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天排一次便或排便不暢、費力、困難,糞便干硬量少,這就是小兒便秘的表現。對于孩子來說,由于其飲食不均衡或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很容易造成便秘。面對便秘的孩子,中醫分型論治或許能有不錯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小兒便秘是指小兒排便異常,數日一行,或大便干結難解,或便意頻而排出困難的一種病癥,是臨床常見病癥。便秘日久,可出現精神委靡、腹脹、頭暈、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消化不良現象,個別因解便時努掙而引起脫肛、肛裂出血或誘發疝氣等,不利于小兒的正常生長及發育。
王霞芳老師把便秘的主要病因病機歸納為:①是素體中氣不足或病后脾胃虛弱,中氣虛餒則推動無力,清不升則濁不降,大腸傳導無力而便秘。②小兒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偏食挑食,拒食蔬菜纖維類食品,未建立正常的胃、結腸反射,而大便不得下行。③各種原因引起的陰液不足,津耗腸燥,則“水少舟停”而便秘。④外感熱邪傳里,或多食肥甘厚膩食物,致食積化熱,胃腸積熱,熱結大腸所致。
小兒便秘的治療,王師遵循經旨要義,多數采用“以瀉為主”,“增液行舟”等法,但對“下”時機、程度、緩急則頗有講究。熱盛燥結陽明者,選仲景峻攻開結之三承氣湯;對于陰液不足,腸燥者,用泄熱滋陰潤燥之脾約麻仁丸、增液湯,或潤腸導下之蜜煎導法;對于痰濕內阻腑氣不通患兒,則選保和丸合溫膽湯加減。
但對“下”的時機、程度、緩急則要十分注意。通便貴在“有其癥用其藥”,切忌誤下峻攻。若稟賦素薄或病后脾胃虛弱,除便秘外,伴有精神委靡、腹脹、頭暈、少氣懶言、食欲減退、睡眠不安等中氣不足現象,則采用李東垣補中益氣湯加減,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即《黃帝內經》之“塞因塞用”之法,因補中益氣湯其功效具有提升中氣,清氣升則濁陰自降。便秘的治療中,還應注意飲食的調養,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多喝開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現將臨床上常見的幾種類型的便秘治驗介紹如下。
1. 陰虛腸燥,無水行舟 證見大便干結,排出困難。口干欲飲,納食欠佳,唇紅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潤腸通便,增液湯加味;常用生地、玄參、麥冬、知母、天花粉、川石斛、火麻仁等藥。
2. 外感風熱,熱結大腸 外感發熱兼見大便秘結,排出艱難,面紅身熱,口干口臭,或咽紅蛾腫,舌紅苔薄黃,脈浮細數。治宜清熱通便,大、小柴胡湯加減,常用炒黃芩、柴胡、竹葉、桔梗、炒牛蒡子、天花粉、檳榔、川厚樸、炒枳實、炒萊菔子等藥。
3. 里熱食積,腑氣不通 證見大便干結日久,用力努掙則肛裂出血,納佳體壯,嗜食葷腥,舌質紅,苔黃微膩,脈滑數。治宜瀉熱通腑,大、小承氣湯出入。常用生大黃、川厚樸、炒枳實、芒硝、大腹皮、炒萊菔子、連翹、玄參、知母、火麻仁、瓜蔞仁等藥。
4. 飲食不節,濕食里滯 證見嗜好肥甘厚味,善食多飲,大便干燥艱行或秘結,時有肛裂疼痛,形體肥胖,舌紅苔潤,脈滑。治宜健脾利濕,消導通腑,擬四苓散合小承氣湯加味。常用白術、豬苓、茯苓、澤瀉、薏苡仁、炒枳實、川厚樸、山楂、生大黃、車前子、炒萊菔子等藥。
5. 肺胃蘊熱,熱結大腸 證見素體里熱甚,大便秘結日久,3~4日一行,干燥難解,面紅唇紅,口干欲飲,青春期則常發青春痘,或皮疹,尿黃,舌紅苔微黃或有裂紋,脈細滑。治宜清熱瀉肺通便,瀉白散和調胃承氣湯加減。常用桑白皮、黃芩、火麻仁、北沙參、炒枳實、金銀花、焦山梔子、炒萊菔子、連翹、大黃等藥。
護理:小兒便秘大多是飲食習慣不良所致,現代兒童愛吃奶粉、巧克力、奶糖、甜品、油炸食物和薯片等膨化食品,容易產生內熱導致便秘。病初癥輕,可囑家長給患兒勤喂水,多吃黃瓜、芹菜、蘿卜、白菜、紅薯、西瓜、香蕉、獼猴桃、生梨等富含纖維的新鮮水果和蔬菜,不宜吃辛辣與熱性的果蔬如龍眼、荔枝、芒果、哈蜜瓜等。其次,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排便習慣,有便意時要及時排便,不要強忍以免加重便秘。每日定時主動去排便,最好在早晨或晚餐后沐浴前,教孩子去坐便盆或排便椅,坐正姿勢約5分鐘即可。若便秘能緩解,就不必用藥治,尤其忌用成人的瀉藥,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