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關于共同犯罪的本質我國的刑法立場是部分共同說:只要二人以上就部分犯罪具有共同的行為與共同的故意,那么在重合的范圍內,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乙兩人一起盜竊,甲偷完之后先走,甲走后乙在偷的過程中,被主人發現,乙將主人打傷后拿錢離開。甲乙的行為在盜竊的范圍內重合,所以甲乙在盜竊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而乙又獨立構成搶劫罪,想象競合。
一、共同正犯
正犯是指實施了符合構成犯罪要件行為的人,親自直接實施了構成犯罪要件行為的是直接正犯;將他人作為工具加以利用實施構成犯罪要件行為的是間接正犯。
1、共同正犯的概念和成立條件
共同正犯是指兩人以上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實施實行行為。共同正犯有三個成立條件:
1)兩人以上
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因此自然人與自然人、單位與單位、自然人與單位都可以成立共同正犯。
2)共同犯罪的故意
共同犯罪的故意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認識因素。共同正犯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故意實施犯罪,而且還認識到其他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共同配合實施犯罪。另一方面是意志因素:共同正犯人明知共同犯罪行為會危害社會,仍然放任或希望結果的發生。共同犯罪的故意只需有概括性的故意即可,不需要要非常明確具體的故意。例如:甲在被害人臥室偷了5萬元錢,但對在客廳盜竊的乙說只偷了3萬元錢。即使乙一分錢都沒有偷到,其的盜竊金額仍是5萬元,這就是所謂的“部分行為之總體責任”。
3)共同犯罪的行為
各共同正犯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目標,彼此對對方的行為有因果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既包括物理的又包括心理的。
2、不構成共同正犯的幾種情況
1)過失的共同正犯
這是指兩人以上的共同過失犯罪,雖然表面上有共同行為,但行為人并無犯罪的故意。例如:甲乙為搬運工,負責從高處將一塊巨石丟到下方,因不注意而砸死路過的行人。甲、乙的行為就是過失的共同正犯,應分別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不需要以共同犯罪論處。
2)故意犯與過失犯
故意犯與過失犯之間并沒有共同故意,也無意思聯絡,所以不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看守所值班民警擅離職守,使犯罪案犯脫逃。民警與脫逃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3)同時正犯
這是指兩人以上行為人同時侵犯同一對象,但彼此之間并不知情,同時犯只在各自實行的犯罪行為的范圍內負刑事責任。例如:甲乙兩人趁商店著火,同時到商店竊取商品,這是同時犯,不構成共同犯罪,應分別定性。但在竊取商品的過程中,甲乙相遇,甲對乙說:一起吧。乙點頭答應。這時甲乙兩人就構成共同犯罪。
4)實行過限行為
這是指共同犯罪過程中,有的共同正犯人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圍,單獨的實施了其他犯罪,由于其他共犯人對此缺乏共同故意,故應由行為人單獨承擔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圍部分的責任。例如:甲乙共謀綁架某女,乙趁甲外出之際強奸了某女。甲乙在綁架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正犯,但乙的強奸行為是一種實行過限行為,所以乙單獨承擔強奸罪。
二、間接正犯
間接正犯就是間接實行犯,是指利用不成立共同犯罪的第三人實施犯罪。嚴格來說,間接正犯并沒有實行行為,只是利用他人的實行行為。通俗的講就是,你將他人當槍使,而你與搶之間又不成立共同犯罪,這時你就是間接正犯。例如:甲利用未成年的乙實施犯罪,這時,甲就屬于間接正犯。
間接正犯的類型
1)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犯罪。
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以及精神病人。
2)利用他人的合法行為。
例如:甲誣告乙殺死他人,乙后被判處死刑,甲構成誣告罪與故意殺人罪(間接正犯)的想象競合。因為甲利用了國家民主之刀殺死了乙。
3)利用他人的過失行為。
例如:甲乙兩人在山上打獵,甲明知前方是人卻對乙說“前面是只熊”,乙信以為真,開槍導致被害人死亡。甲利用了不知情乙的過失行為造成被害人死亡,因此甲成立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
4)利用故意的工具。
例如:日本的屏風案。甲唆使乙向丙的屏風射擊,因為甲知道丙在屏風后,乙對此不知情,乙射擊,屏風被打碎,丙也中彈身亡。甲、乙在故意損毀財物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乙構成故意損毀財物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甲成立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甲利用了乙的毀財行為。
5)利用他人的不為罪行為。
這包括利用他人的無罪過行為(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還包括利用他人的其他不為罪行為。例如:甲乙兩人相約一同投河自盡,乙讓甲先跳,甲跳河之后,乙非常高興,確認甲被淹死后,遂揚長而去。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
間接正犯的本質就是將他人當作自己犯罪的工具,而利用人和被利用人不成立共犯,因此間接正犯在所利用之罪的范圍內與共犯是排斥的。換言之,成立A罪的共犯,就成立不了A罪的間接正犯。但成立A罪的間接正犯,可能同時成立B罪的共犯。如上文所說的屏風案,甲乙兩人在故意殺人罪的范圍內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但在故意損毀財物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