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日期:2023.03.28.
內容提要: 耳部常規保健按摩. 耳穴針灸療法. 耳朵按摩的起步. 耳朵的認識. 耳朵按摩功效.
一、耳部常規保健按摩: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腎主藏精,腎開竅于耳,醫治腎臟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腎是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乃先天之本。腎臟功能是否正常,對健康長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現代解剖醫學:迷走神經經過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到耳廓、外耳道、鼓膜。同時耳廓上分布著較豐富的神經:軀體神經、腦神經、交感神經,它們相互重疊,形成了神經叢。 所以經常進行雙耳按摩,可起到健腎壯腰、養護全身器官、益壽延年的作用。 有病早預防, 平常不吃藥。世界上沒有一個老壽星是經常吃藥的。發病了,采用非藥療法,激發身體天然的抗病能力去除疾病,減少藥物所害,這亦是通達抗衰老的途徑之一。 氣是生命信息的載體,是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相互聯系的中介,按摩時要有正能量的意念和暗示,促進身體健康。上圖是耳解剖.
1、招式一:手提拉摩耳輪外周:包括耳尖、到耳垂、耳屏、對耳屏,便于手提拉摩的部位。
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陽痿、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病癥。
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皮膚病。
拇食指夾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摩擦耳垂10余次,耳垂處的穴位主要對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處。可防治頭暈、花眼、近視、耳鳴、痤瘡、黃褐斑等癥,是美容要法。
左手過頭頂向上牽拉右側耳朵數十次,然后右手過頭頂牽拉左耳數十次。這一鍛煉還可促進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減輕喉嚨疼痛,治慢性咽炎。
2、招式二:耳甲腔按摩.
以食指指腹自三角窩開始摩擦耳甲艇、耳甲腔各10余次,使之發熱,此處主要對應為內臟器官,有心、肺、氣管、三焦,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區。可防治臟腑病癥,對內臟有保健和治療作用。
3、招式三:全耳按摩法.
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復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經絡,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
4、招式四:揉按推搓外耳門、耳根外周圍.
揉按外耳門.揉按外耳門周圍,使之發熱發燙,此部位有心、肝、脾、胃、肺、氣管等穴。來回搓耳根. 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后,來回搓耳根10-20次,使局部有明顯發熱發燙。推耳根:中指放在耳前,食指放在耳後,沿著下耳根向上耳根方向推動40-50次左右,推后不但耳部發熱,面部、頭部都會有明顯的發熱感覺,對頭暈頭痛、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5、雙手掩耳法:兩手掌掩兩耳廓,手指托后腦殼,用食指壓中指彈擊24下,可聽到“隆隆”之聲,曰擊“天鼓”。此刺激可活躍腎臟,有健腦、明目、強腎之功效。
6、雙手掃耳法:以雙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掃,這時會聽到“嚓嚓”的聲音。每次20下,每日數次,只要長期堅持,必能強腎健身。
7、搓彈雙耳法: 兩手分別輕捏雙耳的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兩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進耳朵的血液循環,有健腎壯腰之功效。
以上7法,可根據各人所需選擇,或單項或幾項配合進行,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按摩刺激耳穴.
1.腎上腺耳穴, 定位,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應用: 升血壓,氣血不足,面色晄白,頭暈眼花,過敏性皮膚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支氣管炎,肺炎,鼻出血;不明高熱、低熱,甲狀腺機能亢進,冠心病,無脈癥,脈管炎,毛細血管性出血;腹痛,腹鳴,腹脹,食物中毒;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膀胱炎,睪丸炎,前列腺炎;月經不調,子宮功能性出血,乳腺炎;外科炎癥和疼痛,骨折疼痛,各種類型的關節扭傷痛,皮膚病,帶狀皰疹,水痘,瘧疾,腫瘤等。按摩刺激腎上腺耳穴有可產生應激反應,維持機體的適應能力。
2.交感耳穴 : 定位于對耳輪下角末端與耳輪內緣相交處,即對耳輪6區前端。主治胃腸痙攣,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腹脹氣,腸鳴,腹瀉,腸絞痛,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結腸炎,腸炎,腸結核,麻痹性腸梗阻,消化不良,消化、循環系統功能失調,惡心嘔吐,便秘,細菌性痢疾,心絞痛,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無脈癥,心動過速,胸悶,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白血球減少癥,期外收縮,脈管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膽絞痛,輸尿管結石,腎結石,膀胱炎,腎盂腎炎,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癥,腎功能衰竭,性功能障礙,尿潴留,尿崩癥,產后垂體功能低下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失眠,心悸,多汗癥,自汗,盜汗,流涎,胃酸過多,肥胖癥,急、慢性闌尾炎,慢性胰腺炎,急、慢性傳染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癥,支氣管炎,胸悶痛,痛經,產后宮縮痛,不明原因浮腫,動靜脈痙攣,風濕性肌肉痛,腱鞘炎,急驚風,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哮喘,肺氣腫,百日咳,雷諾氏病等。可用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進行刺激。注意:消化道潰瘍選皮質下、交感兩穴,因該病的發生與精神因素有關。
3.皮質下耳穴: 定位:對耳屏內側面。本穴性平,故有益氣升清,養血通絡,縮溺止遺,下氣通腑,利濕緩急之功。對消炎、消腫、鎮靜、止痛、止汗、緩解腹脹、抗休克等有一定療效,能夠調整內臟機能,調節汗液分泌,常用于治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病癥,同時本穴是耳針麻醉的主穴之一。此穴還有調節大腦皮層和皮質下植物神經中樞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作用,常用于輔助治療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引起的癥候群,如神經官能癥、精神分裂癥、假性近視等;對脈管炎、無脈癥有擴張血管和增強脈搏的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除腹脹;用本穴治療膈肌痙攣時,要取用雙側穴位;還有用于妊娠嘔吐、哮喘、智力發育不全和視神經萎縮者等。
4.內分泌耳穴: 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是調節內分泌系統機能的經驗穴,對甲狀腺、腎上腺、腦垂體、性腺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應用: 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肥胖;黃褐斑,痤瘡。 主治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崩漏,尿崩,附件炎,宮頸炎,經前緊張,前列腺炎,陽痿,遺精,早泄,性機能低下,睪丸炎,附睪炎,不孕癥,腎炎,膀胱炎,水腫,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功能紊亂,肥胖癥,缺乳,男性乳腺增生,乳腺炎,侏儒癥,痤瘡,神經性皮炎,蕁麻疹,濕疹,帶狀皰疹,水痘,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癥,腎上腺機能亢進或減退,腦垂體功能減退癥,膽囊炎,貧血,心臟病等。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5.腦干耳穴,位于對耳屏游離緣上,輪屏切跡正中凹陷處,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跡之中點處,即對耳屏3、4區(內側面)之間。主治眩暈,后頭痛,假性近視,感冒,失眠,干咳,咳嗽,氣管炎,支氣管炎,發熱,小兒高熱,中風,偏癱,抽搐,神經官能癥,神經性嘔吐,面肌痙攣,遺尿,眩暈,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腦震蕩后遺癥,腦膜炎后遺癥,對腦膜刺激征,大腦發育不全,腦萎縮,智能發育不全,弱智,癲狂,癔病,精神分裂癥,多動癥,小腦性共濟運動失調,頭痛,功能性子宮出血,脊椎炎,過敏性皮炎,腦血管病變,腦膜刺激癥等。按耳針常規針法操作。
6.升血壓:刺激耳屏腎上腺耳穴和交感穴。 降血壓:按摩高血壓耳穴(高血壓:用食指和拇指分別揉按外鼻的外下方,上圖)。 切記不要按摩反了。我們按摩交感耳穴、腎上腺耳穴、皮質下耳穴、內分泌耳穴,高壓耳穴等,對于調節身體機能有重要作用.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三者是一個相連的作用系統,稱為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腎素釋放受多方面因素的調節,當動脈血壓降低,循環血量減少時,交感神經興奮,致密斑感受器興奮,入球小動脈的血壓和血流量均減少,對入球小動脈的牽張刺激減弱,激活了管壁的牽張感受器,促進球旁細胞釋放腎素。同時,腎小球濾過率隨腎血流量減少而減少,流過致密斑的鈉離子濃度減少,致密斑被激活,轉而促進球旁細胞釋放腎素。球旁細胞受交感神經支配,交感神經興奮,增加腎素釋放。
7.感冒:食指揉按耳甲腔周圍的肺區,還可以用食指和拇指配合,對揉耳屏,刺激鼻喉區。
8.胃炎:用食指按壓耳輪腳,刺激胃區消炎,同時用拇指按壓耳背上耳輪腳后區相應部位。
9.便秘:用食指揉按耳甲艇下半部分,刺激大腸與小腸區,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對捏耳屏上端的耳輪處,刺激直腸區。
10.失眠:用食指和拇指分別揉按耳甲區(由耳甲艇和耳甲腔構成)中央的心區與三角窩尖端的神門區,最后是對耳屏下端的皮質下區。那么針對不同的失眠原因,我們的選穴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神門、腎、心、神經衰弱區、神經衰弱點、神經系統皮質下等。
神門、枕、神經系統皮質下:由于失眠使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失調,高級神經活動的正常規律遭到破壞。耳穴神經皮質下穴具有調節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
神門:具有鎮靜、安神、利眠作用。
心: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主。當陽氣不足,則神經衰弱、失眠、健忘、身軟無力;心陰不足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為主的神經衰弱,如心悸、多汗等,取心穴可寧心安神。
耳穴貼壓療法對于失眠有很好的療效,對縮短入睡時間、減少覺醒次數、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均有良好效果,還有副作用小、見效快、取材易、療效好、經濟、簡便等諸多優點。貼耳穴的同時配戴安神寧心香囊效果更顯著!11.痤瘡:食指和拇指對揉耳垂中部,刺激面頰區,耳背下方,刺激肺區;耳舟上方刺激蕁麻疹點。
12.月經不調:食指和拇指對揉三角窩,刺激內生殖器區,再用食指和拇指對揉屏間切跡,刺激內分泌區,然后用拇指與食指,揉按對耳屏,刺激卵巢穴。
13.耳中(膈) : 定位:耳輪角處,即耳輪1區。應用:血虛、血瘀、血熱引起的皮膚疾患,頑固性的皮膚瘙癢、蕁麻疹。
14.直腸: 定位: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應用: 便秘。
15.耳尖: 定位: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應用:頭面五官科各種急性炎癥,如麥粒腫,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面神經炎,蕁麻疹,濕疹,痤瘡,皮膚瘙癢等。
16.風溪: 定位:耳輪結節前方,指與腕之間,耳舟1、2處交界處。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指掌角化癥;痤瘡。
17.子宮(內生殖) : 定位:在三角窩前1/3的凹陷處。應用: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白帶過多,盆腔炎;黃褐斑,痤瘡;肥胖。
18.神門: 定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應用:失眠,多夢,心煩,疲憊;頭痛、面痛、齒痛;蕁麻疹,濕疹,瘙癢;戒斷綜合征。神門治抑郁: 現在都市人們生活壓力都比較大,許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輕度抑郁癥、焦慮癥,如果是中度,甚至是重度抑郁,就需要去找醫生進行治療。 如果我們平時心中不暢,感覺壓抑,可以多按神門穴進行緩解。除了神志病,神門還能有效緩解痛癥與失眠。《紐約時報》記者曾對中國針灸麻醉有專門報道:在一次扁桃體切割手術中,沒有進行任何麻藥注射,持續扎針神門穴,可以起到止痛作用。
19.盆腔: 定位:在三角窩后3/1的下部。應用:帶下病,盆腔炎、附件炎。
20.對屏間: 定位: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
21.口 : 定位:耳輪腳下方前1/3。應用:面癱。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瘡。
22.胃 : 定位:耳輪腳消失處。應用:消化不良,腹脹;失眠、口臭;痤瘡,酒糟鼻;肥胖。
23.大腸: 定位:耳輪腳上方的前1/3處。應用: 便秘; 肥胖; 痤瘡。
24.腎 : 定位: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后部。應用:早衰,脫發;神經衰弱;月經不調。
25.肝: 定位:耳甲艇的后下部。應用: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期緊張癥;更年期綜合征,癔病;黃褐斑,痤瘡。
27.脾 : 定位:耳甲腔的后下方。應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形容失養枯萎;便秘,腹瀉,食欲不振;白帶過多,崩漏。
28.心: 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處。應用:神經衰弱;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癔病。
29.肺 : 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圍。應用:聲音嘶啞,咽喉炎;皮膚瘙癢,蕁麻疹,痤瘡,扁平疣;便秘。
30.三焦: 定位:耳甲腔底部,內分泌內側,耳孔外。應用:便秘,腹脹;單純性肥胖。
31.面頰: 定位:耳垂第5、6區交界線周圍區。應用:面部保健美容按摩;面癱,面痛;痤瘡,黃褐斑,扁平疣。
32.牙痛:用食指和拇指分別揉按耳甲腔內,內分泌、三焦與內鼻3穴中間的牙痛奇穴,通常為敏感點,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牙痛。
33.耳尖--巧治發燒:如果我們在感冒初期,有頭疼腦熱,溫度在38度5以下,可以采取“耳尖刺血”的方法。 耳尖的位置非常容易找到,把我們的耳朵往前一折,上面對折點的位置即是耳尖。我們將耳尖用磺酒消毒后,用三棱針或一次性注射針頭,快速在此處點扎下,擠出血來,即可有效緩解熱癥,此方法不僅能治療發熱,還可治療麥粒腫、紅眼病等。
34.找準耳朵穴好減肥4穴:在耳朵上卻有很多可以幫助減肥的穴位. 便秘點. 這個穴位也就是能夠幫助緩解便秘問題的穴位,刺激這個點能夠有效的增強腸胃的蠕動,幫助讓身體當中的毒素能夠排出體外,位置是在耳輪內側上方位置,按摩的方法是間歇按壓左右耳朵穴位三十下。 胃點。 這個穴位跟消化有一定的關系,腹部之所以會出現脂肪堆積的情況,是因為脹氣或者消化不良導致的,如果對胃點施壓的話就能夠幫助讓消化激素可以活躍起來,幫助促進消化,這個位置是在耳朵中央,按摩的方法是間歇按壓左右耳朵穴位三十下。 內分泌點. 這個點能夠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它能夠起到控制下丘腦當中的食欲控制中心,減少饑餓激素的產生,從而讓自己有飽腹感,并且加速新陳代謝的速度,它的位置在耳輪內側下方位置,按摩的方法是間歇按壓左右耳朵穴位三十下。 饑餓點. 這是一個跟饑餓感覺有著非常密切關系的穴位,當腸胃向下丘腦發出餓的信號時候,人自然就有了想要進食的欲望,而按摩這個穴位就能夠起到阻止信號傳遞的效果,位置是在耳垂下方,按壓方式跟前面三個點是一樣的。
三、耳朵按摩的起步.
利用耳穴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已有記載。公元前:耳針學的萌芽和初發階段,兩千年以上。最早有關采用耳穴治療首推《靈樞__口問第二十八》中記述的一句“兩耳無聞取耳中”。這證明遠在二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懂得應用耳穴治療常見病。到了明代(16世紀左右)出現了首張耳穴圖譜。明代針灸大師楊繼洲在他所著的《針灸大成》中也記載了采用耳尖穴治療眼生翳膜。到明代已經出版了耳穴圖譜。清朝末葉,耳穴針灸隨正統的針灸學的沒落而幾近湮沒。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耳針在歐洲興起,法國的醫學博士P.Nogier在耳廓里發現了不少新穴位,并提出一個新的理論:耳朵穴位分布恰巧像一個倒置的胎兒。一九五八年中國的學者蕭月麟首次翻譯成中文。從此之後,耳針學在中國得到很大的發展和創新。中國學者在P.Nogier耳穴圖的型礎上將之豐富、發展。有些甚至提出和他相反的意見。
中醫有“十二經脈上行于耳”,“耳為宗脈之所聚”,“腎氣通于耳”之說。同時耳廓上分布著較豐富的神經:軀體神經、腦神經、交感神經,它們相互重疊,形成了神經叢。因此耳穴既是全身疾病的反應點,又是疾病的治療點。“長、厚、軟、紅、潤、貼”是好耳的六大要素。“我們可以看到佛家許多得道高僧皆是長耳,'大耳有福’也是這個道理;其次耳朵的厚度和軟度也是標準之一,生活中常說耳根子比較軟的人,都是熱心腸的人。在中醫看來,心與小腸相表里,如果心、腸都好,其表現就是熱。熱心腸的人心血比較充足,身體相對會健康許多。而紅、潤則是指顏色與光澤,在臨床看診多年,我們就發現許多重癥病人,耳朵是失去光澤的。”
耳穴與身各部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們的耳朵上如此多的線條縱橫交錯,其實上面有整整93個穴位。人的耳廓上分布著如胃穴、腸穴、心穴、肺穴、腎上腺等許多穴位,并與全身相應臟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常按摩這些穴位,可使耳聰目明,身體健壯,精力充沛,還可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想要不費力就能達到氣血暢通,那每天拿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揉揉耳朵,拉拉耳朵,就能使人神清氣爽、精神振奮、疲勞消除。當身體有疾病時,耳廓的特定部位會出現局部反應,如:壓痛、壓酸痛、丘疹、脫屑、結節、變色等。
1.下圖耳各部位名稱:
1.1.耳輪:耳部穴位圖中橙色部分,耳輪是指耳朵外緣的捲曲部分, 深入到耳腔內的突起部分叫耳輪腳。
1.2.對耳輪:耳部穴位圖中紫紅色部分,位於耳輪的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位,又叫對耳輪體;其上方有兩個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上腳,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下腳。
1.3.三角窩:耳部穴位圖中紅色部分,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1.4.耳舟:耳部穴位圖中綠色部分,耳輪與對耳輪之間冊溝,稱為耳舟。
1.5.耳甲:耳部穴位圖中淺藍色部分,耳輪腳以上和以下的部位叫耳甲。
1.6.耳垂:耳部穴位圖中黃色部分,耳廓最底部,無軟骨的部位叫耳垂。
3.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位置叫耳舟,這個位置對應著我們的上肢,即前臂、上臂、手、指,在耳舟上還有一個穴位叫風溪穴,常期點按該穴位,能有效地緩解各種過敏性疾病。
對耳輪,對耳輪上、下腳,是與軀干下肢對應,包括頸榷、腰榷、胸榷、脊榷,其中兩個上下角就相以于我們的兩條腿。
耳甲對應于五臟,如上交的心、肺,下交的肝、腎;而口、胃、小腸、大腸、直腸、肛門這些消化系統的穴位,則是環繞耳輪角順序排列。耳穴分佈規律: 耳穴是分佈於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應點、刺激點。耳穴療法主要特點:1、適應癥廣、療效迅速 ,2、簡便易行、花費低廉,3、副作用少,.經濟實用,5、易學易懂,6、預防疾病,7、有助診斷。
耳穴療法適應癥.
(一)各種疼痛性疾病:(二)各種炎癥性疾病: 如急性結合膜炎、皰疹性角膜炎、電光性眼炎、牙周炎、化膿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葉性肺炎、氣管炎、胸膜炎、胃炎、腸炎、闌尾炎、膽囊炎、盆腔炎、睪丸炎、副睪炎、各種膿瘍、瘭疽、丹毒、風濕性關節炎、面神經受、束梢神經炎等,耳針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三)功能紊亂性疾病:如眩暈綜合癥、心律不齊、高血壓、多汗癥、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遣尿、神經衰弱、癌癥、性功能紊亂、服肌痙攣、面肌痙攣等。實踐證明耳針具有調節神經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的功能,建立新的平衡,促使病癥的緩和或痊愈。
(四)過敏性與變態反應性疾病: 如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紫癜、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結腸炎、結節性紅斑、風濕熱、藥熱、血請病、蕁麻疹等,耳針可以提高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含量,故具有消炎脫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五)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單純性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肥胖癥、經絕期綜合癥,耳針可以調節改善癥狀,減少藥量等輔助治療之用。
(六)傳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紅熱、瘧疾、肺結核、菌闌、傳染性肝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膜炎、青年扁平疣等,耳針有鎮靜退熱、介痙鎮咳等作用,恢復和提高了機休免疫防御功能,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七)各種慢性疾患:腰腿痛、肩周炎、腹脹、消化不良、肢體麻術等,有時耳針卻有某些藥物所不及的療效。(八)其它: 耳針除上述適應癥外,尚有催乳、催產功能,亦可治療食物中毒,輸液反應,還可預防輸血反應和某些傳染病,如腮腺炎,流行性結合膜炎等。
六、耳穴按摩的作用.
1、沒有副作用. 所有的藥都是有毒的。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是死於藥物的副作用的。藥物的品種越來越多,配伍不當,用量過大,長久服用,服用方法不當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甚至會致命。2、比體針方便 . 針刺療法,需要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技術才可以取得療效和避免意外的發生。可是,耳穴療法、病者自己也可以做到。我說病者可以自己做、是指由醫師選穴貼上磁珠或王不留行籽後,病者可以每天自己按壓,或者在發病時由病者按壓耳穴達到緩解的目的。這是很重要的。尤以治療一些反覆發作的疾病更為實用。譬如治療哮喘病,病者每當感到氣急、有發作的預感時即按壓耳穴,這樣就可避免哮喘的發作。比用藥快捷且安全。
3、療效獨特且持久。耳穴治療可以消炎、解毒、瀉火、又可以補虛、升陽、止痛和麻醉。而且還可以抗過敏,止暈、抗休克、復蘇等。耳穴療法在改善微循環、松弛肌肉痙攣、降血脂、抗抑郁、戒煙戒毒、減肥、增強免疫力、改善視力、治療痛經和一切過敏性疾病都有獨特的效果。又能補體針之不足。耳針在止痛方面、尤其對急性痛的效果尤為顯著。所以手術麻醉方面多采用耳穴,如切皮用耳神門穴。當然也是為了方便操作。手術在頭部也可以采用雙腳上的穴位,如足三里等。
4、能治病也能防病。利用刺激耳朵來防病的歷史最少也有數千年了,比針灸的出現還要早。在古代民間就有按摩耳輪以補腎氣,防止耳聾和耳鳴。婦女穿耳,除了打扮外,更可以防治眼病。近代隨著耳穴功能的發現,耳穴在防病方面有突出的效果,應用也很方便。譬如出門乘車乘船先進行耳貼就可以防止暈車、暈船。在輸血和輸液方面,事前做了耳穴治療,反應就大為減輕。
5、耳穴美容效果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士做美容。好些美容的問題是由於健康不好所造成的。譬如便秘引致臉上長暗瘡。患上慢性肝炎,臉上出現褐色的斑。甲狀腺腫大出現突眼或者眉毛脫落等。如果你只是涂點化妝品或者畫眉,只能掩丑一時,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健康的體質才會有漂亮的面孔。有些美女,化了妝看來很漂亮,如果兩眼無神,就好像一具蠟像。相反,身體健康的少女,就是長相不太漂亮,她充滿神彩的臉龐也會令你眼前一亮的。
耳穴療法有良好的防病治病的效果,能改善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故此能令身心健康,神彩飛揚。這一切都會表現在你的臉上和整體行為上的。
6、能抗衰老和保健。耳針不但可以消炎、解毒、瀉火、補虛、鎮痛、麻醉,而且還可以抗過敏、抗暈厥、抗感染、抗休克、抗昏迷等。能改善微循環、松弛痙攣、降低血脂、減輕體重、消除抑郁、戒除藥癮、毒癮,增強免疫,改善視力等等。
由此觀之,耳穴療法,既可以治療疾病,也可以預防疾病,甚至可以應用耳穴診視,找出疾病所在,及早治療。故此,耳穴療法可以說是一種方便及簡單的保健手段。而且可以由病人自己參與。耳穴療法(包括體針)絕大多的情況下可以取代藥物療法,故此,可以避免了藥物的副作用。
七、耳穴針灸療法:耳穴療法的手段有很多,過去,一般采用針刺方法,采用的銀針一般都是#26的粗針。過去認為刺激量大,調整的力量也愈大。故此一般都是采用短粗針和快速捻轉方法。使病人有一種火辣的感覺。治療效果是肯定的,尤其在針刺麻醉方面的應用。
后來有人發明埋針,以期加長鎮痛的時間,因此也發明了耳環針。在耳廓上埋針,對治療一些慢性病是最好不過的。既可加強療效,又可以省時省錢。
耳廓埋針效果雖然很好,比用針刺痛苦較輕了。可是對一些畏針的人來說,仍是一種心理負擔。對一些戶外勞動的工人來說也是一種危險。埋了針後,一定要注意耳朵的清潔,否則,一旦耳朵的軟骨受綠膿菌的感染,其后果是相當嚴重的。一般的抗菌素是沒法治好的。所以要在埋針前,一定要嚴格消毒處理耳廓,醫生要 咐病人要保持耳朵清潔以免受到污染。埋針的日數二至四天,視病者的耳朵是否乾凈和他的生活習慣。如果在辦公室工作的,最長也可以保持四五天,夏天出汗多,保持兩天就要更換。在戶外工作的人士,隔天應該更換,否則容易引起發炎。耳朵分泌油脂較多的人,也不宜埋針過久,隔天更換較為適宜。辦公室工作的人士,出汗較少,可以讓環針留在耳廓多一二天。
畢竟耳環針是要刺穿皮膚的,總有點痛。對一些女士和小孩來說也可能無法接受的。
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科技當然會隨著需要而改進的。耳針療法的在八十年代發展很快。可說是百花齊放。新的發明有:
耳環針,耳夾,王不留行籽貼壓,激光照射, 線香灸,磁珠貼壓,冰片貼耳,耳穴低頻電刺激,耳超聲波療法.......到了這個階段,「耳穴針灸」的叫法已經不能正確反映這種治療方法了。所以,我們認為叫做耳穴療法較為妥當。
在眾多的耳穴療法中,耳穴貼壓似乎較簡單,方便和安全,故此容易推廣和被病人接受。在美容、戒煙、戒毒、減肥,止痛、過敏性疾病、保健和預防疾病方面應用非常之廣。
八、治未病.
祖國傳統醫學,即是中醫學,它是一門充分展示人類智力極限和智慧頂峰的東方科學。中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對人體健康規律所達到的認識高度,至今仍無法逾越。特別是中醫學提出的“治未病”的戰略思想,代表著地球上人類醫學的最高境界。“治未病”是中醫藥,我們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
什么是“未病”?
“未病”,就是疾病剛剛有了一點苗頭,還處于萌芽狀態,還在醞釀過程之中,立足未穩,勢力未成,人體正氣尚未受到大的侵害。此時,人體還一切如常,只是進入了一種似病非病的“亞健康”狀態。
多數的“亞健康”癥狀,患者有的會有點感覺,有的沒有感覺;而且,現代西醫院的儀器,往往檢查不出來,西醫生也看不出來;這查不出來,這看不出來,并不是說明沒有“亞健康”癥狀
祖國傳統醫學,我們的中醫,往往在你根本沒有感覺的時候,覺察到癥狀的苗頭。“治未病”是中醫的高明之處,中醫生應該“智者見于未萌”,抓住疾病的蛛絲馬跡,抓住疾病尚處于勢單力薄時的治療先機,輕松將疾病消解于無形之中。
中醫說,圣人不是不治已病。這是說到了“已病”的時候,再治就己經晚了,是太費勁了。而在“未病”之時,加以生活、飲食等方面調治,就輕松多了。但是,世間事物都具有雙面性的。如果,你是一位專門治疑難雜癥,治眾家都沒辦法醫治的病,你便讓世人稱“神醫”、叫“醫圣”;如果,你僅僅是“治未病”的普通中醫師,既使醫藝再高明,醫術再精堪,非但難成名,錢也難掙。在世人看來,“治未病”的醫生,一難成名,二發不了財。即使治好了人家的“未病”,病家也可能并不領情,因為人家本來就沒什么大病,以為這不過是癬疥之疾,無關痛癢,醫家不過是逞能罷了,算不上本事。
其實,在中醫之中,真正能“治未病”的醫生,才是最高明的醫生!
當然,本來“未病”即“亞健康”癥狀,只要生活整調,飲食調理,許多人往往可以,不藥而愈。這就是古往今來,能夠“治未病”的醫家,寥若晨星,讓人總覺得神醫難遇之感。首先,“治未病”的神醫,最適合本人做,雖無名利,卻有實惠健康。
其二,自己治未病很簡單,養生就是治未病,良好睡眠,躲避風寒;合理膳食,適度運動;良好心態,及時排便。
其三,學幾招點穴按摩、氣功太極、心理自助、砭灸拔罐、足療刮痧、貼豆敷臍、食療藥膳……諸如此類。其四,亦不妨吟風弄月,附庸風雅,涂鴉畫蛋,長歌當哭,故作高士。此皆治未病之大法、秘法。有此絕招數種,可保康樂百歲,永無病苦。
自己學中醫,做神醫,養生做到位,未病自然消。
附:學中醫 做神醫”之一用拇指、是指相對壓迫耳廓上的耳屏,重點按壓外鼻、內鼻、咽喉等穴位,要求一壓一松,用力適中均勻,有一定痛感,每部位做10-30次,雙耳交替進行,4-7天為一療程。或借助鈍頭的小木棒或火柴棒,面對鏡子,按照耳穴圖觸壓耳廓上的外鼻、耳尖、感冒、枕穴等,以能耐受為度,其它同拇指按摩法。具有很好的預防感冒的作用,特別對于那些體弱多病者,勝過吃藥預防。
2、失眠.
用拇指、食指相對,對壓耳廓上的三腳窩、對耳屏、對耳屏后溝等處,重點按壓神門、暈點、腦點、失眠等穴位,每部位揉按10-30次,每日2-4次,尤以入睡前最為重要,雙耳交替進行,4-7天為一療程。或用火柴棒代替手法按摩。此法對于改善睡眠有顯著效果,在睡前按壓效果尤其顯著,往往在揉按中就進入夢鄉了。
3、肥胖癥.
用拇指、食指相交,對壓在耳廓上的三腳窩、耳甲艇、屏間切跡、耳屏等處,重點按壓便秘點、大腸、內分泌、饑點、腎上腺等穴位。要求一壓一松,用力適中,均勻。每部位揉按10-35次,每日3-5次,尤以飯前、飯后為主要。雙耳交替,4-7天為一療程。也可對著鏡子用火柴棒按壓,按壓強度以能忍受為度。
4、痛經.
用拇、食指相交,對壓耳廓上的三腳窩、對耳屏、耳垂背面外側部等處,重點按壓子宮、卵巢、會陰等穴位。要求用力適中均于,每部位揉按20-40次,每日進行3-5次,尤在痛時為主要,雙耳交替進行。
九、“學中醫 做神醫”.
什么是耳穴療法?祖國醫學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上通于耳,全身個臟器皆聯系于耳。 現代醫學證明耳廓有比較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等組織分布,因而當人體某一臟腑或組織器官有異常或病變時,可以通過經絡和神經體液等反應到耳廓的相應穴位上,這些就是利用耳穴診治疾病的基礎。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其特定的區域,臨床上可以通過耳穴來診斷和治療疾病。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一般與頭腦、面部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對耳屏;與上肢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與軀體和下肢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臟器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與胸腔臟器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輪腳周圍;與耳鼻咽喉相應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耳穴的輔助診斷:
人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現各種陽性反應,如相關部位的耳穴電阻值下降、痛閾值降低、皮膚色澤、形態改變等。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陽性反應,既是輔助診斷的依據,也是治療疾病的刺激點,因而探查陽性反應點是正確使用耳穴診治的重要操作內容。 耳穴探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望診法: 用肉眼或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直接觀察耳郭皮膚有無變色變形等征象,但應排除色素痣、凍瘡及隨生理變化而出現的反應等假陽性。壓痛法:用火柴棒或彈簧探棒等在與疾病相應的部位由周圍向中心,以均勻的壓力仔細探查。當患者出現皺眉、眨眼、呼痛、躲閃等反應,且與周圍有明顯差異者,可作為診治時參考。
電測法:用耳穴電子探測儀器,測定皮膚電阻、電位、電容等變化,如電阻值降低,導電量增加,形成良導點者,可供參考等。
臨床應用時,應互相參照,有機結合,才能全面了解陽性反應點的位置與變化,摒除假陽性,為耳針診治提供依據。辨證處方選穴法:根據藏(臟)象、經絡學說,選取相應耳穴,如骨痹、耳聾耳鳴、脫發等取腎穴,因腎主骨,開竅于耳,其華在發,故取腎穴主之;又如偏頭痛,屬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可取膽穴治之。
現代醫學取穴法:按現代醫學理論取穴法,如月經不調取內分泌穴,消化道潰瘍取皮質下、交感穴等。
經驗取穴法: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取穴法,如神門穴有較明顯的止痛、鎮靜作用,耳尖穴對外感發熱、血壓偏高等有較好的退熱、降壓效果等。
上述耳針處方選穴原則,既可單獨使用,亦可配合互用。選穴時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用穴要少而精。耳穴療法療效的取得,跟是否選準耳穴有很大的關系。一般要求熟練掌握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根據處方所列耳穴,在穴區內探尋陽性反應點,作好標記,作為施治的刺激點。
耳穴的刺激方法:耳穴的刺激方法較多,應根據患者、病情、穴位、時令等具體情況靈活選用。目前臨床常用的有毫針法、電針法、埋針法、壓籽法、溫灸法、刺血法、水針法、磁療法、光針法和按摩法等方法。有些刺激方法由于對操作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要求,不適合我們平時應用,在此不予介紹。
下面重點介紹壓籽法、磁療法和按摩法。
1、壓籽法:是指選用質硬而光滑的小粒藥物種子或藥丸等貼壓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稱壓豆法、壓丸法,是在耳毫針、埋針治病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簡易方法。不僅能收到毫針、埋針同樣的療效、而且安全、無創、無痛,且能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此法適用于耳穴治療的各種病癥,特別適宜于老人、兒童、懼痛的患者和需長期進行耳穴刺激的息者。壓籽法所用材料可因地制宜,植物種子、藥物種子、藥丸等,凡是具有表面光滑,質硬無副作用,適合貼壓穴位面積大小的物質均可選用,王不留行籽、油菜籽、萊菔子、六神丸、喉癥丸、綠豆、小米等。植物藥物種子和小藥丸。操作方法是先在耳郭局部消毒,將材料粘附在0.5×0.5cm大小的膠布中央,然后貼敷于耳穴上,并給予適當按壓,使耳郭有發熱、脹痛感(即"得氣")。一般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輪流,3天1換,也可兩耳同時貼壓。在耳穴貼壓期間,應每日自行按壓數次,每次每穴1~2min。使用此法時,應防止膠布潮濕或污染;耳郭局部有炎癥、凍瘡時不宜貼壓;對膠布過敏者,可縮短貼壓時間并加壓腎上腺、風溪穴;按壓時,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膚,造成感染。臨床應用中,也有根據病情需要選用一些藥液將王不留行籽或其他壓耳的種子浸泡,可起到壓耳與藥物的共同治療作用以提高療效。
2、磁療法:
是用磁場作用于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鎮痛、止癢、催眠、止喘和調整植物神經功能等作用,適用于各類痛證、哮喘、皮膚病、神經衰弱、高血壓等。如用直接貼敷法即把磁珠放置在膠布中央直接貼于耳穴上(類似壓籽法),或用磁珠或磁片異名極在耳郭前后相對貼,可使磁力線集中穿透穴位,更好地發揮作用。間接貼敷法則是用紗布或薄層脫脂棉把磁珠(片)包起來,再固定在耳穴上,這樣可減少磁珠(片)直接接觸皮膚而產生的某些副作用。磁療時,采用的磁體不宜過多過大,磁場強度不宜過強,約有5%~10%的患者在行磁療時出現頭暈、惡心、乏力、局部灼熱或刺癢等不良反應,若持續數分鐘不消失時,可將磁體取下,即可消失。"
3、按摩法:
是在耳郭不同部位用手進行按摩、提捏、點掐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自身耳郭按摩法和耳郭穴位按摩法。前者包括全耳按摩、手摩耳輪和提捏耳垂。全耳按摩,是用兩手掌心依次按摩耳郭腹背兩側至耳郭充血發熱為止;手摩耳輪,是兩手握空拳,以拇食兩指沿著外耳輪上下來回按摩至耳輪充血發熱為止;提捏耳垂,是用兩手由輕到重提捏耳垂3~5min。以上方法可用于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和養生保健。耳郭穴位按摩法是用壓力棒點壓或揉按耳穴,也可將拇指對準耳穴,食指對準與耳穴相對應的耳背側,拇食兩指同時掐按。此法可用于耳穴療法的各種適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