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外市場
景升東街里面有很大一片空地,這就給小商販有就業(yè)的條件,慢慢形成市場,有賣菜的、賣瓜果梨桃的、賣布頭的、賣日用百貨的、買舊衣服的、賣各種小吃的,大到生活用具小到針頭線腦這里都能買到。還有民間藝人也云集于此,有說相聲的、打把勢賣藝的、賣狗皮膏藥的、拉洋片的、耍猴的、變魔術的等等。有位很有名的單口相聲藝人叫什么名記不清了,一邊唱一邊用白粉在地上寫字,那字寫的干凈利索端正美觀,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寫不了。另外這里有不少茶館、酒館,招引來不少說書的藝人,北京最有名的北京琴書泰斗關學曾先生也來過這里演唱。這里也招引來藝術團體在這里落戶,有馬戲團、幻術團、評劇團、電影院。評劇團開始時是打的大席棚,里面唱坐在外面聽不用買票,叫蹭戲,唱的戲有小二黑結婚、小女婿、鍘美案、鵲橋會等,后來拆去了席棚蓋起了磚瓦結構的影劇院,起名叫群眾影劇院。看電影最初是用雙層藍布做一個一米多寬三米多長的棚子,里面一頭掛銀幕另一頭有一個圓孔,圓孔外面有一臺手搖放映機,放映機后面有一個聚光反光鏡,太陽光通過反光鏡照到影片上,一直射到銀幕上,棚子的兩側有長方形小孔,看電影時坐在板凳上從小孔向里看,我第一次看電影就在這里看的,看的是卓別林演的無聲電影。后來在榮盛夾道北口有一處較大的門市房改成電影院,起初叫新生電影院,后來嫌名字不好聽,改為“紫光電影院”。這里還有兒童喜歡看的小人書攤和喜歡玩的克朗棋社。這個市場是自然形成沒有什么名字,因在朝陽門外就叫朝外市場,它的規(guī)模不亞于天橋市場,故朝外市場有“二天橋”之稱。
小人書出租攤是小朋友最青睞的地方
克蘭棋四個人玩,分紅蘭兩組對門為一家,白色為母子,用母子放在小圈內去打自己的顏色棋子,全打進孔內為盈,輸者付租棋款,還有玻璃面的。
這就是流動無聲電影棚,電影是最受群眾歡迎的一整娛樂形式,可惜的是圍觀的人擋住了放映機。
曉市
從景升西街一直往南走有一片空地一直通到南中街,這里就是曉市,實際上就是一個舊物市場,“曉市”這個名詞來自德勝門外舊物市場,這里離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及地安門的燕翅樓比較近,敗落的王府和從宮中偷出寶物的太監(jiān)常在這里出手,怕被熟人看見選擇在拂曉時來賣,所以這樣的市場稱為曉市。朝外的曉市也很熱鬧,賣什么的都有,也有收購的,喜愛收藏的人這里是常客,很容易淘到有收藏價值的寶物,價格也很便宜。我在上學的時候因學費不夠,曾把爺爺留下的清代銅錢拿到這里來賣,我記得好像是光緒年間的,大小和袁大頭一樣,一面有盤龍,一面是光緒年號,是青銅材料,那時只是按銅價賣了,要擱現在可值錢了。曉市的周圍三座廟宇三寶寺、凈住寺和三佛寺,這三座廟全是喇嘛廟,民國時期已經敗落,只有三寶寺保存的比較完整,解放前還有喇嘛僧人,解放后僧人離去改為黃廟小學。
曉市都是擺地攤
三座喇嘛廟
在朝陽門外曉市附近有三座喇嘛廟,是三寶寺、凈住寺和三佛寺,三寶寺位于朝陽門外大街南側的喇嘛寺胡同內,俗稱黃廟又叫新寺,是一座喇嘛廟,解放前期寺廟保存很好,三進院落,前院主殿是天王殿,二進院主殿是大寶殿,有東西配殿,三進主殿供奉威德金剛,還有東西配殿,并有喇嘛居住。解放后喇嘛撤走把佛像拆除改為黃廟小學,文革期間將喇嘛寺胡同改為朝外四條;凈住寺位于朝陽門外觀音寺胡同,文革期間將其改為朝外三條,座東朝西。是一座喇嘛廟,早在《北京市志稿(八)》中有記載:“凈住寺在朝陽門東郭迤南。清順治二年。因明故剎別加繕葺而創(chuàng)構。康熙六十年外藩蒙古王、公、臺吉等笵無量壽佛像供奉后殿,恭祝圣母鴻釐,特賜御書寺額。日久頹圮。乾隆時,章嘉國師重牒里藩院以聞,命出內帑金斥而新之。自乾隆丁亥一月即工,其年十有一月畢工。寺有碑一,為乾隆三十二年歲在丁亥仲冬月御筆。寺宇各處現多圮壞,額定喇嘛二十五人。”民國時期已廢棄改為居民;三佛寺也在這條胡同內,位于凈住寺的南面,座東朝西,在《北京市志稿(八)》中記載:“三佛寺朝陽門外觀音寺胡同南口路東之東森里。寺舊共四進。年久失修,多已頹廢。三進圮為平地,二進僅余殿柱,惟山門及四進尚存。寺內喇嘛額定十二名。”民國時期廢棄改為茶館,這三座廟宇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徹底清除。
甘博1917——1919年拍攝到的景升街日壇外殘墻,圖片中旗桿處是三寶寺,城樓與箭樓間的房子是三佛寺。
四座清真寺
在朝陽門外南側南上坡到雅寶路一帶居住回族人很多,所以這里的清真寺也多,在解放前這一帶有四座清真寺,南上坡清真寺、南下坡清真寺、杜家樓清真寺、觀音寺清真女寺。杜家樓清真寺位于日壇西側,解放前夕國民黨守城部隊為修筑攻事需要木材,把杜家樓清真寺給拆了。觀音寺清真女寺位于觀音寺胡同內,始建于民國時期,解放后文革時期改為居民院,改革開放后舊房改造,清真寺建筑現已無蹤跡,僅留下一塊匾額保存在南下坡清真寺內。南上坡清真寺位于南中街內,改革開放后外交部擴建被拆除,現在僅剩南下坡清真寺保存了下來。
位于朝陽門外雅寶路北朝外西大街內西側的南下坡清真寺
日壇
在神路街的南面就是日壇,小時候經常到哪里去玩,日壇的面積不大,有西北兩座宮門,北西南三面的圍墻呈直角形,北東南三面圍墻呈圓角形,這表明太陽從東面升起照在大地上,符合天圓地方的邏輯。民國時期沒有人員保護,壇墻以多處坍塌,日壇內長滿了雜草,原有很多黑棗、柿子、毛桃、黑桑樹等果樹,原宮門是關著的就從殘墻處進去采桑韌、黑棗吃,毛桃不好吃沒人采,伏天中午常有人躺在宮門前的石面上睡午覺,這也是我小時候玩摔泥盆的地方,石面表面光滑摔出的聲音又脆又響。西宮門外是一片幾百年的松樹林,松樹長得非常茂盛,林子里見不到太陽,人們常叫它“黑松林”,這片松林毀于解放前夕,寡民黨部隊為守城修建攻事,把黑松林的百年大樹全砍了,就連宮門也沒放過,日壇內的建筑物沒動這真是萬幸。1951年日壇改為公園把壇墻拆除對建筑物進行了修復,只有鐘樓沒有修復,鐘樓的原樣很像大覺寺的鐘樓,四面拱形門要寬一些,上部是木制的,木材全腐爛了被拆除,只剩下部改為小吃餐廳,樓上的大鐘不知去向。
大覺寺的鐘樓
現在日壇的鐘樓
吉香庵
在神路街南還有一座廟宇叫吉香庵,俗稱皇姑庵,位于日壇東墻外大約150米,這里原是一片菜園子,處于朝外大街南部,所以叫南菜園子。吉香庵始建于何年無考,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山門殿,面積不大,正殿泥像3尊,東殿泥像9位,兩進院落比較小但很完整,一直有尼姑居住,解放后這些尼姑都還俗了。院后有塔,上世紀40年代末還聳立有三座寶塔,全是實心灰磚砌成,眼光門朝南呈三角形排列,中間一座塔基和塔身全是方形,大約是三米見方,塔身上方有十三層方形出檐,出檐往上逐漸縮小,塔頂有圓形塔剎;兩側各有一座覆缽式藏塔,塔基大約有兩米五見方,塔身為圓形類似于白塔寺白塔形狀。據傳說:中間的方塔是蘇麻喇姑的衣冠冢,吉香庵建于康熙年間是蘇麻喇姑出家的地方,所以人們稱為皇姑庵。蘇麻喇姑圓寂后葬在沈陽,康熙皇帝特別尊重蘇麻喇姑,為此在出家的地方修建了衣冠塔,便于祭奠。1951年修建日壇公園時連廟帶塔全部被拆除,從此皇姑庵徹底消失。解放前朝外大街有一個車行,行主姓趙是個惡霸外號叫閻王趙,在他手上有好幾條人命,50年8月份開始鎮(zhèn)壓反革命時,在芳草地女四中操場開完公審大會,就拉到南部皇姑庵塔后槍斃。老照片是由西德人尼.甘博1917——1919年拍照的,這些照片只有古稀老人還有點印象。
甘博1917——1919年下午由南向北拍照的
甘博1917——1919年下午由西北向東南拍照的
護城河
朝陽門臉的護城河最早是很旺很清的,河邊的住戶都吃河里的水,通州的船都能劃到朝陽門,一到三九天河水凍成半米來厚的冰,朝陽門北開始起冰運到冰窖存起來,到夏天拿出來賣。伏天小販子推個小車到冰窖批一大塊冰沿街叫賣:“冰核(音胡)兒地敗火的!”那個年代沒有冰箱,伏天又怕剩菜剩飯變壞,拿一個碗買一碗冰塊放在櫥柜里,剩菜剩飯就壞不了了。賣肉的買塊冰,把肉放在冰上,肉顯得新鮮還不會變味。賣飲料的買點冰放在桶里做冰淇凌,換可以把西瓜、汽水放在冰上鎮(zhèn)著吃起來又涼又解渴。有的人為了解暑直接吃起了冰塊,常有拉肚子的。
先用冰镩子把冰切成大小差不多的的冰塊
把冰塊撈出來
運往冰窖
冰窖就是上凍前在河邊挖一個10-15米寬,30-40米長,4-5米深的長方形大坑,四周用稻草簾子和席圍起來,留一個進道口,把運來的冰擺放整齊,放滿后堵上進口,上面用木桿搭好棚子上面蓋上席子,再鋪上稻草埋上1米以上的厚土,直等到夏天從進口處打開出冰。
這是在做冰淇淋,把要做冰淇淋的材料放在木桶中間的鐵桶里,鐵桶與木桶中間放上冰塊,在冰塊上撒上點鹽,為的是讓冰融化的慢一點,然后用一根繩子在鐵桶上纏一圈,用手拽住繩頭來回拉動,鐵桶也來回旋轉,十幾分鐘后冰淇淋就好了。
入九后河面已經結上一尺來厚的冰,從朝陽門到東便門冰面很平滑就出現了冰車,冰車可以做人也可以拉貨,那個年代沒有公交車,坐冰車去蟠桃宮廟會比走著去要快還省力,這在古老的北京冬季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轉自新浪博客:七旬老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