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前清御醫在宮中為皇后診脈,指頭不能直接搭在娘娘手臂的寸口脈上,而是以紅絲線為橋梁,一頭系在皇后脈搏,一頭置于御醫指下,憑此“決生死”,起沉疴。倘是傳聞忽悠,那也笑過算數;倘真有其事,則不免荒唐,藉以炫耀中醫指下功夫了得者,我懷疑是別有用心的。世上是否真有如此奇特的診法?也有個別醫生只搭脈不問病情的,四十余年前一人在地段醫院做中醫就是這個樣。他絕不開口,單憑搭脈就可“洞察”一切了,看診架勢也另有一功,身體呈直角坐在診病桌前,雙目半開半閉,似睡非睡,握鋼筆如執毛筆,雙鉤豎掌,直行寫神仙草書,只有固定藥店默契受方。一次中午時分我路過該院,跨進科室,幾位老中醫診務已經結束,在收拾桌面,唯獨他診桌的周圍依然人頭簇擁,厚厚一疊病卡在桌上排隊,此時一位遲到的老婦顏抖抖地拿著病卡進了診室,旁邊已經結束了診務的老中醫想伸手去接,她搖搖頭,徑直走到他的診桌韻,彎腰低聲地向他招呼,微張的雙目飄到了她,努努嘴,咕了一聲:“排在后面”,老人放下心來,后退耐心候診了。1958年名醫朱小南先生在他的北京西路寓所,請了多位飽學的中醫為我們這些弟子上課,中間某老師的一席話令我終生難忘。他說醫生看病不能等到病人坐在你面前之后,當病員路進診室,就要翩意他的神態、氣色、音聲、舉止,做到大概印象在胸心,中醫稱:“望而知之謂之神”,是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并不神秘。輪到看病,須耐心仔細訊問病情,與先前存在的印象相對照,再結合脈、舌作出診斷。所以中醫“望、聞、問、切(脈)”,搭脈放在最后。這個觀念左右了我數十年的醫療生涯。脈診是中醫特色,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有經驗的中醫根據脈診,結合聽、視、聞可以推測出病人情況的約略,但疾病千變萬化,隔了一層肚皮,離開訊問病苦,本事再大也不能視見內臟癥結。
御醫牽線把脈是假的,了解病情靠的是打通關節,賄賂收買宮女與太監;前面說的醫生只把脈不開口是一種變戲法似的手段,微張的目光、豎著的雙耳并未閑著,敏銳地收集著各種他要獲取的癥情資料,老太太急迫地向不開口的醫生訴說自己的病痛,他似乎不耐煩地阻止你,其實正中下懷。真正的脈學精微,必依托望、聞、問三診,復融貫以博識和靈思,才能體現在處方中。
(重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