討論從鄭欽安的原序開始,因為既然我們這個課堂現在討論學習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那么這個醫理真傳,鄭欽安先生著這個書,他的用意何在?為什么叫醫理真傳?所以說就應該從他的原序開始,慢慢的體會開始。這樣才能真正的掌握住醫理真傳它的宗旨是什么,并不是說學醫就是一概就去抄方,什么病吃什么藥處什么方,那是錯的。因為中醫之道講究的是理法方藥,那這個理是什么,醫理都沒有搞清楚,那你后面的醫法,處方用藥就不會清楚,所以今天讓大家組織起來,進行鄭欽安原序的討論是必要的,然后我們在閱老師沒有來跟大家講課之前,我們就按照這個次序,今天晚上討論這個原序,那明天晚上就順著這個次序慢慢討論,一步一步的,大家不要心急,把這個醫理真傳做到有次序的大家一起進行討論,這樣對大家真正學醫的發心才是有幫助的。而且在原序里鄭老師也跟大家交代了,醫學不僅僅只是醫學,而且還是醫道。為什么講醫道,它其實不難以用藥,它最難以識癥,但這個識癥怎么認識,這個證它是陰陽和化偏差局面出現之后的一個癥狀。我們應該怎樣在臨床結合這些所謂的癥,然后求出它的陰虛和陽虛,也就是水火和化的偏差,把這個總頭找到,最后把這個病來真正的抓住,這樣的話當機對癥,最后處方對治。知道了病癥、知道病性、病位,它的陰陽虛實之過,根據這些,根據氣化的氣機升降開合偏及造成邪勢,就當機對病,對治這個邪勢進行處方用藥的調節,這樣對醫學來說,才是真實的。所以說開篇原序,開宗明義就跟大家說明的是,不管是醫學、用藥、識癥,最關鍵的是識陰陽。周易里邊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易者,也在講陰陽之道。還有內經也在講道生,這個道是因為天、地、人、物、還有萬化,都是因為陰陽之道而造化出來的。所以說醫學、醫理要掌握的住,就要靜心體悟盡陰陽之道。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鄭欽安先生也講到,為什么最終要做到識別陰陽?因為這個陰陽化生五行,也就天地交合,進行倒貫顛通,才有五行之常,其中它的氣機往來和化,也就是說陰陽消長盈虛,產生了五行還有其中的立。根據日月星的位置,就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這些都是氣機的變化所造成的。那對于我們的人身也處于之間,和天地氣交息息是相關的,那人體正常的氣化之道也就是與天地的氣機相吻合的,一定要透過陰陽和化產生升降開合,然后印證到我們的身體,去真正的領悟臟腑功能,也就是水火和化之道。真實的掌握醫理,這個醫理就是氣化。這樣,臨床上去辨證,甚至于后面運用這個方法去處方用藥,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這個醫術它是動關生死的。這里鄭老師跟大家提出來,盈虛消長發為疾病萬變萬化,這個變化真是太大了,就和我跟大家講的,這個變化傳變,邪勢的傳變。其實他也不是很大,就是陰陽和化的變化。所以它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所以醫易窺測。我們看的是仲景原序前面的內容,那是對于醫理方面。我現在跟大家強調的是,仲景原序后面他所發出了感嘆。也就是剛才我發給大家的地址,那個是太極醫道的序。仲景當時他也在感嘆!天布五行,天就是指的自然,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氣化。因為陰陽氣化,然后布,布就是發育和輸布產生了五行,這樣的話以孕化,以氣化孕萬類,包括我們每個人還有物。在萬類里面,人秉五常,也就是天地氣化交合之常,這才有我們所謂的我。其中“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又講到了陰陽貫通之道,這個會也是陰陽和暖化變,融會貫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他也指出了這個問題,所以講,“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就是叫我們干嗎,就是叫我們來體悟。既然發心要學醫,那發心要真正掌握住這個醫理,那其中唯一可行的方法,那就是靜心體悟,能明了生死是大事。所以說仲景也在教人體悟得道,自然氣化之道,真的是妙不可言。
鄭老先生學醫在劉止唐,劉老夫子那里。這個劉老夫子,可能大家有所了解,就是一代儒醫。當年清朝的時候,與我的祖師論道的時候失敗了,所以他就改他的名號,從此后他就不講道了,把名字改作劉止唐,潛心修道,現在雙劉一帶還有劉門道,就是劉云這個老先生傳下來的。他的老師也是指示他學醫,學醫之道首先就要看黃帝內經,我們看的內經,其實,里面有很多東西,都是和道生有關。就是要讓你們掌握天地人,三才氣化的統一和諧。還有周易和太極,真正的周易并不是算命的,以前我也跟大家講過,筮也是人表達性命的一個命功。所以孔子也在傳授的時候,曾經說過,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那就是講這個易,講命理,這些都是和修身有關。還有就是立方立法之旨,這樣的話就形成了一條線,就是指示了鄭欽安先生整個醫學怎樣去學習。然后看后面,歷時二十余載,碰到一個思路,要實戰二十年功夫,才得到這個醫道,我既發心要學醫,那應該怎么做?請大家都可以做反思。后面講他看了很多書,但是就和當今的醫學也是一樣的,書倒是很多,探源求真的書并不多。也就是說,發揮醫術的書多,發揮真正氣化醫理這樣的書確實是很少的。所以很多醫家,他間或之間講病,但是他又不能真實的道出病之所以然;間或講方,但是他又不去探索其用而挖出所疑,去探索去挖掘。所以讓后來很多學醫之人迷茫一片,不知醫學之根本,不知醫道之真,這樣學醫真的是太累了。
所以,他看了這樣的書,通過自己的修養體悟,以及臨床的應用,又看了云南陳修園老先生的醫書一十三種。陳修園老先生的書,寫得也很好,大家可以下去看看。“酌古準今,論深注淺,頗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有的地方,醫理方面發揮得挺不錯。但是,其中分陰分陽的實據方面,用藥活潑的機關,都有所省略,沒有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能和醫家和醫道有層次之分。醫家,只是掌握住陰陽辯證八綱藥味藥性、處方用藥。醫道不一樣,他在醫家的基礎上,還要進行自身的修養,求得自己的內證體悟。所以,自古以來的明醫,很多是道門中人。為什么?既然入了道門,就是想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生死大事!所以,在修養在了達生死大事的過程中,人體出現了偏差,怎么辦。一個是利用內丹精氣神,盡心用神馭,調動體內的氣機循環,來達到至靜之道。但是,體內內材不足的情況下,那就應該借助于外丹,也就是現在的中草藥。利用草藥之性,糾正我們體內的偏差,最后,還要恢復于平日的日常的生活中的修養中去,最后達到道門中最高的東西。醫術最早又叫方術,就是道家搞出來的,在仲景之前就有了。所以,欽安先生就看到了這里,就很謙虛,自稱以“管窺之見,謹將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極,與夫氣機盈縮”的道理,和盤托出。這些道理,也是他在劉止唐老夫子那里聽聞得知,因為劉老夫子對道門的了解是很深廣的,確實是道門研究的大家。而且,當年隨其研究道學的門徒,還是很多的。所以,用他的指導思想,欽安先生就相當于走上了一條學醫的捷徑,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夠真實的體悟,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的立極之處,真陰真陽的氣化,氣機的盈虛消長。包括產生病因的內因外因,陰虛陽虛的變化實據。他把二十幾年的用方用藥,活潑圓通之妙,匯集起來。一個大醫不僅能夠醫病,還能夠用心體悟貫穿醫道,然后把臨床的真實有效的經驗,平時就要做到積累,留傳后世。把這些東西積累起來數十條,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確實如此,自古以來,真正的臨床大家,真正發心濟世的明醫,都是如此行事。和現在的另外一種名醫,是不一樣的,最終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為什么今天組織大家首先對欽安先生原序的討論,就是為了讓大家真實的掌握真正的醫學,該從哪里入手,怎么做?為什么我們的第一個班叫修心班?我的用意也是一樣的。帶動大家修心,就是為了大家能夠盡快時間領悟到靜心的好處。只有靜心,才能領悟到很多中醫方面的氣化理論,才能感悟天地自然的氣機交合運化之道。內心浮躁的話,怎么可能有這方面的感悟呢!修心,是自始貫終的,不是學了兩個月的修心,就放松了,可以直接學醫,不要進行自我修養。那也是不行的,因為在不斷的修正的過程中,你的靈性,你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完善。你的陋習,不好的一面,在內證的過程中,在慢慢的轉化。用這樣的心態去進行醫道的實踐,臨床和積累起來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修心班開班的苦心。
今天的原序就討論到這里,明天再進行下面的討論。
我帶著大家進行醫道的學習,剛才給大家發的網址,那是我們太極醫道的序,可能大家也看到了。我們就是立足于修身,來掌握這個醫術。本來自古以來,學醫的目的,就是這樣的。并不是,沖著掙錢而學。首先是解決自己,推廣開來就是立志做人。我們的序,擎綱攜領,就講的這個以道為體,氣化元真之道,以醫術為用。搞醫的如果不精通于道,這個道,不是道教的宗教意義上的道,這是道家修煉,進行修心養性,真實進行實踐的。這樣的工作,統稱為道。不通乎道,就不能觀乎其妙。所謂的妙,就是指這個自然造化的奧妙,他是無法形容的。所以,在易經中,方便形容這個道,就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取類比相。用了很多的手法,總的目的,無非是讓大家掌握這個:一陰一陽之為道。所以,不論學醫還是學易,醫易它還是相通的。我們的序,就不多講了。希望大家下去后,仔細看看,慢慢的體會。在序上面,我講了很多,也很直接。我們學醫,就是學用腦,學習修身。修的身心清靜了,就可以用腦。這個時候,我們的靈性,才是自然活潑的。這樣的話,才能真正的做到感而遂通,能夠通達很多。因為中醫學的氣化原理,就是憑空抽象的,你要把憑空抽象的東西,具體運用到我們自身去感悟得道,具體落實到實處,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在臨床上去實踐,和我們在自身上去體悟。我在序上面跟大家一再的強調,醫其實上就是易,就是這么一個意思,也就是所謂的道。在后面,我就跟大家提出來,怎樣才能知易。怎樣才去講易并發揮。希望后來的人,來學習的,要“正心誠意,絕利一源”,就是要聚精會神。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是陰符經上的話。我們就是要用這個方法,然后,真實的去判斷明師,真心的去拜訪尋求明師。找準自己的位置,真正的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河洛天人理,河圖洛書,是周易八卦的最根本最基礎的東西。也是當今各學科,應用最廣的。不要小看這個,河圖和洛書。它是一個圖和書,它在變化數的方面是很精深的。然后最終來覺領明確顯陰陽真實的一面,至于功到之時,象欽安老師一樣,經過多年的努力,真實有得。再把這些東西積累起來,傳承下去。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提出的興盛我們真正的傳統中醫,傳統文化,這個醫道。后面的你們就自己看。
今天,討論就到這里吧。
您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