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了解一下痰瘀互結?痰瘀互結,就是一個人體內既有痰濕又有瘀血,痰濕和瘀血攪和到一起了,互相搏結,最終導致的一個結果是什么呢?是身體里的各種包塊,像結節、肌瘤、囊腫、息肉等。
痰濁與瘀血相互搏結,以局部腫塊、刺痛或肢體麻木、萎廢、胸悶多痰或痰中帶紫暗血塊、舌紫暗或有斑點、苔膩、脈弦澀等為常見的癥狀。
針對這個癥狀,明朝醫家龔廷賢,創立了一個方子,能將痰濕和瘀血一網打盡。這個方子就是雙合湯。
“雙合湯”
雙合湯:當歸9克、川芎9克、白芍9克、生地9克、陳皮9克、半夏9克、白茯苓9克、桃仁9克、紅花3克、白芥子9克、甘草3克。
01、瘀血怎么化?
這里用到了桃仁和紅花,很多醫家在開方子的時候喜歡把這兩味藥放到一起,也確實,桃仁紅花配在一起,工作效率會更高,紅花輕向上清瘀,桃仁重向下化瘀。
把瘀血化掉就像是疏通堵塞的河道,河道通開以后,還要有新鮮的水流通過,否則那河道依舊是干枯的,毫無生機可言。換句話說就是要補血,讓氣血盡快充盈脈道,這樣一邊通,一邊補。
補血用到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也就是四物湯,四物湯大家都不陌生,現在市面上看到的補血的方子很多都是以四物湯作打底,在它的基礎上做些增減。所以別看它只有四味藥,卻是不折不扣的祖方,基礎方,在中醫界是相當有地位的。
02、痰濕怎么化?
陳皮,古時候人們常用它直接泡水喝,具有增強食欲、理氣健脾、燥濕的功效。性溫,味苦而辛,對應的是肺、脾經。
茯苓,性平,味甘而淡。對應心、肺、脾、腎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神。
白芥子和半夏一樣,都具有溫肺化痰的功效。不同的是:白芥子比較擅長清順皮里膜外之痰,半夏則偏于溫化臟腑之痰,雙管齊下,可清一身之痰濁。
陳皮、半夏、茯苓、白芥子志趣相投,自發組合在一起,這四味藥都有化痰的作用。
如果身體怕冷,可將生地改為熟地,生地涼血的。如果瘀血比較重的可把白芍換成赤芍,“白補赤瀉”。
用藥用量
陳皮9克、白茯苓(去皮)9克、白芥子9克、半夏(姜汁炒)9克、桃仁(去皮)9克、紅花3克、當歸9克、川芎9克、白芍9克、生地黃9克、甘草3克。
用法
1.將藥材置于容器內,加入適量清水,酌情煎煮20-30分鐘;
2.可根據個人情況,將湯劑涼放至適宜溫度再將雙腳浸入湯劑中浸泡,或以藥液蒸汽熏蒸雙足后再進行浸泡;
3.每次浸泡約15-20分鐘,以泡至微微出汗為宜,具體視個人情況而定;
雙合湯泡腳一個月一個療程。也可內服,請在專業人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后酌情加減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