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陸續公布分數,互聯網上也流傳著各種謠言,最近很火的一條就是:某考生考了710的高分,卻因為家長是老賴,被學校拒絕錄取。
謠言不是今年才有,自從2013年10月1日施行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以來,就開始有這樣的謠言。
期間也被辟謠過無數次,但每年高考后都會有換湯不換藥的假信息出來,如同牛皮癬一般。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民眾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不清楚,所以會誤以為真。
如果有家長真上了失信人員名單,真的會影響子女上大學嗎?
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在記者會上已澄清:
“對失信被執行人采取信用懲戒措施,只是限制上高收費的貴族學校,不能把正常的義務教育和高學歷教育等正常的上學都列為限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七項規定,父母是失信被執行人的,子女不能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普通的大學,一般不會因為考生是失信被執行人子女,就拒絕其入學就讀,家長也要留意一些招生要求嚴格的學校,特別是國防類院校,資格審查相對嚴格,考生很有可能因為父母的失信行為無法通過學校政審。
如果孩子有志向報考軍校,家長一定要注意個人征信信息。
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