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江一平 教授
血吸蟲肝病是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導致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防治血吸蟲肝病成為晚期血吸蟲病的臨床防治重點所在。中醫在防治血吸蟲肝病方面潛心研究了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理論和治療方案,實踐證明,對于血吸蟲肝病尤其是晚期血吸蟲肝硬化,采有中醫的綜合治療,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對于血吸蟲肝纖維化能夠理想地逆轉病情,使其不向縱深化發展,還患者以建康~:
血吸蟲性肝病不是一個獨立的病種,實際上它涵蓋了臨床中的血吸蟲性肝纖維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的兩大類疾病的全部。本類疾病的一般證候是患者肋下,劍突下積塊(肝脾腫大);初起按之較軟,逐漸堅硬,面色蒼黃或晦暗,形體消瘦,上腹飽脹,脅下脹痛,甚或腹部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臍心突起等。根據其臨床特征,可歸屬于中醫學中的“蠱脹”、“癥瘕”、“積聚”等范疇。本病起因于蠱毒侵襲(血吸蟲,中醫認為是蠱蟲),古代的中醫書藉就有較詳細的記載,如程鐘齡《醫學心悟?鼓脹》指出:“鼓者,中空無物,有似于鼓;蠱者,中實有物,非蟲即血也”。《石室秘錄》進一步指出其病機“乃蟲積于血之中,血裹于蟲之內”。《諸病源候論?水蠱候》謂:“此由水毒氣血結聚于內,令腹漸大之故。”關于其病變發展則如清?喻嘉言所說:“不病之人,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是名單腹脹”。其“不病之人”、“腹大如箕”與肝纖維化有早期和晚期之分不謀而合。中醫古書中的這些論述啟迪了當代的中醫臨床醫家,逐漸摸索出,本病病因是蠱毒侵襲而起病,以致肝失疏泄,肝絡阻塞,氣滯血瘀;繼則肝病傳脾,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加重血瘀;久而肝脾益損,累及腎臟,命門火衰,久病入絡,瘀阻更甚。所以中醫認為“邪氣踞之”和“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關鍵所在。根據這一主導思想,中醫用辨證論治的觀點,把本病分為氣滯濕阻,肝郁脾虛,氣滯血瘀,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瘀血阻絡等型來區別治療;結合患者身條件以及所處疾病的階段,制定不同的與患者最相適合的治療措施,使過去許多臨床上讓醫生束手無策的患者重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