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本文為《精品國藥》專欄第7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喉嚨有痰,咳又咳不出,這種感覺讓人很難受。尤其是近日來昆明天氣溫差極大,稍微不注意就會引起感冒、發燒、咳嗽、痰多不止......每逢秋天這樣干燥的時候,很多老年人早上起來的時候,喉嚨里有痰,頑痰難袪,好生難受。今天,“云南中醫”就為您介紹一味“善化頑痰老痰,專平急性哮喘”妙方。欲聽詳情,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大帝巡行漠北,不幸身患咳喘,咯中帶血,命在旦夕,御醫束手無策,急昭醫圣葉天士。葉天士打破肺病清肺的常規,打通肺脈入手,對癥分治,不但治好皇帝的咳喘,而且不再復發。康熙大喜之余,親自提名“黃龍千金方”“咳喘第一方”。此方成為清室不傳之秘。
小編翻閱資料發現,這味“咳喘第一方”之中有著黃芪、地龍、麻黃、葶藶子、魚腥草等中藥材配伍,有著“止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效。
在現代臨床醫學上,引起咳喘的疾病有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等疾病。中醫認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癥(見《素問·五臟生成篇》)。
而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也曾提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于肺所致。
陰虛肺熱,久嗽痰喘等病人,中醫師們如何治療的呢?且看下文。
方藥組成: 鮮生姜50g,麻黃10g,紅糖10g。
制法用法 :紅糖炒焦,放入生姜、麻黃,加水煎10分鐘,去生姜、麻黃。分早、晚2次服。
主治病證 :風寒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涕等。
方藥解析:
生姜“治傷寒、傷風”(《日用本草》),“溫肺解表,具解肌、發汗、祛風、散寒、開痰、止咳之功”。麻黃“外感風寒表實證;風寒束表,腠理閉塞而致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而咳喘者,用此開腠發汗,祛風散寒”(《中藥學》)。
方藥組成 :生石膏50g,瓜萎25g,陳皮10g,牛蒡子10g。
制法用法: 上藥加水500g,煎至300g,去渣。分早、晚2次服。
主治病證: 風熱咳嗽,咳嗽頻劇,或咳聲嘶啞,痰黏稠等。
方藥解析 :
生石膏“清熱降火,除濕熱、祛暑氣、散郁熱”。瓜萎“清熱化痰,對肺熱郁結或痰火壅肺、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胸悶氣急者最適用。陳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治不思飲食,咳嗽痰多”。牛蒡子“疏風散熱,止咳喘,透斑疹”。四藥合之而奏清熱化痰之效。
在臨床應用上,一些精品中成藥也可用于陰虛肺熱,久嗽痰喘,胸滿嘔逆,咳痰稠粘,夜臥不安,煩躁口渴等病。比如定喘止嗽丸。
罌粟殼、石膏、麻黃、苦杏仁(去皮炒)、陳皮、五味子(醋制)、砂仁、甘草。
麻黃辛溫則入肺經,宣暢肺氣,溫散肺寒。常用于風寒咳嗽,哮喘等證。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麻黃石膏,一溫一涼,相制為用,使其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留邪。
性味甘苦而溫,是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常用藥。
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三者合用健脾燥濕,防治脾濕生痰。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斂肺、澀腸、止痛。用于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與石膏伍用生津止渴,且能調和諸藥。
有“善化頑痰老痰,專平急性哮喘”之稱的定喘止嗽丸,有潤肺,定喘,止嗽之效。臨床應用上,主要用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所引起的喘咳和喘咳反復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