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志輝 首發(fā)/ 狐說天下
過年,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一般指除夕這一天全家人歡聚一堂吃團年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在外多忙,錢賺多賺少,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團圓吃飯,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的心愿。
邵東人過年,以前有不少風(fēng)俗,主要包括挖柴蔸、洗澡、辦年夜飯、敬天地祖宗、發(fā)壓歲錢、炒瓜子花生、接灶神和保持灶火不熄等內(nèi)容。
在皇帝嶺林場等山區(qū),以前除夕過年這一天,人們會在當(dāng)天早上扛起鋤頭,到山上去挖一些干柴蔸回來。據(jù)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講,過去人們選擇除夕上山挖柴蔸,有兩個原因:一是柴與財諧音,從山上把柴蔸挖回,意即希望來年財源滾滾之意;二是因為過去的山林都是地主的,平時地主不準老百姓到他們的山林里去砍柴。只有到除夕這一天,許因圖個皆大歡喜,默許老百姓到他們山里去打點柴,通過長期實踐,人們覺得柴蔸比其他柴火要經(jīng)得起燒一點,于是就紛紛選擇挖干的柴蔸。
男人們將柴蔸挖回家劈成塊,通常累得大汗淋漓。此時,家中的女主人早就燒好了洗澡水等他們洗澡。除夕洗澡,后來也演變成風(fēng)俗。當(dāng)天下午,家中所有男女老少都洗。大人洗澡,有洗債或洗賬一說;小孩洗澡,有洗病痛去穢污一說。意即洗完此澡后,在未來一年里,大人能財源廣進,小孩會無病無痛健康成長。
“三十日吃霸霸(邵東方言,意指吃肉),打哈哈”。在邵東縣,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猶記得孩提時的我,那時最期盼的就是父母盡快做好年夜飯,對雞鴨魚肉大快朵頤,吃個飽。
記憶中老家辦年夜飯的菜式,主要包括魚、肉、雞、蘿卜、白菜、線粉等等。魚主要為草魚或鯉魚,一般只煮魚頭、魚尾、魚內(nèi)臟和幾塊魚肉,放一大鍋湯。肉是連皮的豬肉,肥肉精肉一起,和茶豆腐一起炒,肥肉不煉油,白花花點綴其中。雞和魚差不多,煮雞腿、雞翅、雞頭和內(nèi)臟,或連同海帶一起燉一大鐵鼎鍋。敬完祖宗天地后,上桌吃飯時,大人往往會告訴我們,魚頭、魚尾、雞頭、雞腿、雞翅,大年三十不能吃,要留到正月十五散元宵時才能吃,這叫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大人會將它們夾到空碗里,放進竹籃,掛到房屋樓枕上孩子們夠不著的地方……
年夜飯吃完后,長輩們開始發(fā)壓歲錢。我至今記得,我家隔壁住著一對父子,父親是退休工人,有四個兒子;和他一起住的兒子是盲人,單身;其他兒子均有子女,同住在一個大院子里。每到大年三十年夜飯后,孫子孫女們便會齊聚老人灶邊,一邊齊聲高喊“恭喜爺爺發(fā)大財、紅包快快快拿來,爺爺爺爺真是好,紅包發(fā)了一到發(fā)二到”之類的話,然后便是一陣歡快的呵呵聲和得到紅包的尖叫聲……
除夕當(dāng)晚,我的爺爺和父親也會在隔壁的歡笑聲中,逗我們兄妹幾下,然后把壓歲錢發(fā)給我們。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是,我讀大一那年過完元宵節(jié)臨行去讀書時,弟弟偷偷掏出五元錢塞給我,說是他積攢的押歲錢,讓我在大學(xué)里去用。這個數(shù)目,按我們收到的壓歲錢的多少來看,至少要五年才能攢足。出于生活壓力和想以后再補償?shù)目紤],我當(dāng)時很感動的接了過來。但我萬萬沒有想到,弟弟的這五塊錢,當(dāng)時他在將零錢換為五元錢整錢時,被幾個高年級的校友發(fā)現(xiàn),追著他打和嚇,問他要錢。為保護那五元錢,弟弟的左手差點被打斷,痛了整整一個月才被父親發(fā)現(xiàn),送到醫(yī)院醫(yī)治才沒留下后遺癥,不然真不知后果會如何!
收到壓歲錢后,媽媽開始準備炒瓜子花生。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老家有鄰里鄉(xiāng)親相互拜年的風(fēng)俗。當(dāng)別人來家里拜年時,主人要“散碟子”,即將自家炒熟的瓜子、花生、薯角子(邵東方言,一般指油炸的紅薯粑粑)裝成一碟送給來看拜年的人,讓來者新年新歲圖個吉利。過去因為經(jīng)濟條件差,人們往往會選擇在除夕夜炒瓜子花生。一則因為這時各家各戶在家守歲,不到別人家去,避免炒時別人圍觀不給是小氣、給了正月份散碟子又沒有東西了的尷尬;二則因為人們崇尚“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的古俗,認為除夕夜自家灶膛里的火要紅紅火火,這樣做可以統(tǒng)籌兼顧。
待瓜子花生炒好后,一般已是深夜。此時,媽媽往往會慷慨一把,拿出已敬奉灶王菩薩的瓜子花生等,交給我們吃。許因好吃和兄妹多的緣故,我曾經(jīng)煉就了口剝瓜子殼比一般人要快一點技藝,被家人稱為“磨粉機”。
寫此文時,我尚在家鄉(xiāng)。讀者朋友們看到此文時,我也如眾多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一樣,在異鄉(xiāng)過年。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故鄉(xiāng)的家和兒時那過年的情景……
本文編輯:令狐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