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芳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愈加凸顯。從小學生到碩博士,諸如自殺自傷、校園霸凌、游戲成癮、親子沖突等各類心理問題頻現。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社會壓力、學業內卷、父母自身壓力傳導和期望過高,等等。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從多方面著手,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首先,當今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個階段的學業壓力普遍繁重,留給學生心靈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有限。每門學科的深度、廣度都在不斷增加,學生被各類考評、選拔壓得喘不過氣。近年來,政府出臺了“雙減”政策,但因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模式改變不徹底、社會期望仍舊過高等,學生的課業負擔并沒有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減輕。“考上大學就好了”的觀念在中小學生間廣為流傳。殊不知,大學的學業任務數量和難度更大,許多對大學生活十分期待的學生到了大學后發現“大學生活并不輕松”,各類課程、考試、競賽、社團活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等,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還需面臨繁重的科研任務、論文發表和畢業論文抽檢壓力、學術和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性等,更容易產生焦慮。所以在各個教育階段,學校都應該關注和重視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和差異,多給學生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點,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教育改革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學習和生活能力等,幫助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發展,培養健全人格。
其次,一些家長將孩子的成長視為一種投資,強調其實際效益和可量化的結果。學習成績考好了就給孩子獎勵,考差了就懲罰。盡管“雙減”政策以及素質教育正在積極進行,但為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優勢,一些家長將自己的壓力和焦慮轉嫁給了孩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仍不斷出現。一些孩子很小就承受學習的壓力,沒有享受到童年的快樂。到了大學后,家長對孩子的學業表現、就業期望更高,壓力不減反增。家長如果一味將自己的期望和壓力轉嫁給孩子,會不小心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導致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緊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有的學生背負著家長的重托,如果沒能達到期望,又受到外界負面評價或打擊,心理負擔過重或沖動之下容易產生極端行為。家長應該更多地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建立一個長期、縱向的評價系統,觀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和進步,通過用心陪伴、鼓勵和支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親密伙伴。
再次,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也是重要原因。在社會質疑“現在的學生心理怎么這么脆弱”的背后,可能是其內在信仰、價值觀和理想的迷茫和缺失。有的學生對“自我”沒有形成穩定的認同,會依賴外在評價來認識自己。目前的教育環境下,成績被賦予極高的價值,學生需要不斷努力追求好成績以贏得外界的認可,當得不到肯定時,容易懷疑、否定自己,進而產生無意義感。學生一旦產生認同危機和無意義感,又缺乏及時的精神支持時,容易做出極端行為,如逃避學習,通過各類成癮行為來轉移、宣泄不滿,甚至自傷和攻擊他人等。
總的來說,要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更不能過于強調心理評估篩查與干預,而應該注重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從社會、學校、家長多方面入手,轉化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和自由,避免不必要的干擾和限制,實現教育的本真。只有學生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探索內心世界,形成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價值支持體系,才能堅定、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心理學系主任、教授)
責編:賀春蘭 朱英杰
制作:蘇 穎
審核:賀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