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乾隆皇帝的《是一是二圖》。
乾隆凝視畫中的自己,音容舉止,竟然相同,兩個乾隆皇帝的形象,出現在同一畫面的不同空間,動靜虛實,飽含哲意。乾隆親自題詩:
“是一是二,不即不離。
儒可墨可,何慮何思。“
大道都有契合之處!
思
劉氏頭針
維
2018.12
劉氏頭針,頭上的小人,就是“是一是二,不即不離”的意境。透過劉氏頭針,我們可以與自己同框,如同乾隆一樣,與自己對望。
2018,12月,劉偉老師的收官之課——“劉氏頭針”紐約精品小班課上,“劉氏頭針”所引起的震撼,臨床上帶來的驚喜,至今仍為各位同學津津樂道。
紐約班的陳美鶯同學,特別寫下了這段心路歷程,也代表了全班同學的心聲: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臨床上,每當我們遇到疑難雜癥,總是有些措手不及。此時希望自己的醫術能夠再高明一些,面對各種疑難雜癥可以更從容淡定和有效。
從醫十余年,見病證越多,發現自己的所學越不足。有時候自己甚至會覺得惶恐。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
仔細想來,我們的中醫思維在國內的大環境下,在逐漸變得支離破碎,而真正的那些中醫大家,不但是對中醫經典了如指掌,更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
一招一式容易模仿,但精髓卻不是這么容易領悟。學習中醫的慢慢長路上,我們都希望能遇到名師,給予指點。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偶遇劉偉老師的一次網絡群里的公益演講,當談到學習針灸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心底的純凈與熱愛”。
那一刻, 引起了我的好奇,能夠如此的形容對中醫的學習,那應該對中醫確實是有獨到的見解。
如果說溫哥華的課對我而言只是一個餐前小點,那么紐約的一期課就是一頓圣誕大餐。
針行隨古意,法出有神機。
短短三天的課,老師深入淺出地介紹劉氏頭針原理,再從如何治形到調神,到最后的定位與應用,隨時可以信手拈來給大家舉例詳細解說。接著又教授劉氏獨特的風箏針法,任四督五針法,頸肩常見部位的針刺技術的臨床應用,配合最后一天的實操,讓人時刻處在亢奮的學習狀態。當我成功的在老師的指導下,扎了人迎三針,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和成就感,是不可言喻的。
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回來后,在診所實踐中把握所有的機會去應用所學的理論。雖然顯得有點笨拙,但是心中多了底氣。
就像那放風箏手法,強調醫患之間的互動,感應,也有患者與針感的感應,而這些都需要自己的細細用心體會。
歸根結底,一起來吧,努力成為一個有情懷,高技藝的中醫師,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翱翔!
陳美鶯同學分享的病案
to 2018
患者剛坐長途飛機從國內回來,右側腰部酸痛。我在頭上對應的位置找點,直接下了一針,雀啄法。
同時輕揉右側腰肌,體會放風箏,可以感覺肌肉松軟很多。再問患者痛感怎樣,他說已經沒什么痛感了。患者當場感慨好神奇,頭部居然有跟身體對應的點,而且效果這么好。(要是以前,一般都會是推拿+局部針灸+TDP,現在這樣讓病人可以少受苦)
另一小案例:腹部關元小碗針法,患者立刻覺得下腹部溫熱,再加上中脘和天樞,留針期間病人反應一直有溫熱感在小腹到雙髖大腿上段。
感恩劉老師的傾力教導。期待每天有不同病人,這樣可以嘗試老師的不同針法。期待下一次的課程。
自我完善是一個過程。如添加在泥土里的肥料,最后開出的那朵花,就是我們自己的人生。
適當的時候,遇上了最好的老師:劉偉老師!然后,就有了更精彩的自己。
謝謝陳美鶯同學,代表我們紐約班的感言,的確講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
我們相約加州劉偉老師課堂再當同學,聽劉偉老師講五腧穴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