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決勝九招之四:如何指導學生審題構思(1-4) |
──如何指導學生審題構思 |
王小弘(笑著說) |
如果當做愛好,寫作是一件隨心隨性的事情,但考試作文不是,得面對一個題目。小學一般面對命題或半命題,到了中學,題目的類型會多起來,有給幅圖的,有給個材料的,有給個話題的。不管面對什么題目類型,既然出題了,就得扣題。在考場面對一個題目能扣題寫作,應該是一種判斷、分析、推理、提煉的綜合能力反映,如果能夠信手拈來皆文章,那么,面對什么題目都無所謂,但些人把考試命題作文當做應試來批判,我估摸著是還沒有達到這種作文能力的緣故。有很多人純粹為了應試而學習,拼命地進行機械應試訓練。想在作文上多拿點分,就背范文,找模式,考試時就是套路化、模式化,瞎貓碰死老鼠。碰上了,到處吹牛自己作文水平如何了得;碰不上,就做出滿腔正義的摸樣對考題大肆批判,把考試戴上扼殺學生創造力的高帽,恨不得一棒子打死。跟這種德行的人說不通,做個不太恰當的聯想:有人拿菜刀切菜切成大廚,就贊美菜刀之美,有人拿菜刀剁人了,就批判菜刀之惡,其實這跟菜刀有什么關系呢?
小學語文考試作文的命題,多是給一個字、一個詞、一個短語,也有給一句話的,從根本上來說審題構思,就是考驗學生幾個方面的能力:一,漢語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二,生活的積累和認知能力。三,題目的拓展和設計能力。四,寫作的基礎和創新的能力。當然,有閱卷老師自身水平低下,對作文好壞不分的情況,可能對考什么能力一無所知,改作文隨心所欲,這的確是讓人頭疼的事情。不過這是一個關于老師綜合素質培養的話題,與我這里要講的從能力角度訓練審題構思技術的內容無關,另撰文。
有人講審題,將題目劃分成多少種類型,每種類型又規劃為若干規律,試圖表達這樣一個意思:什么樣的題目,比如寫人的,寫事的,寫景的,狀物的,都可以按規定動作去寫,省事兒了。這看上去一套一套的,事實上是試圖將作文這件鮮活的充滿個性的需要創造的事情裝進套子,很不合理。作文的審題構思,不應該有套子意識,而應該面對作文題盡量拓展思路,思考立意,創造出新。被套路所困,是屬于四平八穩的機械應試思維,比如高考60分作文中的42分標準,幾乎是所有平庸之作的追求目標。但這樣拿到42分的后果是,美麗語文成為了平庸的推手,精彩人生從這里開始淪陷。
審題的功夫,只有從分析理解的能力以及創造力、想象力開始訓練,才能在考場上找到真正的成功。
1.關注課本上的例子
先來說一個無需審題但需要看明白題意的例子。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四的習作是寫觀察日記。
課本上的習作要求是:你把觀察到的事物寫進日記里了嗎?讓我們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記,聽聽同學的意見,再寫一則觀察日記。要觀察自己最感興趣的,要寫自己最想寫的。寫好后讀給同學聽,看誰在觀察中有新的發現。
教參中對這篇作文教學是這樣的提示:這次習作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讓學生交流已寫的觀察日記,二是在此基礎上再寫一則觀察日記。低年級時,學生已經學寫過日記,觀察日記無非是日記的一種,并沒有特別的格式要求,只是在內容方面側重講觀察。本次寫觀察日記在《花鐘》一課后面已有布置,可以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最想寫的內容,寫出觀察中的新發現。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準備寫哪些內容,提示學生講評自己在觀察中的新發現。如果有的學生還沒有確定觀察的事物,可以帶著習作的任務去觀察一種事物,再把觀察過程中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寫完后,要組織學生互相讀一讀、評一評,并根據同學的意見,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要通過這次習作,繼續培養學生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顯然,從單純習作來講,這個單元習作的題意是,要求學生觀察一個東西,把觀察的過程和這個東西的模樣寫下來。這是三年級培養觀察習慣、建立表述邏輯的基本訓練,但日常教學中,最容易掉入兩大陷阱:①寫成一板一眼枯燥無味的介紹性說明文,無法培養孩子的作文興趣;②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詳略,無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
這種觀察訓練,一般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培養科學的觀察,二是培養人文的觀察。科學觀察是一板一眼的科學探究,對孩子來說,這當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但我以為應該是科學課的事兒,包括寫觀察日記,或者觀察小論文,應該專門有這樣以科學探究為訓練目標的課程,否則,語文有點亂。人文觀察是通過觀察培養孩子留心生活、關注世界、培養人文素養的基礎手段,是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觀察,可以不夠嚴謹,但一定是有趣的。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看一個事物覺得有趣,是因為這個事物與孩子的內心發生了碰撞,這個碰撞是以游戲和想象為基礎的。就是說,如果觀察過程中注意引導游戲心理的融合、激發大膽想象的融合,再普通的事物,也會在孩子眼里趣味無窮。
孩子對一個事物發生興趣,不會是對這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感興趣。孩子的興趣多集中在一點上。比如小男孩對一個球感興趣,也許并不在意它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什么質地的,而只在意它可以彈起來四處亂跳,淘氣得很。抓住“趣點”,突出“趣點”來觀察,不僅孩子樂意,習作時還可因此初具詳略,達到訓練“有意表達”的目的。
講到語文課本,不妨多講幾句如何進行作文與閱讀融合教學的話。
比如三年級上冊“觀察”這一組中的第一篇課文《花鐘》,雖說是“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實則并不能說是一篇觀察意義上的文章,文中第一段短短百余字,就例舉了牽牛花、薔薇、睡蓮、午時花、萬壽菊、煙草花、月光花、夜來香、曇花等九種花卉,且不說日常生活中就找不到這么多花湊一塊兒的場景,它們似乎是在不同季節開放的,就是這么多花名對應的花型也沒幾個人能說得明白,用這樣的課文來對應說觀察是會出問題的。
但這一段中幾個句子著實值得學習并加以拓展,這對于將觀察日記寫精彩太有幫助了。比如,“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睡蓮從夢中醒來”,等等,這既是寫了花開,又將花想象成了人,寫出了一點有趣情態。可惜只寫出了“一點”,我們可以借機拓展一下:牽牛花為什么事兒要吹喇叭?這個喇叭聲音會是怎樣的?周遭的植物們聽了這喇叭什么反應?再結合環境想象一下這牽牛花吹喇叭時是什么表情神態?這個過程,恰恰融合了孩子的游戲心理和想象特征,表達出來就很有意思了。
這篇課文的詳略安排也很值得學習,先是鋪陳了很多種花,然后重點寫了曇花。不過文中對曇花的詳盡介紹,有現象后面的原理解讀,一看就知道是查資料比較多而觀察比較少的寫法,因此,這算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不過試著去弄懂事物的原理,是著力于培養觀察的態度,對孩子總是有好處的。這種詳細敘述的寫法,也可以引導孩子用到敘述自己的觀察對象上,用來表達孩子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即便沒有探究原理,一樣可以精彩。
好了,話題轉回來,來看一個觀察作文的具體例子:
《張力的書包很出名》(三年級)
在我們班,你要是聽到有人這樣說:“你是張力的書包啊。”那就是說這個人很不講衛生的意思。
張力是我同桌,他的書包能夠這樣出名,就是因為臟。你看他的書包,一眼看去,好像是藍色的,再仔細一看,又有很多黑色的污斑。書包背上畫著的蠟筆小新像個流浪的孩子,臉上盡是污垢。
張力的書包這樣臟,都是作了“百變書包”的結果:gē(擱)腿上當作小餐桌,墊腳下當作墊腳石,liào(撂)地上當作球門柱,掄在手里當作進攻的武器,頂在頭頂當作避雨的工具,有時候還要用來擦汗、擦桌子、擦黑板上自己的名字、擦墻上自己劃的鉛筆印子、擦衣服上別人吐的唾沫星子。
有一次剛下課的時候,張力打了一個大噴嚏,有一些鼻涕飛到了課桌上,張力二話不說,提起書包就在課桌上蹭來蹭去,李老師見了,皺著眉頭說:“你怎么這么不講衛生啊,書包又不是抹布。”可是這個時候,另外一組的余雷雷又打了一個大噴嚏,他倒沒有擦桌子,抬起袖子在鼻孔下一抹,李老師眉頭皺得更緊了,說:“不講衛生,你是張力的書包啊。”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以后我們只要見到有人不講衛生,就對他說:“你是張力的書包啊。”
張力的書包就這樣出名了。
這篇習作是觀察了一個書包,很顯然是圍繞著習作要求中的“要觀察自己最感興趣的,要寫自己最想寫的”要求來做的。所以這一節內容看起來與具體的審題無關,但課本上的“習作要求”難道不是題目內容嗎?我是說,如果能夠養成這樣的審題習慣,總是可以圍繞題目給出的任何一點提示去用心思考,這就為審題構思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2.培養對字詞的敏感。
小學階段是語文積累的基礎階段,一輩子要用的絕大部分字詞,都在小學階段學過了。有人就以為,小學階段只要把這些基礎的字詞認識了,就算是任務完成了,至于審美、思辨、拓展等語文素養的訓練,太麻煩,太難,到中學再去做吧。這樣的思維,就注定了無法在小學階段學好作文,作文只能靠套、抄、編,對于這種作文方式,審題就成了一個毫無意義的話題。審題也是無法單獨拿出來說的,必須在作文的正確觀念下來研究。作文的正確觀念就是:作文是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眼里的世界,有自己的真情和判斷,有自己的審美和情趣。也就意味著,作文是一種創造。有種觀點說,作文就是把事情說清楚。這就好比說,吃飯就是把肚子填飽,看起來沒錯,卻是多么消極而無趣,絕不是生活的全部:能解決溫飽之后,吃飯難道不講究衛生、營養、美味、情趣?難道永遠只滿足于溫飽、只把溫飽當做終極追求?因此,把事情說清楚,應該是說話的基本功,不應是作文的終極目標。
要對題目出現的字、詞、句有創造性的構思,就得有對字、詞、句的敏感,這種敏感有一點點天賦,但絕大部分人都需經過訓練才會出色。一般來說,訓練這種敏感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知識積累由量變到質變,將知識內涵內化成自身素養。這不僅需要識記知識,還需要盤活知識,否則,知識不僅不能給人智慧,還把人變得迂腐。二,關注生活,善于對生活現象概括分析,充分挖掘出個人潛力。下面分別從這兩方面解釋一下。
對知識的盤活非常重要。漢字的字音、字型、字義、字意、字境等,決定了漢語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語言,一個字,一個詞,往往具有無限豐富的意味和情趣。在學習過程中,不單是要掌握字的讀音和字型,更重要的是要領會其意味,這樣才能充分感悟語言之美,用語言進行創造性表達。比如靜這個字,有安靜、寧靜、平靜、恬靜、幽靜、寂靜等不同意味,這些意味看起來差不多,但細細體會,卻有著很有意思的區別:安靜中的安定之意,寧靜中的安寧之意,平靜中平穩之意,恬靜中舒心之意,幽靜中的曲折之意,寂靜中的沉寂之意,折射到生活中顯然就是不同的情境。能敏感地捕捉到它們之間的細微區別,再以靜這個字為題去寫作文,就會找出很多方面的特別有意思的材料來。相反,如果沒有這份敏感,看到這樣的題目,甚至會覺得沒辦法寫,就只會抱怨出題人的怪異了。
關注生活,就是要扶持、培養孩子“多管閑事”的習慣。都知道“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是讀書的好習慣,但有些老師以為,“聞窗外事”就是關心國家大事,這就有點狹窄了。窗外事嘛,就是窗外的事情,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事情。孩子的眼睛能看到什么呢?大人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但又有很大不同,這個不同,就源于大人與孩子之間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審美、不同的智慧,大人比孩子心思復雜,所以也看出這個世界的更多復雜來了。但是,很多孩子睜著眼睛,卻并不會看世界,他的眼里沒有世界,只有自己的欲望,這是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孩子在小時候,尚不會關注他人,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培養孩子關注身邊這個世界,不僅是要培養這個習慣,還要教會他如何去關注,這樣,孩子在關注世界的過程中,才會漸漸認識到自己是人群中的人、社會中的人、自然中的人,才慢慢地形成主動去了解這個人群、這個社會、這個自然的習慣。這個習慣一旦形成,思想就可以穩穩扎根在現實中,作文的創造就有了底氣。對于作文審題來說,對題目的敏感有了可以折射的生活,當然有話可說了。就像上面說的“靜”,可以寫親情,可以寫友情,可以寫自然的美,可以寫生活的憂,題材太多了。
3.訓練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聯想和想象的能力不唯是審題的需要、作文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是科學發展的需要,藝術創造的需要。 聯想和想象是有區別的。簡單地說,聯想是聯系起來想,這想到的東西,原本就存在著,現在用想把它們聯系起來了。想象是想出一個象,一個新的形象,一個新的思想,這個形象和思想,是原本生活中沒有的,被想出來了,這是一種創造。這個簡單區別可以看出來,聯想應該是想象的基礎,兩者是緊密聯系的。 弄明白這個區別,是為了訓練的目標更加清晰。聯想是一種思維習慣,并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每個思維健康發展的人都會聯想,回憶就是聯想的一種方式。但是將聯想作為習作的手段,因為習作本身的特別屬性,決定了要將自然聯想方式經過整理、概括、提煉,為形成習作的創造性思維服務。習作中所謂的聯想能力,其實并不是聯想本身的問題,而是如何形成習作表現所需要的聯想習慣,以及如何將自然聯想升華到與主觀判斷分析相結合的層次。一些教作文的老師強調聯想的時候,刻意用一些聯想的花里胡哨的形式做宣傳,甚至將聯想與想象混淆起來,打著培養想象力的旗號四處招搖,而忽略了聯想的本質,結果把學生迷糊得云里霧里,真正的聯想和想象沒有把握,倒是形成了胡思亂想的習慣,以后調整起來很是麻煩。 聯想與想象雖然有密切聯系,但是也有明確的區別。簡單地說,它們都是以生活實際為基礎延伸開去,聯想的基本方法是聯系,想象的基本方法是幻想,聯想可以發展到想象創造,想象也可以促進聯想習慣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聯想習慣和想象能力都要共同發展,但是老師必須弄清楚聯想與想象的異同,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清晰引導,幫助學生的各種能力能夠有序、有效地發展。 聯想的基本方式用最直觀的概括大約三種:擴散聯想、單線聯想和樹形聯想。擴散聯想是由一點進行發散聯想,無限擴展;單線聯想是就一點向某一方向單線發展,層層進入;樹形聯想是就某一點進行單線聯想時,在進入每一層聯想時橫向展開,挖掘更多的生活內容。用這樣基本方式來概括,只是為了更便于理解和形成習慣,在實際聯想中,所有方式都是交叉在一起的,聯想本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非要弄個什么規則,按個什么方式來進行,不僅會把事情做得索然無味,還會落得邯鄲學步的結果。教學過程一定要注意把握方式理解和生活運用之間的關系,不能死板照搬,落入窠臼。
這些聯想的基本方式不單是理解聯想的途徑,也是習作表現的基本手段。本篇僅從材料剪輯藝術角度來理解,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習作表現時選擇什么,怎樣組織,如何表現,都取決于對材料的理解。聯想的基本方式可以成為這種理解的鑰匙,因此,聯想不能停留在想到即止,要耐心感受,認真分析,將每一種“想到”結合生活進行深入理解。“想到”的訓練很容易,也很有趣,但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游戲中,熱鬧之后一無所獲,這就違背了聯想的初衷。
想象則是一個創造的心理過程,根據已經的知識經驗和生活材料,經過新的配合,創造出一些新形象。也就是說,沒有生活,就沒有想象,憑空是想象不出來的。有人把幻想、胡思亂想、白日夢等心理過程稱為憑空想象,倒是道出了它們與想象之間的區別:雖然都屬于想象一類,但是想象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是一種需要經過鍛煉才會越來越優秀的能力,幻想、胡思亂想、白日夢等只是停留在空想狀態,想來想去還是一場空。換個角度看,這些空想其實是想象的基礎,空想人人都會,但并不見得人人都擁有想象創造的能力,就是因為有的人在空想的基礎上發展了想象力,有的人空想只是圖個精神上的短暫快活。
想象的基礎是生活,但并不是基于生活的思考都是想象。想象是要把感性聯想和理性分析結合起來,把幻想和邏輯融合起來,進行獨特的創造。想象的目標是創造。創造就要出新。新的形象,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成績,都需要創造出來。新是相對舊而言的,就是與現存的形象、思想、方法、成績等相比較,有突破,有變化,有新意,并且是創造出來的,不是刻板的模仿加上一點似是而非的更換,更不是借助優秀的“舊”稍作粉飾來做功利性的炫耀。創造是一個全身心投入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靈得到愉悅,智慧得到發展,人格得到升華,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生命意義的一種表達。因為這樣的目標,使想象與空想從本質上區別開來了。
在生活的大地上,灑下想象的春雨,新形象、新思想,就會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了。所以面對生活的各種事物、事情、現象,如果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將它們一一積累下來,就不用擔心看到作文題目沒東西寫了。
4.審題主要審什么 面對一個作文題目,一要看懂題目的意思,二要能拓展題目的意味,三要能根據確定的立意找到合適材料,四要能給材料們安排一種恰當而準確的表現形式,到這一步,審題這件事才算是完成,可以開始設計開頭了。 很多孩子考試時,拿到題目就寫,一邊寫一邊想,作文就腳踩西瓜皮,最后勉強靠些生硬的句子收回來,怎么看都顯得別扭。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沒有弄明白審題到底審什么,也沒有形成審題的習慣。當然,從文學寫作來說,文學創作并不需要審題,審題能力的高下似乎也并不影響文學水平的高低。但我覺得,文學只是語文的一部分,作文與文學有著緊密聯系,但作文考試中的審題首先考的是分析判斷能力,審題是必要的。 我仍然拿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里的一個作文題目來做例子說明這個審題過程。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習作。為方便討論,現將習作要求和教參提示列出來: 課本上的習作要求是:本組課文,寫的都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你長大以后,或許會離開家鄉,想象一下,當某一天你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將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以“二十年后回故鄉”為內容寫一篇習作。盡情發揮你的想象,可以寫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憶,可以寫與親人或同學處面的情景,也可以寫你想寫的其他內容。回憶一下課文中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并試著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 教參上的教學提示是:本次習作是想象作文,寫《二十年后回故鄉》,是本組專題學習的延續,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對家鄉的愛和關注。 本次習作的教學重點,一是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二是要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本組課文表達感情的方法,適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 教參上具體的教學建議是:1.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想象家鄉變化絕非易事,對小學生來說,世事變化、歲月滄桑并不容易體會,所以他們的想象可能就顯得稚嫩,情感可能就顯得膚淺,這就需要教師用情感去點燃情感,用變化去促成想象,開啟思路。比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家鄉二十年前的清況,讓學生感受家鄉的變化,或請學生通過采訪家長來完成這一體驗;再比如,教師可結合詩人賀知章寫的《回鄉偶書》,讓學生體會又見家鄉時感受到的人事的變化。(《回鄉偶書》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詩人剛回到故鄉時,兒童誰也不認識他.當他在故鄉住下來后,發現離別家鄉這么多年,什么都變了,跟記憶中的一點也不一樣了,似乎只有家鄉的鏡湖沒有變。以此來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路。2.學生有了表達欲望之后,要引導學生具體想象,從哪些方面來寫。教材中只是一個提示,要讓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充分交流,以達到互相啟發的目的。在學生交流中,教師要結合一兩個學生的發言,相機點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選擇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學生寫之前,提醒學生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3.學生寫完之后,要引導交流,相互欣賞。重點評價學生的想象角度和表達自己感情的方法。選取有突出特點的習作,全班集體評價,進一步進行習作的指導。在交流評價之后,要引導學生進行修改,并把修改過的習作讀給大家聽。 在一線教學的老師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這篇習作的結果是學生寫得大同小異,無非是二十年后回故鄉,故鄉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什么都先進了,發達了。再有一部分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故鄉被污染了。絕大部分孩子的想象停留在“空想”狀態,作文看起來比較乏味,能寫出真情的鳳毛麟角。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是教參的影響,讓老師誤以為這個題目就是寫故鄉的變化,另一方面,應該是審題上沒有掌握正確方法,并沒有深入審題。 先說說死搬教參的教學建議來教為什么會效果不佳。教參中也預測到了小學生對世事變化、歲月滄桑不容易體會,于是啟發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經驗說說家鄉二十年前的情況。老師的家鄉與學生的家鄉并不是同一個家鄉,即便是同一個家鄉,也不見得有同樣的關注,所以即使老師這樣引導,也無非是讓孩子聽了一個離自己生活很遠的故事,對于“點燃情感”是效果不大的。教參又啟發老師,可以用賀知章的詩來“促使孩子展開想象、激發學生表達興趣”,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但很可惜的是,利用兩首古詩怎么就能做到這些呢?教參中沒有提示了,結果孩子真情沒有調動起來,習作還可能變成了賀詩的改寫。 但如果按照審題的正確方法來思考一下這個題目,效果會不一樣了。《二十年后回故鄉》,這是一個隱含了主語的短句,題目構成略復雜,我先分詞解讀。 先看故鄉這個詞,基本意思是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但這個詞意味十分豐富:故,是過去的意思,與現在有了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了,而且這個詞有一種懷念意味,這里一定曾有我熟悉的人事物景,曾包容過我的喜怒哀樂,曾是我的生活家園,也是精神家園。所以,故鄉可以是一份懷念,也可以是一份牽掛、一份依托,可以是幸福,也可以是惆悵。從這些意味角度,可以推斷出,對二十年后的想象,首先需要的是關注當下:此時我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我二十年要回來的地方),現在,我關注的是什么?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喜怒哀樂的有哪些事情?哪些人?哪些地方?哪些具體的事物?在這里,我最愛的是什么?最討厭的是什么?最自豪的是什么?最想永遠都不改變的是什么?不是老師說給孩子聽,而是孩子說,老師通過孩子的說來引導孩子體會其中的真情,這份真情,不管是高興還是憂傷,放到二十年后的懷念中,就是對故鄉的愛。這是此文的重要材料,如果再加上想象,這些真情體驗的人事物景,經過二十年時光的打磨,會是什么模樣呢?想象創造就有了基礎,不再是空想了。 再看故鄉前面兩個詞。二十年后,是給出了一個時間限定,五年級的孩子,那時差不多就是自己爸爸媽媽眼下的年齡,這樣在想象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具體參照,刻畫人物外形和心態上有了依據。回,是確定了習作進入的一個點,預設了必須離開家鄉,然后回來。怎樣回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要回,這是成文的鋪墊,可以結合前面對故鄉的意味拓展分析,來確定這個回的理由,是彌補一段情?是紀念一份愛?是尋找失落?是兌現諾言?當然也可以什么理由都沒有,就恰巧路過,回來看看。雖然這個為什么回并不是習作的重點,忽略也可成文,但如果稍加關注,習作就有了更加緊湊和集中的線索,更好寫一些。 課本的習作要求,對這個題目隱含的主語用了第二人稱,當然是對孩子說的,這個“你”應該是預設成寫作文的孩子本人的,就是說作文中的主角是“我”。但如果有創新意識的孩子,其實可以將這個“我”轉換成任何人或物的視角來寫,比如“我”是小主人腕上的一塊表,二十年后,被戴在小主人的孩子的腕上,回到了故鄉。通過表的視角來看待二十年后的孩子的生活環境,與小主人當年的生活環境相比較,不是很有意思嗎?就表現形式來說,還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比如以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或者用為家鄉設計城市(鄉村)名片的方式,來對故鄉的面貌進行描繪,都是可以的。這當然就是審題的第四步,給確定的立意和內容來安排表現形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