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按照持股比例排序,出柜“筑巢”的五位主角依次是:順豐35%,申通、中通和韻達各20%,普洛斯5%。順豐就這樣和“通達”走到了一起,遺憾的是沒有圓通,也沒有匯通。
圓通、匯通為什么缺席?尤其圓通。畢竟,作為“通達系”和“桐廬幫”快遞的代表性企業,如此被赤裸祼地孤立還是第一次。
原因雖然不確定,但卻很容易聯想到。在老鬼看來,圓通、匯通的出局,有點像是阿里(云鋒基金)注資后的反彈。豐巢的誕生,不但將對快遞“最后一公里”,尤其是第三方智能快遞箱產生沖擊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速了“四通一達”的分化。
自豐巢起,被喊了將近十年之久的“四通一達”恐將正式分化為兩個陣營:背靠阿里的圓通和匯通;攜手順豐的申通、中通和韻達。一邊是背靠大樹好乘涼,一邊是抱團取暖筑城墻。
所謂“城墻”,就是對行業資源進行橫向連接。近兩年,隨著移動互聯技術和O2O商業模式的興起和成熟,尤其是“互聯+”和“線下線下消費模式”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后,依托快遞“最后一公里”作為流量入口的互聯網型企業,也稱新物流,如雨后春筍,各路資本也是峰涌而入。但是,在這個欣欣向榮的過程中,以順豐和通達為代表的傳統快遞企業除了在末端減輕部分派件壓力外,沒有享受到一絲一毫的紅利。
處在“夾心層”的快遞企業,如果再不改變,將面臨著被掏空的危險。
剛剛結束的5·28菜鳥江湖大會上,兩周歲的菜鳥重新梳理和確定的五大戰略中的以“最后一公里”為目標的驛站平臺項目,更是將這種危險的系數提升至最高。6月3日,升級版菜鳥物流APP“裹裹”正式上線,官方表述是要“幫助合作伙伴觸達億萬消費者”并實現“快速互動”,實際上呢?這是最后一場入口之爭,而且是在快遞端的入口之爭。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了守住“入口”,3天后,始終游離于菜鳥江湖之外的獨行俠順豐,即攜手申通、中通、韻達和普洛斯,正式推出豐巢。
豐巢的背后,我們看到了四通一達的分化,當然,你也可以說“桐廬幫”正趨向瓦解,但這種分化和瓦解并沒有帶來任何負能量,反而加快了行業主體間的合縱連橫。老鬼認為,巨頭之間的競爭不足為奇,能夠捕捉共同的利益支點尋求合作才最為可貴,理性的互動也是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體現。這是豐巢帶來的第一個啟示。
根據四家快遞公司的聯合通告,豐巢平臺除了快遞業務外,還將集成廣告、精準營銷、電商配送渠道、社區便民、社區金融等功能,力爭做好社區化信息服務,形成O2O閉環。
此規劃若能如愿,對于掘金快遞“最后一公里”的新物流們或將產生革命性影響。從豐巢公布的數據看,其創始股東團隊不僅聚合了順豐等老牌快遞公司逾20年的物流服務經驗,還包括五大物流巨頭在國內總共擁有的超過87000個的服務網點,85萬名一線配送人員每日遞送快件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0%以上。在未來,要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豐巢”。
將產生哪些革命性的影響呢?答案集中在兩個字:流量。接下來,豐巢一旦勢起,以速遞易、鳥箱、近鄰寶等為代表快遞柜企業,以小麥公社為代表的校園快遞平臺,很可能面臨著被“截流”的危險。沒有“流量”,入口就不復存在,沒有“入口”,存在還有什么意義?
通告中,豐巢表示其技術儲備已經完成,在資本的強力推動下,將于2015年內完成國內33個重點城市、過萬網點的布局。并與萬科物業、中航地產、中海物業等地產物業核心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建立在“互聯網+”政策基礎上的新型智能快件柜服務市場。
豐巢不是一次簡單的結盟,而是一場有預謀的演練。豐巢的目的也不僅僅是送快遞和收快遞,而是匯聚最優資源,建立消費者檔案,打造標準化的端口資源,創建物業、政府與用戶等多面聯合的場景,在傳統快遞“收轉運派”的大循環之內,再造一個末端物流生態圈。這個生態圈,用時髦的話講,就是貼近社區和生活的O2O平臺。這是豐巢帶來的第二個啟示。
老鬼在廣東工商管理部門查了一下豐巢的老底,相關信息如下:
總部設立在深圳市南山科技園區,法定代表人王衛。
公司注冊資本為50000萬元人民幣(也就是通告中說的初期5億元的投資),于2015年4月8日成立。
董事會組成中,白云任監事(此人尚不知底細),最大股東王衛任董事長,其他四名成員,韻達聶騰云、申通陳德軍、中通賴梅松等分別任董事,總經理為徐育斌。
這樣的“班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人信息中,韻達是以“上海云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名義進行參股。據老鬼調查,該公司是與韻達集團合作成立的垂直銷售公司,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要開展倉儲、供應鏈、物流、快運類的大客戶營銷業務。
說明什么?說明在市場的引導或者說倒逼之下,傳統快遞公司的業務正從單一向多元轉變,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也開始細分,并向兩端滲透,全產業鏈的影子越來越清晰。聯想到順豐在“三流合一”方面的頻繁跨界和無畏嘗試(哪怕是試錯)以及中通、韻達在電商、倉儲、海淘等方面的試水,這樣的趨勢就更加明顯。
快遞本身是集中度非常高的產業,巨頭只能是“鼎力”,而非“林立”。因此,在各類市場主體爭相沖擊全產業鏈的布局中,必將經歷一場腥風血雨。當然,豐巢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洗牌”的開始,它只是快遞公司謀劃未來的一步棋。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國王輸了,國王問阿基米德要什么獎賞?阿基米德對國王說:“我只要在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按這個比例放滿整個棋盤就行。”國王聽了以后,不以為然,認為用不了多少糧食就可以打發他。可是算完以后,卻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整個國家的糧倉里的米都不夠。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個組織中,某一類型的人才(主體)往往具有“共生效應”,如果建立良好的機制,就能收到一而十、十而百的效果。而一著不慎,則可能滿盤皆輸。在老鬼看來,豐巢亦然。這,就是老鬼想說的第三個啟示。
最后,對于智能快遞箱,老鬼也忍不住想發幾句“牢騷”:
智能快遞箱自從五六年前被引進國內后,原本只是作為傳統快遞業務的一項增值服務(參照國外模式),說白了,主要就是派送快件。但是隨著近幾年O2O大行其道,自提柜一下子就火了,火的原因就是它被當作了一個“流量的入口”,而非簡單的派件工具。問題是,這樣的入口能起到多大效果?作為應用場景,自提柜的交互性既顯得單一,也無法滿足消費者更多的感官訴求。不管你怎么看,反正相對于冷冰冰的鐵箱,老鬼更喜歡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即便偶爾用一下,每次取完快件也是快步離開,絕不回頭。
此外,因為場景應用和人機交互的局限而造成的盈利困境,最大的挑戰就是成本。無論是作為終端設施,還是增值產品,智能快遞箱都是一投重投入,雖然抱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這種壓力,但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盈利點,它就是一只吞錢的貔貅。
來源:驛站 物流搜索整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