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經歷?中國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很高,平均感染率超過50%。今天這期就來說一說,感染了要怎么辦,會不會發展成胃癌呢?
聲明:內容僅為知識科普,如需治療,請務必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歡迎點擊視頻觀看
感染會不會發展成胃癌?
會,但僅有約1%的感染者最終會得胃癌。
幽門螺桿菌,在一些資料中也被翻譯為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菌、胃幽門桿菌等,這里統一稱作幽門螺桿菌。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幾乎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是90%以上的消化性潰瘍和70-80%的胃潰瘍的病因。
【消化性潰瘍: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將它定為Ⅰ類致癌因子,也就是有充分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發生胃癌的風險是沒有感染的人的6倍。
不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當中,僅有15-20%會發生消化性潰瘍,5-10%會因此發生消化不良,僅有約1%會發生胃部惡性腫瘤,包括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感染后要不要根治?
《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中提出:對家庭中所有的成年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均應考慮給予根除治療。這一條得到了81.6%的與會專家的認同。
目前專家共識推薦鉍劑四聯療法作為主要的根除方案,所用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和兩種抗生素。在進行根除治療的過程中,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痛、腹脹、惡心、腹瀉、焦慮、頭痛等不良反應,由于使用了抗生素,會殺滅胃腸道中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也會使部分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因此,成年感染者不能擅自用藥,需要專業醫師根據患者既往服用藥物、藥物不良反應、疾病史等情況,綜合評估后,再確定是否治療,如何治療。
14歲以下的兒童,專家共識則不推薦其進行常規幽門螺桿菌檢測,除非是有消化性潰瘍或者消化不良,才需要檢測和治療。
對于70歲以上的老年人,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風險會增加,另一方面,非萎縮性胃炎或輕度萎縮性胃炎的老年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對于預防胃癌,并沒有太大的益處,所以,老年人的治療,需要醫生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單獨進行評估。
治療后會復發嗎?
會,根除治療后,可能出現治療失敗或復發的情況,但復發的概率不高,我國一項研究表明,成年感染者在根除治療后,一年的復發率為1.75%,三年的復發率為4.61%。如果家庭成員共同治療,還能減少復發。
感染者還需要注意!
除了就醫治療外,感染者還需要提示家人進行檢測,并做好胃癌的篩查。
家庭內傳播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家庭成員之間共用餐具、共用食物、咀嚼食物喂食、親吻或不良的衛生習慣等,都有可能傳播幽門螺桿菌。發現本人感染后,需要提醒家人也進行檢測和治療,還需要注意衛生習慣,盡量做到分餐、使用公筷公勺、不咀嚼食物喂食等。
感染幽門螺桿菌并且年齡超過40歲的話,就屬于胃癌篩查的目標人群,需要定期做好胃癌篩查,盡早發現胃癌或胃癌前病變,則能減少癌癥帶給我們的傷害。
資料 / 素材
請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