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獨立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知識對人類與環境之間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說明地理學已從純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高中地理教學呢?
1 重視“重理”教學
什么是中學地理之“理”呢?概言之,是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發展變化規律,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自然條件與生產的關系,各生產部門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生產配置等基本理論的初步知識等。反映在教材內容、知識結構上主要表現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內部的聯系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之間的聯系,教材各章節之間的聯系。
堅持重“理”教學,能使學生正確地宏觀把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地理之“理”是地理知識的筋骨,體現了地理知識嚴密的內在聯系,形成地理學科的系統性、整體性。學生認識到了這一點,便能從思想認識上奠定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糾正學習地理靠“死記硬背”的偏見。
重“理”教學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戰略措施。地理之“理”一般是中學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堅持重理教學,則突出重點,扣住難點。反之,哪怕將“理”之外的內容講得如何生動,到頭來也只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堅持重“理”教學,功夫主要下在“講”上。要努力錘煉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文學性、趣味性,深入淺出、條分縷析,從個別到一般,從專題到綜合,把“理”講得形象生動、清晰剔透。做到講一個問題,突破一個問題,不要弄成“夾生飯”。在教學時間上,要根據需要對章節教時重新安排,要舍得花時間,不要擔心不能面面俱到。當然講述時在深度及聯系其他學科知識方面均要考慮學生能否接受。
2 課堂教學過程立足根本,深挖內涵,拓展外延
2.1 立足根本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地理教材作為教學、學習和復習的根本。在備課時仔細研究地理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結構,抓準重點、難點,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知識。立足于知識的根本,切中命題的要點,做到“胸有成竹,靜觀其變”。
2.2 深挖內涵,深化學科內知識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史要注意高中的系統地理知識與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的聯系和結合。《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是系統地理,而初中必修內容《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是區域地理。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上的,而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知識都需要落實到一定的地理區域才能得到分析和解決。總之,系統地理好比是“綱”,區域地理就是“目”,只有“綱舉”而“目張”,才能言之有物。但由于長時間取消地理會考,導致中學地理課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非常薄弱,尤其是區域地理基礎知識。學生沒有區域地理和系統地理結合滲透的意識,更缺乏把二者結合起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區域地理的學習是當務之急。
但是目前高中地理課時安排較少(每周2節),不可能對初中區域地理進行系統學習和復習。如何處理系統與區域之間的關系,即如何處理高中系統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深挖內涵的方式讓高中地理教材的“骨架”上逐漸“血肉”豐滿起來,即教學時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兼顧初中地理,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相關初中區域地理知識時,則適當補充、拓寬,實現教學中區域地理和系統地理的有機結合。在復習和總結時,復習區域地理知識要適時聯系系統地理,復習系統地理知識根據需要聯系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將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知識融會貫通,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尤其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系,只有把人文地理的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3 拓展外延,重視學科間的聯系,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
在地理學習與復習過程中,既要加強地理科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與溝通,又要注意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的聯系和結合。地理是一門邊緣學科,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白然界,還伸展到社會領域,同時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就高中學習而言,地理科既有與政、史學科之間的交匯點,更有與理、化、生學科之間的交匯點。教師要不斷地探索發現地理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交叉、融合的途徑,必須正確地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在知識的交叉點著力。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人地關系,用化學方程式反映喀斯特地形形成的原因等。
3 重視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
3.1 通覽教材、課標
特別是今年的高一學生,有來自初中課程改革實驗校的,也有來自非初中課程改革實驗校的。而初中課程改革實驗校和非初中課程改革實驗校,存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與舊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不同、新的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與舊地理教材的內容不同,特別是中國和世界的地理區域的要求和內容有很大的差異,而這部分內容又是高考地理考試大綱所要求掌握的,有必要引起教師的關注。因此,高一地理教師要了解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主要區別、學生學情和學科特點,并采取有效措施搞好銜接工作,保證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3.2 精心設計教學銜接內容,重點突出必備知識
1)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重點復習內容。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下工夫徹底解決,高中教材中將要涉及的內容重點復習。例如很多新生對“地球和地圖”內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這些重點問題,要徹底解決,特別是經緯度知識。又如區域地理圖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學生的頭腦中沒有形成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或者說這幅圖是用來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靈活地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在班上掛兩幅地圖(中國與世界政區)。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
2)對容易忽視和薄弱問題應及時彌補。①對于初中區域地理,高中講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這些知識應在學習中注意彌補。可根據高中教學需要,適當拓寬世界大洲、國家和中國的區域地理知識。②有關較高要求的計算(如地方時、區時、日期、氣溫、經度的計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習題中常常接觸到,這些內容要適當加深一些。③利用初、高中知識的內在聯系,適當拓寬延伸一些概念和規律;對于初、高中知識有沖突的地方,應以高中地理知識為主,如氣候類型的分類、特點、分布規律、成因等。
4 從鄉土地理中汲取營養
4.1 在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知識
現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闡述的是自然地理及人與環境關系的理論,在人類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眾多的人地關系不協調的現象,如何來解決和協調好關系,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那么,在講述這些知識的時候,學生對宏觀的環境知識不是很了解,聽起來抽象,此時就可以穿插一些鄉土地理知識,利用身邊的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學生易于接受。
4.2 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發鄉土地理校本課程
鄉土地理知識,包括的內容很多,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在的。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鄉土地理各不相同。在教學的同時,適時地開發一些鄉土地理校本課程,可以充分發揮本地地域文化資源的優勢,結合當地的教育實際,來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學生也能學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第一中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