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02 14:55
如果有看過中藥方或者對中藥領域有所涉獵的朋友一定會接觸到君臣佐使這一方劑學概念。在戰國至秦漢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先賢醫者就提出了君臣佐使這一中藥配伍理論。著名醫書《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路學派都有自己的治國方略,也許是受此啟發,先賢醫者們首先提出“身國同構”的概念。他們認為,身體就像是一個國家,有負責指揮、生產、運輸的各類機構,治病就像治理國家一樣。與此同時,隨著醫術的發展,逐漸由單味藥向多味藥發展,“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組方不能簡單配伍,而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經過長期摸索,最終提出了君臣佐使這一中藥配伍理論。
這一理論的提出,明確了各味藥在藥方的地位,對藥方定量、遣藥組方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是中醫理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臣藥是協助君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或是針對兼病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有3種意義:一是佐助藥,是加強君、臣藥的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的藥物;二是佐制藥,是減輕或消除君、臣藥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藥物;三是反佐藥,是根據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是引經藥和調和藥。在組方體例上,君藥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較復雜,亦可用至二三味。
君藥不宜過多,多則藥力分散,而且互相牽制,影響療效。臣藥可多于君藥,佐藥常常多于臣藥,而使藥則一二味足矣。總之,在一首方劑中,君藥是不可缺少的,而臣、佐、使是否均需具備,以及其藥味的多少,則應根據病情和治療的需要以及所選藥物的作用來決定。
以治療傷寒表證的麻黃湯為例,麻黃發汗解表為君藥,桂枝助麻黃發汗解表為臣藥,杏仁助麻黃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一方之中,君藥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藥則可酌情配置或刪除。
再舉一例,如四君子湯。主要用來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飲食減少、腹脹、面色蒼白或萎黃等癥。
四君子湯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人參就是君,主要起補氣、健脾、壯陽的作用。白術是臣藥,具有溫脾補脾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參。茯苓是佐藥,具有滲濕利尿的作用。甘草是使藥,可協助人參、白術、茯苓發揮治療作用,且能將諸藥引導到各臟腑及筋絡。
君臣佐使為中醫理論化、系統化研究提供了規范化標準,對于古代醫術的上下傳承也有積極作用,它是古代醫者智慧的結晶。
遵守君臣佐使規則開方用藥,可以有效避免用藥事故,如果你在處方中發現臣藥、佐藥用量遠遠大于君藥,此方就要慎用了。充分體現了中醫對病人負責,嚴謹,高效的特點。三口山視頻小編再次鄭重提醒您,一定要找專業醫生開方定藥,切勿私自配伍哦!
中醫藥配方為何講究“君臣佐使”?
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用藥不管是中成藥還是湯藥,很少用單味藥,而大多采用復方配伍,且每味中草藥的用量也標注清楚。處方療效一是取決于對癥與否,二是取決于處方中藥配伍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這里說的法度就是制方規則,中醫稱之為“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時候對國家官吏設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種人,后指中藥處方中各味藥的不同作用。《神農本草經》有云: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下藥120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君”指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指輔助君藥治療主證,或主要治療兼證的藥物;“佐”指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藥物;“使”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
以復方太子參止咳益氣散為例,該產品由太子參、冬蟲夏草、白及、天花粉、浙貝母、檳榔、甘草七味中藥配方。其中,太子參為君藥,具有平補陰陽、扶正固本的作用。冬蟲夏草、浙貝母、天花粉為臣藥,具有清肺潤燥、祛邪治標的作用。佐藥為白及和檳榔,具有行氣導滯、止咳斂肺的作用。使藥為甘草,具有止咳化痰、調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化痰止咳之功效。
遵循君臣佐使的配藥原則,藥效是各種藥材的合力。復方太子參止咳益氣散配方中,溫補的藥里也有一些清熱的,各有其用,從而達到修復氣道炎癥、改善氣道高反應及調節免疫的雙重功效,對因氣陰兩虛導致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等病癥療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