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實際上是古代歷史上經常發生的真實社會狀況!
哥走侄不親——叔侄關系變冷漠!
哥哥去世后,侄子與叔叔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逐步疏遠。這是因為侄子與叔叔之間不存在直接的親屬關系。雙方又是兩代人,存在著代溝和文化差異,而且雙方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必要性,侄子與叔叔之間畢竟也沒有兄弟之間親切,因此會逐步疏遠。
而且在哥哥去世之后,可能還有老父親尚存于世,但是侄子作為孫子輩兒理論上沒有直接贍養老人的義務。畢竟侄子的親生父親已經去世,而爺爺應該交由其他兒子照顧。因此雙方之間甚至有可能因為贍養老人等問題出現一些矛盾。自然更親密不起來。
姐去門檻斷——舅舅外甥永遠親!
姐姐去世之后,姐夫與外甥往往會更加重視姥姥家的親戚,外甥與舅舅之間的關系反而更好。失去了母親的外甥,往往更渴望從舅舅和姥姥那里獲取母愛的空缺。因此外甥和姐夫可能會更頻繁的去舅舅家和姥姥家做客。
而身為舅舅,在自己的姐姐去世之后,也會對自己的外甥疼愛有加。用來告慰和彌補姐姐的在天之靈。畢竟外甥無論走到哪里,永遠都會有一支思念是向著舅舅和姥姥家的方向。
同時在外甥以及姐夫家發生任何大的事情。比如說外甥結婚。外甥的親舅舅永遠都是最尊貴的客人,即使外甥也已經有了繼母和繼任的舅舅。因此外甥在結婚之時,永遠要把自己的親舅舅請來參與這神圣的一刻并且坐主賓席位!就連繼任的姥姥和舅舅都不能僭越他的地位!
兄死叔繼嫂——小叔子要娶寡嫂!
兄長去世后,家中尚未娶妻的小叔子要娶年輕守寡的嫂嫂,這是在舊社會時期十分常見的一種風俗。并且這種風俗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長河。即使是程朱理學盛行的明清時期也概不能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家中兄弟多人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而古代的老百姓因各種疾病及其他外部損傷而不幸去世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人正值青年便不幸去世。家中留下孤兒寡母無以為繼。而如果家中尚有未娶妻的弟弟,那么組里的人與其雙方的父母都會促使弟弟娶了寡嫂。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這是因為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娶一個妻子本身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彩禮!家中為長子娶了媳婦之后,如果長子年紀輕輕便去世了,將媳婦轉移給年輕的小兒子可以減少家庭的經濟損失和開支。
另外兄長去世之后,留下的寡嫂可能會帶著子女,如果尚未婚娶的弟弟不娶了寡嫂。那么寡嫂可能會帶著子女改嫁給其他人。而這樣的結果是作為公公婆婆和族里長輩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種結局!畢竟將自己的兒媳婦和自己的孫子孫女隨嫁給他人對自己家庭的人丁來說是一種損失。
因此公公婆婆便會促使自己的小兒子娶了自己守寡的兒媳婦。這樣對于他們來說,孫子還是自己的孫子孫女還是自己的孫女,而且孫子、孫女交由他們的叔叔來撫養本就是理所應當的。也就是說叔叔有義務承擔起照顧寡嫂和侄子們的責任。而娶了寡嫂、收留并撫養侄子則是最好的照顧。
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看似違背人倫常理的事情,實際上更符合社會發展現狀和需求。畢竟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里,如何更好更多的繁衍后代和撫養后代長大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