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襄漢,襄漢既復,李成喪師而逃,楊幺失援矣。第申嚴下流之兵以備之,然后鼓行。
岳飛一生的軍事生涯里一共北伐四次,除了第一次北伐的對手是金人扶持的政權"偽齊"外,后面三次都是跟金人交手。
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建立傀儡政權,統(tǒng)治河南、陜西大部地區(qū),與南宋對峙。
1133年(紹興三年)三月,金國元帥左都監(jiān)完顏宗弼,也就是評書中的金兀術,會合李成所率二萬偽齊軍,在開封西北牟施岡同宋軍會戰(zhàn)。偽齊的李成、許約等聯(lián)絡割據(jù)洞庭湖的楊幺、黃誠叛軍,約定來年六月間南北夾攻,偽齊軍和楊幺軍水陸并進,順江東下,“前去浙中會合”,消滅南宋政權,雙方“建國通和”。
1134年四月,為擊敗偽齊軍和楊幺軍的合兵計劃,南宋決意北伐,派岳飛為先鋒。
當年五月,岳飛率三萬軍馬北渡長江進擊偽齊,渡江之后三戰(zhàn)全勝,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光復了襄陽六郡,以三萬人馬將偽齊和女真十幾萬大軍打得狼狽不堪。同時,岳家軍兵力增一倍,達二萬三千到四千人左右,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軍相差無幾。
岳飛第一次北伐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zhàn)果,南宋朝堂出現(xiàn)要求北伐、收復失地的呼聲。
1136年,南宋發(fā)動第二次北伐,被封為武勝、定國雙節(jié)度使,加封為“少保”,轄區(qū)內(nèi)軍政大事決于他一人,岳家軍兵力達到了十萬,進入全盛時期。
岳飛一路北上,接連收復河南、陜西幾處重鎮(zhèn),迅速逼近洛陽,偽齊軍隊連連敗退。可趙構接到捷報的反應卻十分冷淡,認為岳飛的連戰(zhàn)連勝十分蹊蹺,需要弄清細節(jié)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計劃。
因此,朝廷的糧餉遲遲不到,已經(jīng)有不少人餓死了,岳飛不得不率兵撤退,第二次北伐就此草草結(jié)束。
岳飛剛剛班師回到鄂州,偽齊的皇帝劉豫馬上向女真請求援兵,合兵三十萬南下進攻淮南一帶。
趙構慌了,立刻命令岳飛全軍東下支援,這就是岳飛的第三次北伐。
這次北伐的規(guī)模是四次中最小的一次,岳飛僅僅帶了兩萬士兵,在十天之內(nèi)攻破了河南重鎮(zhèn)蔡州。
在岳飛的歷次北伐軍事行動中,第四次北伐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也是岳飛的最后一次北伐。
1140年(紹興十年)五月,完顏宗弼撕毀和議,分四路南下。完顏宗弼親率主力攻入開封,元帥右監(jiān)軍完顏撒離喝攻陜西,金河南知府李成攻西京河南府(今洛陽),聶黎孛堇攻宋之京東路。
同時,一個壞消息從金國傳來,被俘虜多年的的宋徽宗死在了女真的軍營。
老爸死了,趙構徹底憤怒了,下詔懸賞擒殺金兀術,并宣召岳飛,將中興一事全權委托給他,除了保衛(wèi)臨安和長江邊防的張俊,韓世忠的軍隊不受號令之外,岳飛擁有了南宋絕大多數(shù)兵力的指揮權。
岳飛率軍出征,發(fā)動了南宋對女真開戰(zhàn)以來,最猛烈的一次進攻,岳飛兵分兩路,分別從信陽、光州兩個方向進入戰(zhàn)區(qū)。
岳飛出兵之后接連收復鄭州、洛陽。岳家軍士氣高昂,糧草物資方面,更有中原百姓自發(fā)地資助岳家軍。
宋金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在岳家軍趕赴的目的地開封。當時,金兀術新敗于順昌,轉(zhuǎn)攻為守,以潁昌、懷寧、應天三府拱衛(wèi)開封,繼續(xù)頑抗。岳飛僅僅出兵半月,便掃清開封府外圍,成為宋金決戰(zhàn)的第一主角。也正因為一路凱歌,他在抗擊敵軍主力的同時,又要撥出一部分兵力駐守各地;而其他宋軍,或與金兵膠著對峙,或者自保避戰(zhàn),無法向岳家軍施以援手。
岳飛再次遭遇孤軍深入、兵力分散的不利局面,便停止繼續(xù)前進,迅速在開封附近集結(jié)兵力。金兀術看準時機,立即向岳飛駐扎的郾城、王貴駐扎的潁昌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反攻,這便有了北伐中最著名的兩場大戰(zhàn)。
金人以騎兵為主,擅長馬戰(zhàn),另金兀術引以為傲的,兩翼輕騎一一“拐子馬”和重甲鐵騎一一“鐵浮屠”,更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
鐵浮屠是金兀術所部騎兵中的精銳,上戰(zhàn)場的時候,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列陣中央,像堵鐵墻一樣向著敵軍碾壓過去,殺傷力極為強大。
同時為避開鐵浮屠機動型不強的弱點,金兀術又給鐵浮屠兩翼配備“拐子馬”,拐子馬是行動便捷的輕騎兵,必要的時候為鐵浮屠提供掩護,交戰(zhàn)時借著鐵浮屠的推進斬殺敵人。
借助著鐵浮屠,金兀術立了許多大功,宋軍對鐵浮屠歷來都是談之色變,直到遇到了岳飛。
針對宋軍以步兵為主,郾城地勢平曠,利在騎兵的特點,岳飛也有克制金軍鐵浮屠的方法:
第一隊拿大斧頭,頂著盾牌沖進鐵浮屠陣里砍馬腿;
第二隊拿鉤鐮槍,看見馬倒下就用鉤鐮槍把騎馬的人的頭盔挑下來;
第三隊拿上大刀出來砍人頭。鐵浮屠都是拴在一起的,只要一匹馬倒了一串都不能動了。
而岳飛的背嵬軍五百步兵也是不容小覷的,他們各個身披步人甲,手持大斧、扎馬刀、長槍,就是利用金軍行動緩慢機會扎馬刀砍馬腿,長槍挑頭盔,大斧劈腦仁,最后另金兵引以為傲的兩千鐵浮圖、五千拐子馬、徹底被團滅。
戰(zhàn)后金兀朮大哭:
“自海上起兵,皆以此(指“鐵浮屠”、“拐子馬”)勝,今已矣!”
“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潁昌大捷,兀術所部十二萬步騎徹底崩盤,兀術本人在親兵死護下遁去,其的女婿統(tǒng)軍使上將軍夏金吾、副統(tǒng)軍粘罕索孛堇被現(xiàn)場斬殺,千戶張來孫、千戶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等七十八名高級將領被俘。
進駐朱仙鎮(zhèn)的岳飛吩咐部下封烈酒,備長車,即日長驅(qū)直入,一舉蕩平敵巢,豪氣沖天地說:“此行殺虜人,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然而就在全國抗金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宋高宗趙構卻連發(fā)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岳飛,原因不外乎一個:趙構此刻,突然慫了!
朱仙鎮(zhèn)大捷后,岳飛的聲望和人氣值迅速飆升到極點,而當時的南宋朝廷只有半壁江山,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國家的財政入不敷出,和談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岳飛卻一直叫囂收復中原,迎回二帝,這恰恰與趙構派岳飛北伐的意圖背道而馳。
趙構派岳飛北伐的目的,不過是通過議和從而保住半壁江山而已。收復失地只不過是一句政治口號,以戰(zhàn)促和才是趙構對金的既定目標和終極態(tài)度。再加上趙構心中揮之不去的苗劉兵變的陰影,以及提防武將權力過大的祖宗家法。岳飛此刻,無疑成為阻礙議和最大絆腳石,軟禁或者將他貶官都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
“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
金國見硬仗打不過,又使出了和談的老把戲,聲稱愿意歸還黃河以南土地,并送還宋徽宗的棺木和趙構生母韋太后。面對金國主動拋出求和的橄欖枝,宋金一拍即合,于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五月簽訂了合約,約定如下:
1.東以淮水、西以商州為兩國界,以北為金地,以南為宋地。
2.宋朝每年向金國貢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
十五萬匹。
3.宋君主受金冊封得稱宋帝,向金國稱臣。
4.宋徽宗靈柩及梓宮韋太后送歸宋國。
議和既成,岳飛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