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氣海俞(近取,腰、痔)、大腸俞(近取,腰、痢、秘),單椎痛(俞穴、子母),14椎下直針,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八髎穴,以上為近取穴,用于腰、陰部、婦科,會陽穴,膀胱經第二排(3寸)加強作用,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刺血,灸百壯無所不療)、神堂穴、噫嘻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
01
—
氣海俞、大腸俞
取穴:肚臍正后方14椎外開1.5寸是腎俞穴,15椎下旁開1.5寸為氣海俞,16椎下外開1.5寸為大腸俞。
氣海俞近取穴:腰痛、痔瘡。
大腸俞:主要用于經絡疼痛區域辯證。近取穴腰痛,大腸的問題:便秘、下痢都可以治療。
單椎痛的治療方法:病例:病人內科什么病都沒有,就十三椎下痛,灸旁開1.5寸(三焦俞)就好。加重治療,可以在三焦經子穴下針,治療當椎之痛。又例如,脾臟、四肢、關節什么都很好,第十一椎痛(旁開1.5為脾俞穴),可能就是椎關節痛,下脾俞穴加脾經子穴商丘,下針后會感覺十一椎很熱。因為,在脾俞下針,就是告訴身體,我要治療第十一椎,氣血需要集中在此點,要幫他治療,下子穴后,氣血就會聚到十一椎。
02
—
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
取穴:第十七椎下外開1.5寸為關元俞,第十八椎下外開1.5寸小腸俞,第十九椎下外開1.5寸膀胱俞,第二十椎下外開1.5寸中膂俞,第二十一椎下外開1.5寸白環俞(21椎接近尾椎骨,尾椎骨為三角形,尾椎骨上面凸起就是21椎)。
關元俞:治療婦科、腰痛,下針。近取穴子宮腫瘤等。
直針:第14椎(腎俞)以下,通通下直針進取,不需要在內側0.5寸斜刺向外。隔姜灸也可以。
小腸俞:近取穴(腰痛、痔瘡)+小腸有關病。
膀胱俞:近取穴(腰痛、小便失禁、婦科)+膀胱問題。
中膂穴:針灸皆可,腎虛、消渴、大小便、腰痛、赤帶白帶都可以。
十女有帶(白帶):悶在家里,足不出戶,就會白帶多。
白環俞:靠近陰部,治療疝氣、大小便、腰背酸痛、白帶,通通可治療。
03
—
八髎穴
全身最小的穴道,8個點。
取穴:督脈、膀胱經(1.5寸)之間,約距離督脈0.75寸。上髎在督脈(第十八椎)與小腸俞中間。次髎在督脈(第十九椎)與膀胱俞中間。中髎穴位于督脈(第二十椎)與中膂俞中間。下髎穴位于督脈(第二十一椎)與白環俞中間。
上髎:
(1)只有綠豆那么大,下針后有個骨洞,用1.5寸針,左右碰到骨洞進洞后再下5分。
(2)統治所有的腰痛,用的比較多,不孕可灸上髎,陰部的病可以治。
(3)八髎統歸上髎管。
次髎:睪丸痛、陰莖痛,近取穴。腰以下到足之間腿麻,可下次髎,婦人赤白帶。八髎位置接近,近取穴都常用。
中髎:婦人絕子不孕、白帶很多。八髎治癥雷同。
下髎: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瘡,也可能是大腸癌,大便和血混在一起,可以下髎治。
八髎治癥綜述:大便血,下髎。不孕,上髎、中髎灸。臨床上,都差不多。
04
—
會陽穴
取穴:尾椎骨上下中點旁開1寸為會陽穴。用的較少。
治癥跟八髎差不多,知道是膀胱經的穴道,方便根據經絡確定病的來源。
05
—
膀胱經第二排
膀胱經第二排:會陽之后,膀胱經繼續向下。但上背膀胱經有2條,一條是距離督脈1.5(兩指)寸向下,一條是距離督脈3寸(四指)向下走。3寸的穴道對1.5寸的穴道起到加強作用,俞穴為主,3寸的穴道為輔,可以一起針、灸。
06
—
附分穴、魄戶穴
.取穴:第二椎下外開3寸為附分穴(外開1.5寸為風門)。第三椎下(身柱)外開3寸為魄戶穴(外開1.5寸為肺俞穴,肺藏魄)。
治癥:魄戶是跟著肺俞來的,肺的問題,同樣可在魄戶治療,針灸皆可。
07
—
膏肓穴
取穴:第五椎分3份,上三分之一處,旁開3寸為膏肓(gao huang,病入膏肓的膏肓),膀胱經里最重要的穴道,無所不療。
穴位很難找:肩胛骨要打開,平時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的,要病人反作椅子包著枕頭。
膏肓痛:
(1)除治癥之外,膏肓痛常見。情報人(FBI)員一般有膏肓痛,工作很賣力,抓人很緊張,出力,傷到后沒感覺,回家睡一覺很痛,像螺絲刀鉆進去一樣痛。
(2)膏肓痛治療方法:放血,此穴下針的效果到不了,灸也不用。放血:三棱針放血,火罐吸出來,馬上就好了。其他會郄療法等等都不管用。
(3)劇烈拉扯,拉扯力量很大,傷到膏肓,唯一的方法就是放血。
(4)膏肓處放了一根動脈,是造人的時候的疏忽,應該放靜脈,動脈很淺表,所以容易拉扯傷到。
治癥:無所不療,可以灸100-500壯。灸完會嘴巴燥渴、嘴唇干裂,胸腔里氣很旺,這時,再灸少腹,關元、氣海、中極、石門、陰交往下導,再灸足三里導到腳上。熱最終導到腳上才管用,腳熱不會得癌癥、心臟病、中風。灸膏肓時,肚子里會咕咕叫,水在跑,這就是灸對了。
起死回生妙穴。病重不知道怎么治的時候,就灸膏肓。灸完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裂掉,講話聲音像有沙子摩擦,干了。
08
—
神堂穴、噫嘻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
1.神堂穴:第五椎下旁開3寸為神堂(旁開1.5心俞穴),輔助心病的大穴。
2.噫嘻穴:第六椎下旁開3寸為噫嘻穴(旁開1.5寸為督俞穴),血癌時輔助督俞穴,針或灸。病人說“噫嘻”二字,這個脈會跳起來。
3.膈關穴:第七椎下旁開3寸為膈關穴(旁開1.5寸為膈俞穴),治癥類似,小便黃、大便不好。
4.魂門穴:第九椎下旁開3寸為魂門穴(旁開1.5寸為肝俞穴),肝藏魂,輔助肝俞穴。
5.陽綱穴:第十椎下旁開3寸為陽綱穴(旁開1.5寸為膽俞穴)。
6.意舍穴:第11椎下旁開3寸為意舍穴(旁開1.5寸為脾俞穴),脾藏意。意志、意念脾臟在管。主治腹滿虛脹,因為脾主少腹,大便滑瀉是因為脾藏濕,濕會滲入大腸洞泄。脾主黃色,如果脾虛,黃色營養不能被脾吸收,就會在小便中排出。嘔吐消渴,因為脾在中焦。身熱目黃。意舍穴輔助脾俞穴。
7.胃倉穴:第12椎下旁開3寸為胃倉穴(旁開1.5寸為胃俞穴)。輔助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