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我們繼續(xù)在一起讀書。這一次的《正面管教》共讀,又讓我重新審視了一番自己的育兒方法。
本次聚焦是第七章《如何有效運用鼓勵》,大家都知道鼓勵的重要性,但如何鼓勵才是有效,卻是不明所以。吳丹老師引導大家一起讀一讀書中144頁的表格。果然,二者一對比,發(fā)現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在贊揚。收到贊揚更多的人可能變成討好型人格,沒有自己的主見。比如說我自己,我覺得我就是這種收到“你真懂事,你真乖,你真勤奮”等,所以我總是習慣性看他人情緒,很容易因為他人的表揚(批評)而高興(難過),很少關注自我本身的思考。而我現在為人母,也是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贊揚人”,很少鼓勵某種行為。“你真棒!”“你表現很好”“你真是媽媽的乖寶貝。”常用這樣的話語來表達自己對女兒們,因此現在小寶特別懂得撒嬌,每天睡覺前都得抱著我問問:“媽媽,我今天表現乖不乖啊?”太乖巧懂事的孩子真的是我想要的嗎?自己以后在輔導孩子們寫作業(yè)時,是不是可以先問問:“你自己感覺怎么樣?”當倆姐妹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而不是一味地引導“謙讓”,應該是問:“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昨天在新網師看到朱永新老師的一篇文章《我們對子女的期待不應該是群體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朱老師說:“
一旦你開展了人生的旅程,就會發(fā)現,你一生的質量可以用長寬高三個維度的相乘來看,其實你所要做的是讓自己的長寬高變好,而不是在比較當中超越別人的長寬高。
你只能在個體有限的生命空間里去做選擇,那就是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最好的自己,這是整個生命最大的意義,也就是活出自己來。
現在很多父母最大的問題是,他們要自己的孩子活成他們理想中的模樣,或者說活成“鄰居家的孩子”的模樣;他們要孩子實現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夢想,成為自己的驕傲和榮耀。”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感覺自己就是這種對子女的期待是群體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媽媽。借此文提醒自己,以后改一改這種期待。
今天早上在中國教師報上看到了劉萍老師的《過高的期待孩子承受不起》,其中提到:“中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考上名校、實現自己的夢想等,特別是一些自認為為孩子作出巨大犧牲的家長,恨不得孩子用好成績給自己加倍補償。但一個基本的事實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是普通人,高居于金字塔頂端的永遠是極少數。家長的好勝心、攀比心有多強,孩子的精神負擔就有多重,他們怎么會領你的情?”
為人父母真的好難,我想讓孩子們自信,不惜花重金去上口才、舞蹈班;我想讓孩子們出人頭地,犧牲一切工作之余時間陪伴引導;我想讓孩子們幸福快樂,發(fā)現生命的意義,于是我也在家庭方面探索。其實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不斷突破自我。
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從父母那里接收的信息最多的是情緒,其次為行為,最后才是語言。而我目前除了語言方面的“鼓勵”需要學習,做好情緒的管理者更是重要的。也就說孩子可能更關注的是我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