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出現關節痛,首先想到的是去看骨科,或者自己買些止痛藥吃,極少人會將此類現象與風濕性疾病聯系在一起。最終耽誤了病情,導致關節變形。在類風濕關節炎自然病程中,5-10年致殘率可達60%。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那么,類風關這種“死不了的癌癥”中醫名家是如何辯證施治的呢?接下來我們進入今日醫案!
類風濕關節炎屬中醫痹證之“頑痹”“骨痹”及“歷節病”等范疇。其發病在營衛不固或督陽虛寒的情況下,風寒濕三邪雜至,侵犯關節,滯經滯絡,損腎傷骨而發病。關節形態的改變是病損程度的客觀反映。若關節腫痛為主,血沉快(蛋白反應陽性),病變在活動期,治當祛風除濕、消腫止痛。若關節晨僵,指關節出現“梭形變”,疼痛不甚,為風濕痰瘀凝滯,深入骨骱,滯絡傷骨,治療重在祛痰化瘀通絡,兼補腎強骨,以恢復關節功能。若關節畸形強直,伸屈不利,甚或縮筋,疼痛劇烈,為痰瘀凝滯關節,滯經入絡損骨傷腎,治宜散寒化瘀通絡,補腎溫壯督陽,控制病情發展。
臨床驗案
苗某,女,70歲,住陜西省咸陽市某小區。2012年8月9日初診。
主 訴:指關節疼痛、晨僵,逐漸變形近1年,伴膝關節酸沉。
現病史:12年前指關節疼痛,經醫院檢查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間斷服藥,時重時輕,雙手指關節逐漸變形。近1年疼痛明顯,關節晨僵半小時以上,雙下肢膝關節酸沉,全身乏力,住院1月癥狀有所改善,出院后關節疼痛如初。檢查:雙手關節輕度梭形變,右手中指、無名指活動受限、壓痛明顯,雙膝關節輕度腫脹、無明顯壓痛點。舌紅,苔薄黃,脈弦澀。血清檢查:抗“O”288U,類風濕因子32IU,C-反應蛋白36.7mg/L,血沉86mm/h。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
中醫診斷:痹證。
辨 證:肝腎虧損,肢絡凝滯。
治 法:補腎強骨,通絡止痛。
方 藥:巴戟天15g,杜仲12g,桑寄生15g,千年健15g,威靈仙15g,索骨丹15g,制川烏10g(開水久煎),木瓜15g,絡石藤20g,伸筋草15g,炙甘草6g。12劑。水煎,早晚服。另囑:藥渣加老鸛草40g,川椒20g。加水煎后熱敷患處。
二 診(9月5日):雙手指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晨僵明顯好轉,膝關節酸沉好轉。舌淡,苔薄黃,脈沉細澀。守法治療,調整方藥:
黃芪30g,巴戟天15g,索骨丹15g,制川烏10g(久煎),木瓜15g,千年健15g,威靈仙15g,絡石藤15g,伸筋草15g,川牛膝15g,炙甘草6g。10劑。水煎,早晚服;藥渣外敷,用法同上。
三 診(9月18日):手指關節疼痛消失,膝關節腫脹消失,夜尿多,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澀。查血沉:36mm/h。9月5日方去索骨丹、制川烏、絡石藤、川牛膝;加覆盆子15g,沙苑子12g,金櫻子12g,固攝膀胱治尿頻,鞏固療效。
王某,女,35歲,陜西省永壽縣監軍鄉人。2011年11月6日初診。
主 訴:指關節對稱性腫脹、疼痛2月。
現病史:患類風濕關節炎10余年,近2月手指關節對稱性腫痛,以腕及掌指關節腫脹、疼痛為主,晨起后關節僵硬,活動后僵硬緩解。服用“抗風濕藥”(藥名不詳)作用不顯,且出現胃脘脹滿,全身不適,乏力,酸困,食欲差。見患者上肢雙腕、掌指關節腫脹明顯,有壓痛,下肢足趾、踝關節微脹,無壓痛,雙踝關節跟腱部位可見風濕結節,舌紅,苔黃,脈數。查風濕三項:抗“O”380U,類風濕因子30IU,C-反應蛋白12mg/L;血沉46mm/h。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
中醫診斷:痹證。
辨 證:風濕熱瘀,凝滯關節。
治 法:清熱除濕,化瘀通絡。
方 藥:絡石藤30g,忍冬藤20g,桑寄生15g,索骨丹15g,豨簽草3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木瓜15g,桑枝15g,桂枝10g,炙甘草5g。12劑。水煎,早晚服。另囑:藥渣加老鸛草40g,花椒20g,加水再煎后,熱敷踝關節。
二 診(11月20日):關節腫脹、疼痛大減,晨起僵硬明顯好轉,稍活動后關節靈活,舌紅,苔薄黃,脈弦數。上方去忍冬藤、豨簽草、透骨草;加黃芪30g,千年健15g,威靈仙15g。12劑。水煎,早晚服;藥渣熱敷加藥,用法同上。
三 診(12月4日):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減輕,壓痛不顯,晨起指關節活動也較前靈活,風濕結節存在,舌黯紅,苔薄白,脈弦數。從肝腎虧損,痰瘀滯絡治。
①內服方藥:桑寄生15g,千年健15g,威靈仙15g,制南星10g,白花蛇1條(研沖),木瓜15g,豨薟草20g,透骨草15g,地鱉蟲6g,白芥子10g,蜈蚣3條。10劑,粉碎,水泛丸,綠豆大,每次服10g,每日2次。
②關節外敷方:南星地鱉花蛇散:生南星30g,地鱉蟲20g,白花蛇3條。10劑。粉碎,醋調,紗布包敷手指關節疼痛處,睡前用,每晚換敷1次,連用10天。
四 診(2012年2月6日):上藥還未服完,但關節疼痛基本消失,晨起稍有僵硬感,查:類風濕因子弱陽性,血沉28mm/h。囑:上內服方藥每日服1次(10g),鞏固療效。
高某,男,63歲,陜西省鳳翔縣董家河鄉人。2010年8月10日初診。
主 訴:關節疼痛6年,指關節逐漸變形、僵硬4年。
現病史:患關節疼痛6年,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經常服用布洛芬、消炎痛、雷公藤片、強的松等藥物。近4年來,指關節逐漸變形,晨起僵硬,嚴重時伴膝關節疼痛。近日天氣變寒疼痛劇烈,以手指關節對稱性疼痛為主,腰酸膝軟,晨起僵硬。查:雙指關節梭形變,有壓痛,肘、膝關節稍大,不紅腫,雙肘鷹嘴部位可見風濕結節。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診斷:痹證。
辨 證:督陽虛寒,寒凝骨骱。
治 法:溫腎壯督,化瘀通絡。
方 藥:制川烏10g(開水久煎),巴戟天15g,威靈仙15g,千年健15g,木瓜15g,索骨丹15g,白花蛇1條(焙研,沖服),乳香10g,沒藥10g,地鱉蟲6g,炙甘草5g。12劑。水煎,早晚服。藥渣加老鸛草40g,花椒15g,加水煎后,熱敷關節。
二 診(8月25日):關節疼痛減輕,但晨起仍僵硬,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效不更法,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地鱉蟲;加桑寄生15g,穿山龍20g。12劑。水煎,早晚服。藥渣外敷加藥,用法同上。
三 診(9月10日):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晨起關節僵直好轉,關節壓痛消失,腰酸膝軟,舌淡,苔薄白,脈弦緊。辨證:腎督陽虛,痰瘀滯絡。治法:溫腎壯督,通絡止痛。方藥用自擬壯督通絡丸:
桑寄生15g,仙茅12g,鹿角片10g,白花蛇3條,千年健15g,威靈仙15g,木瓜15g,地鱉蟲8g,河螃蟹(曬干)30g,蜈蚣2條。粉碎,水泛為丸,綠豆大,一包10g,早晚沖服。2月量。
2011年1月12日見到患者,關節僵直好轉,手指關節僅在天氣驟變時稍疼痛,已能干農活。
某,男,52歲,住陜西省西安市西關正街。2013年9月10日初診。
主 訴:患類風濕關節炎6年,近2月左膝關節疼痛,活動有響聲。
現病史:6年來雙手指關節疼痛、晨僵,曾在多家醫院診治,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間斷服“抗風濕藥”,指關節疼痛緩解。近2月來左膝關節疼痛,活動時關節處有響聲,上下樓梯時疼痛明顯、有困疼感,上肢及腰背肌肉有酸感,納差。查見上肢指關節輕度梭形變、壓痛不顯,左膝關節有壓痛、無腫大。右膝關節X片報告:滑膜炎。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澀。
西醫診斷:①類風濕關節炎;②左膝關節滑膜炎。
中醫診斷:痹證。
辨 證:腎虛骨損,寒濕滯絡。
治 法:補腎強骨,散寒通絡。
方 藥:制川烏10g(開水久煎),骨碎補15g,川斷15g,巴戟天15g,川牛膝15g,千年健15g,威靈仙15g,木瓜2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白花蛇1條(焙研,沖服),焦三仙各12g。10劑。水煎,早晚服。藥渣加老鸛草40g,花椒20g,加水再煎,熱敷左膝關節。
二 診(9月24日):用上藥2天后,左膝關節疼痛消失,關節活動時響聲消失,上下樓梯活動自如,膝關節晨僵減輕,口干苦,飲食正常。舌紅,苔白,脈沉細弦。上方7劑,隔日服1劑,連服14天,鞏固療效。
您治類風濕關節炎的經驗是什么?
可概括為:止痛先用烏頭類,藤走經而蟲通絡,關節腫大消痰瘀,制止變形溫督陽。
止痛通絡消腫用藥有何經驗體會?
止痛用川烏、草烏、附子類作用最好,如驗案中基本都用川烏。藤類藥善于走經祛風濕,如驗案1、2中用的絡石藤、忍冬藤,此兩藥通絡止痛性偏寒,在活動期關節腫脹、血沉快時用之適宜;天仙藤適宜肩臂酸痛;藤藥中雷公藤止痛作用最好,書載有小毒,但實際有大毒,慎用之。通絡藥還有如驗案3中的乳香、沒藥及蟲類通絡藥白花蛇、地鱉蟲、蜈蚣等,關節久痛不配通絡藥難奏效。
關節腫大與晨僵如何用藥?
關節腫大治痰瘀,如驗案中的制南星、威靈仙、白芥子即是此意。此外,驗案3中地鱉蟲配河螃蟹化瘀消腫,可化關節囊凝瘀敗血,制止關節損害止痛作用好,風濕從傷治。關節晨僵或僵直用伸筋草、木瓜、桑寄生、桑枝柔筋止痛。
制止關節變形如何溫督陽?
類風濕關節炎骨端關節骨質空虛與腎督陽虛寒有關,如驗案3、4中的巴戟天、鹿角、桑寄生、骨碎補等補腎溫壯督陽,可使骨端關節骨質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