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正確認識精神病患者。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精神病就是瘋子,整日瘋瘋癲癲,蓬頭垢面,到處亂跑,或是愚蠢的智力低下,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精神病是無法治愈的。這都對精神疾病的錯誤認識。再加上新聞媒體報道的有關“精神病”的惡性事件,更加深了世人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與偏見。
惡性事件為精神病患者“招黑”
這些令人發指的事件,讓人聽起來難免會將“精神病患者”與“殺人不犯法”聯系在一起,不但造成了社會的恐慌,也給許多精神病患者帶來偏見,讓人群更加排斥,疏遠他們,從而徹底地將他們變成社會的異類。
事實上,精神病患者造成人身傷害、危害社會等惡性事件并非不負法律責任。
《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 ,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刑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的相關條款本意是為了保護精神病患者這一弱勢群體,但是由于給被害者造成的傷害無法補救和挽回,因此在社會上惹來不少非議。同時還很有可能會被一些濫用職權的腐敗分子“鉆空子”,他們為了幫助當事人辯護,用“精神病”當籌碼,以達到逃脫法律制裁的目的。這也為真實的精神病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歧視和偏見。
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社會普及度不夠
2018年 7 月,網上出現了一則新聞,深圳市寶安區一個小區的業主聯合發表公開信,堅決反對當地住建局將 17 戶「精神殘疾家庭」集中安排到同小區的一棟保障房中,認為他們會「威脅到小區里公共區域的安全」、「不利于社會穩定」。雖然后來得知了其中有 15 戶都是未成年人和自閉癥患者,許多業主還是不依不饒。
精神病患者患病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他們自行擺脫不掉異常的思維和行為,也沒有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只能被一些錯誤的意識左右,有的困擾、傷害了自己,有的則擾亂了秩序、傷害了他人。
精神疾病有多種診斷,例如: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
不同診斷的患者所表現出的癥狀也不同,例如:
抑郁癥患者常常情緒低落,意志活動減退,思維遲緩;
強迫癥患者因無法擺脫強迫觀念、意向或行為而痛苦、焦慮,但是意識清晰,會主動求治;
焦慮癥患者經常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緊張、驚恐不安,并伴有頭暈、胸悶、心悸等自主神經性紊亂和運動型緊張;
精神分裂癥患者會有思維、情感、行為意向的不協調,常見的有幻覺、妄想等癥狀,患者會因為憑空聽到或看到的東西發生一些異常的行為,嚴重者可造成傷害自身或他人;
躁狂癥患者會因為情感高漲,易激惹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行為沖動。
……
總之,精神病患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其行為也不能一概而論,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犯起病來都會有過激的行為,危害社會。不能因為少數患者的惡性事件,就將矛頭就指向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這對他們是一種巨大的傷害與不公。
精神病導致社會生活能力受損
精神病患者在癥狀支配下不能勝任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料理都需要協助下完成,容易給他人帶來許多麻煩。再加上有的精神病患者治療依從性不好,總是抱著僥幸心里不按時吃藥、復查,導致疾病反復,反復治療可能會降低疾病的治療效果,嚴重的可能導致精神殘疾。因此給自己和家庭都帶來了身體、情感和經濟上的傷害。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 , 人們所面對的各種壓力與挑戰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導致很多人在心理、精神上變得十分脆弱,進而導致了精神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勢 。但是許多人仍然認為精神疾病離我很遙遠,與我無關。世界衛生組織把新的健康標準定義為:
心里及生理的共同健康,并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調查,每5個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上精神疾病。2009 年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登論文,推測我國大約有 17.5% 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同年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數據,表明我國各類精神疾病人數已超過 1 個億。
“歧視”給精神病患者帶來的惡性循環
精神病患者經歷了發病痊愈后重新回到社會,其心理和軀體承受能力均不如健康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各種各樣的擔憂,擔心無法勝任之前的工作,擔心別人會看不起他……因此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下降,再加上外部世界本來就千變萬化,每個人都會經歷意外變故,這都有可能成為患者生活中的應急源,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治療就有可能引起疾病復發。
精神病患者在就業及工作中受到歧視、排斥, 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首先, 將導致無業、失業人口增加。有學者指出, 精神病患者因不能夠順利就業, 目前已構成世界上最大的失業人口。
其次, 將會造成社會流浪人口的增加及違法犯罪案件的增多。因為精神病患者因難以獲得工作, 缺少收入, 因此使為數不少的患者因不能承擔治療費用而不得不流浪街頭。我國目前約有1600萬精神病重癥患者。其中, 近1300萬患者因得不到有效治療而流散于社會。
處于流浪中的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治療及有效監管而放縱行為, 這樣不免會對他人及社會公共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成為違法犯罪人。
規范管理精神病患者是消除“歧視”和“偏見”的關鍵
精神疾病往往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三種因素造成的,治療時也需要從這三方面開展。遺憾的是現在除了醫療上的生理、心理治療外,社會上的相關知識普及和正確引導卻很少,這讓患者本身和世人面對精神疾病都不知所措。再加上治療精神疾病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會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不論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
在醫院之外,很難保證這些精神疾病患者始終處于穩定狀態。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能不能按時按量的服藥?能不能判斷復發征兆及時就醫?再者,精神疾病患者本身就屬于特別易感的人群,很難預測一個病人能持續好多長時間。他們這個特殊人群應該得到社會和家庭的接納和溫暖,可是當真的回歸到家庭中后,又可能出現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導致疾病容易復發,恢復起來更困難。有些患者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或家人對其的忽略,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流落到社會上,給社會帶來許多安全隱患。
所以,治療和管理精神病患者不能只靠家庭和醫院的努力,還需要社會上有關部門聯合管理。比如:
建立社區和精神病患者托管中心……有很多病人他們在醫院經過系統的治療病情已經得到控制,但是剛剛出院的患者社會功能減退,無法完全像普通人一樣地去適應社會、工作和生活,或者有些愈后不太樂觀的患者在社會上不容易生存,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接納統一管理他們,安排適當的工作和活動。
對于在家中自行服藥治療的患者要定期排查隨訪,做好溝通,定期了解情況,在治療上給予一定補助。這樣既保證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又加強了社會安定。
作為普通群眾,我們平時應該加強對精神健康的重視,不要等到真正患病了再來“亡羊補牢”,尤其在這個日新月異,每天都變化無常的社會,學會排解壓力,尋找快樂,保持身心健康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資料來源:
[1]刑法
[2]張博.精神病患者職場受歧視的原因、危害及對策[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0(03):53-55.
本文首發: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阿德里安
責任編輯:六六
版權申明
- End -
喜歡,就給我一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