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感和獨立性是孩子發展中至關重要的素質,它們不僅關系到孩子的成長,更是塑造他們成功人生的基石。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責任感和獨立性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呢?本期我們邀請到了班級四位優秀家分享他們的家庭教育智慧。
殷宇泉媽媽
家庭合影
俗話說得好,“習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習慣是檢驗每一個孩子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剛進入小學階段,又遇到疫情。耳聞很多家長都在感嘆小孩子難教,其實如果家長們仔細觀察和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問題大多出在我們成人身上,而不是小孩身上。作為家長,我很慶幸孩子能夠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網課期間能夠認真獨立上課,并且完成相應的作業,目前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是把當天的作業做完,周末作業也會在周五放學后就及時完成。下面我就將我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閱讀習慣的養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殷宇泉現在每天晚上睡前都會主動看書,這個習慣從他牙牙學語時就開始了,從最初的我給他讀繪本到共讀一本書,到現在的自主閱讀,從沒有間斷過,包括生病住院,甚至出門旅行,隨身都會帶上睡前必看的書籍。在他看書的過程中,我們家長也會讀自己的書,共同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讀書氛圍。另外,個人覺得在固定的時間讀書,更有助于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當然閱讀興趣和能力都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制定方法引導,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更有利于孩子養成閱讀。
二、整理習慣的養成。在殷宇泉小的時候也時常發生玩完玩具,隨地亂丟的現象(這個習慣像他爸),批評幾次也沒有用,后來他找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讓他自己找,不直接告訴他,經過幾次引導讓他逐漸改正不良行為,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及時保持家里的環境衛生。目前不僅會自己整理玩具,學習的用具資料方面整理的也有模有樣,每天放學做完作業書桌桌面整潔、整理書包都堅持的很好。
三、守時守約的養成。在遵守承諾方面,要把孩子看成與大人平等的個體。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在意孩子的感受,父母和孩子的任何約定都要遵守,特殊情況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取得孩子的諒解。這樣孩子受到尊重,自然也會信守承諾,更加自律。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但家庭教育絕非只是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全家人的相互學習和共同成長。
劉令儀爸爸
家庭合影
一、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找衣服,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帶,自己盛飯,自己拿筷子、碗。自己收拾書包、書本、書桌,收拾自己的玩具。
二、鼓勵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教孩子主動跟別的小朋友說話,介紹自己,一起玩。多創造機會跟朋友,親戚,同事家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吃飯。
三、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獨立學習知識的方法,獨立思考。家長不要全程輔導作業,一有問題就解答,孩子提任何要求都滿足。遇到困難不要只解決困難,教導解決困難的方法,要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四、培養時間觀念,時間上嚴格要求。一定要注意不要用生硬的方法,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別要注意孩子有自尊心,不要用粗魯的言行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要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遍不行反復說,每天說,培養習慣,一天兩天不行是正常的,要堅持。時間觀念重點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
張豐藝媽媽
家庭合影
培根說過:"責任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里,孩子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 作為父母,我們應努力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孩子的言談舉止,從而培養他的責任感。
一、 勞動教育來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我們在家里會跟孩子做交易,例如:掃地、拖地一些簡單勞動,完成后我們會答應他之前的承諾,讓他明白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的道理,還可以培養他注意環境衛生,樹立勞動觀念。
二、 從小要培養說話算話的習慣
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例如:孩子在閑暇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時,我們會孩子溝通約定玩耍時間,到點就結束,讓他明白做人一定要說話算話。
三、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要盡早讓孩子開始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的生活中我們會規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自己完成,例如: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洗澡、穿衣服、盛飯洗碗等一些力所能及的的事情。
四、 我們需要新觀念
嬌慣、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從小養尊處優、自私自利、為所欲為,孩子成年后就會缺乏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心。不一定非要讓孩子對我們是絕對的服從,允許孩子們做一件事,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有自我決定的可能,這樣他才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把他的潛能激發出來,做事情才會有責任、有擔當。
胡佳雯媽媽
家庭合影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提高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呢?平時生活中我們是這樣引導的。
1.多溝通,多引導,多贊揚。
例如,不管工作再忙,每天我和佳雯爸爸都會抽時間和佳雯聊聊天,交流一下當天在她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或者我們在公司發生的事情。然后詢問她的看法和意見,在過程中引導她形成正向的價值觀。最后對她處理得好的事情進行鼓勵和贊揚,形成正向反饋。在這個過程中,佳雯提高了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自信心。
2.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給與一定的決策權。
我經常告訴佳雯:“每個人都要為家庭付出,你是家庭的一員,也要幫著承擔一些家庭事務”。佳雯也很認同,積極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例如家人一起吃飯,我做飯,爸爸洗碗,佳雯就擦桌子掃地。在這個過程中,佳雯明白了任何成果不是白白得來的,都是別人的辛勤付出,要感恩要珍惜,同時自己也有責任要付出;在學期初選擇樂吧課的時候,佳雯說想選美術,又想選合唱,她猶豫不決。首先我肯定了她喜歡學習,熱愛生活的態度,又詢問了她想選這兩個課程的原因。然后告訴她:“你再仔細想兩天,想明白了告訴媽媽你的決定,好嗎?”過了一天,佳雯堅定不移的告訴我:“媽媽,我想好了,我要選合唱課,請你幫我搶這個課程”。我說:“好的,看來你真的很喜歡唱歌,媽媽支持你,一定幫你搶到這個課程”。她的適當參與和決策,提高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3.偶爾示弱。
偶爾對孩子示示弱,也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例如在晚飯后的親子散步時,佳雯在昏暗的小路上跑跑跳跳,我擔心她會摔倒。但是一聲又一聲的提醒絲毫阻擋不了她歡快的腳步。這個時候,我會喊一聲:“佳雯,天黑媽媽看不到路,你能牽著我嗎?”在前面跑跑跳跳的孩子會立刻回到我身邊,用軟軟的小手牽著我,甜甜的說:“媽媽,別怕,我牽著你走路。”小小的人兒心里充滿了責任感要保護媽媽,媽媽心里也美滋滋的。
在陪伴的日子中,我們和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彼此成就。
老班有話說
北宋物理學家張載曾說過:“勿使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不能忘。”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在家庭中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早獲得的責任感體驗,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終生的。因此父母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做到言傳身教。
孩子的責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父母耐心教導,循序漸進,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加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獎懲分明。
家長的堅韌和耐力對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必將促進孩子責任感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