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兄弟八人在漢末三國時期各個都是人中龍鳳,有“司馬八達”之譽,但要說最知名的自然是司馬懿了,雖然開創了司馬氏的百年基業,但靠的是不忠不信,不仁不義,最終爺孫三代四人不惜名譽,完成了篡位之舉。

司馬懿兄弟八人在漢末三國時期各個都是人中龍鳳,有“司馬八達”之譽,但要說最知名的自然是司馬懿了,雖然開創了司馬氏的百年基業,但靠的是不忠不信,不仁不義,最終爺孫三代四人不惜名譽,完成了篡位之舉。
有魏貞士司馬孚
除了司馬懿,另外一個知名的就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他和哥哥不同,一生以大魏忠臣自居,自稱大魏之純臣和有魏貞士,就連史書都對他稱贊有加,仿佛司馬家的篡位與他無關一樣,我也一度認為司馬孚是個忠臣,但現在想想,還是太年輕了。
要說司馬孚在史書里留下的忠臣事跡也就一兩個,比如曹髦刺殺司馬昭失敗后被殺,司馬孚趴在曹髦尸體旁痛哭,魏元帝曹奐禪讓后牽著對方的手哭,臨死前喊自己是曹魏忠臣,然后就沒了。
這些都是零成本的事情,只需要做一做,不需要付出什么代價就能撈到一個忠臣的名頭,畢竟自己侄子真的不敢把自己怎么樣,反觀知道曹髦刺殺行動的王經,就因為未向司馬昭告急就被司馬昭處死。
當街弒君,司馬家的名聲算是完了
而真正考驗司馬孚對曹魏忠誠度的事情上,司馬孚是一件事都沒干,高平陵政變后,掌權的司馬師為了擔心后患,秘密圖謀廢黜曹芳,在廢除曹芳帝位的奏表上,司馬孚的簽名是第一個,主謀的司馬師名字才排第二。
這是因為司馬師在朝廷的地位和威望還不如自己的叔叔司馬孚,需要他來帶頭,對于這件事,司馬孚也沒推辭,干凈利落地寫下了名字。
如果是廢黜曹芳是保護自家家族利益,那么曹髦被殺后,不說要把司馬昭如何如何,你站出來讓司馬昭自貶三級謝個罪很難嗎?自己趴在曹髦身邊哭了一通后,也沒見他把自己的侄子怎么樣。
陳泰表現的就很正常
同樣是支持司馬家的陳泰表現的就很正常,陳泰在曹髦死后和司馬孚一起趴在曹髦尸體旁邊哭,之后強烈要求司馬昭誅殺賈充,因此得罪了司馬昭,最后氣病交加而死。
高平陵政變前后,陳泰幫了司馬家不少忙,陳泰是陳群的兒子,和司馬氏算是世交,但司馬昭居然干出了當街弒君這種不忠不義之事,他立馬站出來反對,那自詡大魏忠臣的司馬孚敢說自己也做到嗎?沒有,司馬懿篡位后,司馬孚哭了一通,然后直接就接受了安平王的爵位,甚至連推辭的動作都沒有。
司馬孚一門十王,陳泰后人就基本史上無名了,按照陳家當時的地位,如果和司馬孚態度一樣,陳家完全可以在西晉當個開國元勛,不至于到無名的地步。
這一點司馬孚的兒子司馬望做的都比他好,司馬望是曹髦的近臣,為了分化和奪權,曹髦對司馬望非常好,想要拉攏他,司馬望被夾在曹髦和司馬家兩頭中間,兩邊為難,就主動請求前往鎮守關中防御蜀漢。
西晉疆域
說實話,司馬望完全可以將曹髦撇在一旁以此向自己的堂弟表忠,但他沒有做,寧愿自己前往前線,而且司馬望在歷史上從來沒被當成曹魏忠臣,對比自己的兒子,司馬孚怎么好意思把忠臣的帽子扣在自己頭上的?
所以說司馬孚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于家不可能背棄自己的家族幫助曹氏,司馬氏已經位極人臣,而且高平陵之變之后積累了太多的仇恨,不走稱帝一路,遲早家族被滅,所以司馬師行廢立之事,老頭可一點不含糊帶頭署名表奏。
對于自己來說,自己是司馬昭和司馬炎的長輩,沒有篡位前,他們需要敬他這位長輩,而一旦篡位,身份轉換,他需要向小輩稱臣,此時頂著大魏純臣的人設,既有生前的面子,又有死后的美名。
同時自己還有安平王這樣的宗室王爵,可以傳承子孫后代,畢竟自己的侄子司馬順明確反對司馬炎篡位,最終被流放,連個惠及子孫的爵位都沒有,司馬孚肯定不會效仿。
所以說人生如戲,在政治舞臺上混的風生水起的人,肯定需要豐富的演技的,什么忠臣不忠臣的,都是撈名聲罷了,真要翻老底,有幾個敢說自己是清白的?說的難聽一點,司馬孚何嘗不是和呂布一樣?漢獻帝時代和曹魏時代,司馬孚就身居高位,到了晉朝更是位極人臣。
司馬孚忠于曹氏,僅僅是因為對他有利,與什么思想道德無關,畢竟自家利益和司馬家族捆綁的太深了,所以在關鍵時刻,曹氏和司馬氏的根本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還是會本能的站在自家家族這邊,演技好的很,實惠卻是一點沒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