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丐屈某
蘇州楓橋鎮是客商糧船的聚集地,村子盡頭有座古廟,一個姓屈的乞丐常年住在那里。屈某的兩只腳有病,他每日早出晚歸去乞討,從不離開楓橋。
一天早晨,屈某看見古廟的廁所旁有一個袋子,撿起來一看,里邊裝有幾百兩銀子。
屈某心想:這一定是過路的客人丟的,我是個薄命人,哪有福氣享用這么大一筆錢?這銀子也不知是派什么用處,一旦丟了,恐怕會關系到性命。于是他就坐在廟門口等候失主。
中午果然有一人急急忙忙地跑來,他頓足捶胸,神情焦急。屈某便上前問道:“你是不是丟了什么東西?”
那人回答說是,并問屈某是否撿到。
屈某回答說:“我是撿到了,但你先說說丟了什么,說對了我才能還給你。”
那人喜出望外,忙告訴屈某丟了幾封銀子,多少兩,什么樣的成色,和屈某撿到的完全相符,屈某便將銀子交還此人。
銀子失而復得,失主非常欣喜,馬上拿出一半銀子要分給屈某。
屈某笑著說:“你糊涂了嗎?我連你整袋銀子都不要,還會貪圖一半?你如果把銀子分給我,會耽誤你辦大事。你趕快走吧,不要耽誤我討飯了。”
失主不得已,只好拿出十錠銀子強塞給屈某,匆匆告辭。
屈某來到街口,看見一少女正靠在父親身邊哭,旁邊圍了一圈看熱鬧的人。原來有個姓曹的債主來討債,父親還不上銀子,債主就想把少女搶走抵債。屈某又問欠了多少,說是欠十兩。
屈某一聽,憤怒地說道:“強要私債竟如此兇惡,不過是十兩銀子,就要搶別人的女兒,為富不仁竟到了這種地步嗎?”
債主聽屈某這么一說,頓時火冒三丈,他指著屈某罵道:“你不過是個叫花子,也配說仁義。你敢在這里說大話,怎么不替他們把債還了?”
屈某二話不說,掏出之前失主送給他的銀子,幫父女還了債,并拿回欠條還給父女。
姓曹的本意是想要那個少女,屈某壞了他的好事,他懷恨在心,就賄賂捕役指認屈某是賊,將屈某鎖起來送到縣衙。
縣令陳公是位好官,他懷疑其中有冤情,遲遲未審理。那位丟銀子的人聽聞屈某被拘押,急忙趕到縣衙為屈某昭雪。
縣令聽了他的陳述,高興地夸贊道:“這是個義丐呀。”然后依照誣告人要反坐的刑律,重重地懲處了受賄的捕役。
隨后傳令到楓橋鎮各米店,讓店主把每天收的米樣都送給屈某,省去他沿門乞討之苦。又給屈某披紅掛彩,差人用轎子將他抬回古廟。
從此,屈某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樣米。他漸漸有了些積蓄,就去求醫治病。
后來遇見一個道士,教他用干荷瓣、茅術等藥煎水治腳,不出幾日,病竟然全好了。此后幾年,屈某置辦了大房子,并娶妻生子,后來成了楓橋鎮的富翁。
故事改編自《子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