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右翼
“右翼”一詞最初起源于法國。在法國大革命后的議會例會中,坐在議長左方的是激進的雅格賓派,坐在議長右方的是保守派。自此以后,包括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在內的激進派就被冠以左翼的頭銜,而民族主義者、國家主義者等具有保守特征的派別就被冠以右翼的頭銜。 日本學者堀幸雄在其編撰的《右翼辭典》中對右翼概念是這樣界定的:右翼“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指反動的、反近代的國家主義思想及其運動”、“作為近代革命的對立面,指保守派的政治態度”、“一般講,右翼沒有系統的理論,其指導理念因人而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它首先是對近代的反動,它否定作為人類普遍理念的自由與平等,將國家放在價值中心的位置。現在,基本上將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極權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作為右翼概念來理解。右翼具有狂熱的排外主義、沙文主義式的對國家過份的忠誠以及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敵視。他們強調民族使命,具有打破現狀、發動政變的強烈愿望”。 因此,日本右翼打破現狀的意識極為強烈并往往采取極端手法。對傳統文化的執著以及過份地崇拜天皇使其具有相當程度的保守性.
二、日本右翼的組織特點及其思想特征
日本右翼源于幕末明初的“尊王攘夷”運動。筑前福岡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頭組織,為日本右翼團體鼻祖。戰前右翼的組織構成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國粹”派的“封建式日本主義團體”,另一部分是“革新”派的“近代國家社會主義團體”。有代表性的國粹派右翼組織有:玄洋社、黑龍會、大日本國粹會、大日本生產黨等。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組織有:老壯會、猶存社、經綸學盟等。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亞洲,日本為擺脫變成西方殖民地的危機而實行維新、推行“歐化主義”。盲目“入歐”所帶來的價值觀的崩潰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是促使右翼組織及其右翼思潮產生的歷史前提與社會基礎。作為日本社會的“底流”,右翼組織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張揚一個世紀以來從未停止過。
那么,日本右翼思想的原點到底是什么呢? 正如左翼不“革命”就不能稱其為左翼一樣,右翼如果不“維新”也就不能稱其為右翼。“昭和維新”自不待言,就連“平成維新”、“新世紀維新”,我們都能從中嗅到右傾化的味道。所謂右翼的“道統”指,對內堅持與腐敗的政黨、阻礙國民自由與平等的官僚、壟斷利潤的財閥進行堅決的斗爭;對外主張亞細亞主義。這是戰前日本右翼在對內、對外認識上的一個特征。變革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各國的現行體制、實現亞洲國家的維新是日本右翼的美好理想。但是,當日本的利益與亞洲其它國家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右翼的美好理想便被日本的現實利益所取代。于是,右翼的狹隘性便顯露出來。而且,右翼對于以階級斗爭為特色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革命極力反對。所以,右翼從來不使用“革命”一詞,而用“維新”取而代之。天皇主義、日本主義、三反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社會主義、反共產主義)、亞細亞主義是日本右翼的傳統思想與理念。戰前右翼崇尚以天皇為中心、一君萬民的政治制度,對日本自古以來君民一體、以農本主義為特征的國體情有獨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