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備受喜愛的食材,而很多不知道,山藥在健脾益氣、滋肺養胃方面,有著出眾的功效,是一種性質溫和的傳統滋補食品。
山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山藥味甘溫,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被列為上品。歷代中醫大家都認為,它能健脾養胃,生津補肺,固腎益精。可用于治脾虛泄瀉等疾病,所以有“小人參”的美譽。在臨床上,是使用最多的中藥之一,和甘草、茯苓齊名。
肺脾腎同補,作用不可小瞧
藥典記載,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生品和炒制品均可入藥,但功效側重略有不同。生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等癥。麩炒山藥具有補脾健胃的功效。
清代著名醫家張錫純對山藥情有獨鐘,其所施方劑常以山藥為君藥,每能救人于垂危,得心應手,效如桴鼓。并總結“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是肺脾腎三補的“綜合小能手”。
樂啟生中醫團隊指出山藥和其他中藥一起配伍使用,效果更加相得益彰。如《參西錄》十全育真湯中山藥與黃芪配伍,可滋胃健脾,潤燥兼施,剛柔相濟,以期氣旺陰復,陰陽和調。研究發現,黃芪、山藥具有降低血黏度、疏通微循環、解除紅細胞與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及降血脂作用。又如《備急千金要方》中金水膏將山藥與麥冬藥配伍以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用治里熱虛燥之癥。
再如,山藥與補益藥可相配用于補益腎陰, 臨床配伍常選用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如熟地黃與山藥均是滋潤之品,符合腎喜潤惡燥之性,故二藥配伍,大補真陰,如《金匱》云:“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春季吃山藥好處多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春季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指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點甘味的食品,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不僅指口味帶甜的食物,更重要的是要有補益脾胃的作用。
而山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有健脾益氣之效,可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能補腎益精,可增強人體抵抗力。
推薦膳食
01-山藥蓮藕豬骨湯:
原料:蓮藕、山藥、豬骨、枸杞、花生、蔥、姜、紫塵閣排骨湯包、料酒、鹽。
做法:山藥、蓮藕去皮,切小段,備用;豬骨洗凈,涼水下鍋焯水,加少許料酒去腥,水開后撈出;在砂鍋中注開水,將豬骨入鍋,加蔥、姜、排骨湯包、料酒等調料,小火燜煮60分鐘;將蓮藕、山藥、枸杞、花生入鍋,再煮20分鐘,至山藥、蓮藕一夾筷子就爛即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少許鹽、蔥花。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固精。
02-山藥養胃粥:
原料:山藥、大米、綠豆、小米、枸杞、紅棗
做法:山藥去皮洗凈切小段,綠豆、大米、小米、枸杞、紅棗洗凈備用;全部食材放入砂鍋中,注水適量,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煮20分鐘即可。
功效:健脾養胃,補中益氣。
需要注意的是,山藥雖然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是山藥還有收澀的作用,所以大便干燥者不宜食用。山藥本身含有淀粉量較多,故食用山藥時,可適當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山藥的烹飪方式很豐富,但切記不可生食。
【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于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