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灣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區中部。南起多倫路,北至大連西路。長1296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工部局越界辟筑,因地近江灣,名江灣路。20世紀30年代北段、中段改名東江灣路,俗稱新江灣路。1984年,全路改今名。
1938年版《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的“江灣路”
90年代,四川北路和東江灣路這兩條路,在虹口公園附近的路名進行了調換(即上圖中黃色與藍色部分)。使得四川北路直通到虹口公園。
上面行號圖中的原江灣路,如今:
黃色路段南段+黃色路段北段(東側)+紫色路段(東側)=東江灣路
紅色路段+紫色路段(西側)=西江灣路
藍色路段=四川北路
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9945190000066 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 民國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四川北路2121號
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
在東江灣路與四川北路、黃渡路交界處,有一幢體量龐大、四面合圍的建筑,這幢建筑就是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原建筑是四層結構,后來加建了一層。
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原內部中央操場位置)
關于這幢建筑的建造時間,普遍的說法是1924年,建筑上的說明牌也寫著:“該營房1924年建造”。
建筑上的說明牌寫著:“該營房1924年建造”
但是,據《上海方志》記載,1925年6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抵滬。在日本人俱樂部設司令部,后移駐江灣路。民國22年,在江灣路1號建成新式大兵營。
1933-09-16《申報》
另外,據《申報》記載(見上圖),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大樓于1932年11月間動工興建,于1933年9月初全部完工。根據這些記載,江灣路(今東江灣路)1號的建筑建成時間應為1933年。
30年代初,江灣路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據資料介紹,目前看到的四周合圍的建筑形式,是1933年重新翻造后形成的。之前的建筑,不是這種建筑形式(見上圖)。
1932-01-31《申報》
1932年第一次淞滬戰爭期間,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曾一度被第十九路軍占領(見上圖《申報》報道)并遭到破壞,日軍司令部曾移至蓬路(今塘沽路)日本俱樂部。
1933年9月,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移駐至東江灣路1號
從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遷入,至抗戰勝利前,這里便成為日本侵華時期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的大本營。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內景
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遭到我軍猛烈轟炸,據《申報》記載:經過幾天的轟炸,司令部大樓已殘破不全,屋頂太陽旗早已撤除,第四層大樓因遭我方猛烈炮轟,已成一片瓦礫,不能應用,而各層樓之玻窗完全震砰,宛如蜂房,其中負隅死守之敵軍,利用坦克車、鐵甲車等利器,不時出動。該司令部四周之防御工事,極為堅固,不易擊破......
1937年,鳥瞰江灣路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
抗戰勝利后,這里成為國民黨第三方面軍司令部(司令湯恩伯)。1946年3月15日,在江灣路1號第三方面軍司令部原址四樓,成立了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全稱為“第一綏靖區軍事法庭”,又稱“第一綏靖區司令部軍事法庭”,它屬國民黨第三戰區領導,所以,又稱第三戰區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俗稱上海軍事法庭。上海軍事法庭(包括前期的第一綏靖區軍事法庭和后期的國防部軍事法庭)是當時國民政府10個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軍事法庭。1949年2月,上海軍事法庭撤銷。
1949-01-27《申報》報道:1949年1月26日岡村寧次被判無罪釋放
據《申報》記載,1948年8月14日上午九時,頭號日本戰犯岡村寧次在上海軍事法庭接受調查審問。8月23日在塘沽路上海市參議會三樓大禮堂對岡村寧次進行了公審(原上海市參議會位于今塘沽路309號,解放后曾是上海浦江電表廠所在地),公審大會后,岡村寧次被關押在上海高境廟戰犯監獄(今寶山區殷高路5號,俗稱江灣監獄)。不到一個月,他就提出因病保釋申請,11月27日竟被批準出獄,回到位于黃渡路的親日派王文成的私宅中,過著深宅大院的靜修日子。王文成(又名王子惠)曾任汪偽政府實業部長,1948年3月30日,岡村被押解到達上海,就住在王文成家里,并由湯恩伯派人日夜守衛,還專門聘請了一位日本醫生中山高志為岡村治療肺結核,可謂關懷備至。
更令人憤慨的是,蔣介石出于勾結日本戰犯共同反共的需要,授意在1949年1月26日最后一次公審大會上宣布將頭號日本戰犯岡村寧次無罪釋放。
東江灣路15號日本海軍(陸戰隊)醫院舊址
1937年,鳥瞰江灣路日本海軍醫院(紅色圈內)
東江灣路15號,曾是日本海軍(陸戰隊)醫院。日本海軍醫院是作為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配套工程,于1933年與司令部大樓同時落成(見下面《申報》報道)。
1933-09-16《申報》
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9月,位于原四川北路199號前日本海軍醫院被海軍總司令部接收,改名為海軍總司令部上海醫院。1946年12月16日開始開設門診,并接收市民。現在這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411醫院。
東江灣路188號“空間188創意園”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9805200000249 上海無線電八廠舊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東江灣路188號
東江灣路188號“空間188創意園”
東江灣路188號,原上海無線電八廠舊址,現為“空間188創意園”。它融合了廠房和洋房的特有建筑風格,將廠房的開闊大氣和洋房的精巧雅致相結合,將之改造為一個具有餐飲、辦公、文化傳媒、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創意產業園。
花園莊飯店舊址
產業園區分為前庭和后庭兩部分,前庭原為上海無線電八廠,由多棟寬敞、明亮的廠房組成,后庭為四、五幢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洋房。其中一幢灰色磚墻洋房的正面外墻釘著二塊大理石標牌,注明是“花園莊飯店舊址”。這里曾是魯迅當年的避難處。
東江灣路444號虹口足球場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9945180000061 虹口娛樂場遺址 清 歐陽街道
地址:東江灣路444號處
東江灣路444號,如今是“虹口足球場”的所在地。要追溯虹口足球場的“前世”,就得從1896年說起。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工部局在北四川路界外地,購地造靶子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該地增辟公園,由工部局園地監督蘇格蘭人麥克利(MacGregor)設計和布置。麥氏為園藝及植物專家,虹口、兆豐兩公園場地規劃,都是出于他的一手經營。麥氏在華任職二十五年,至民國十八年六月始告老返國。在1926年工部局關于虹口公園場地租用規定中,租用方還是向MacGregor提交申請。
今虹口公園
公園內陸續建有足球場、高爾夫球場、網球場、棒球場、曲棍球場等比賽場地。1913年,在虹口公園高思養創造了十六磅鉛球十米九的全國紀錄,直到1919年的菲律賓馬尼拉遠東運動會上,才由孟繼懋之十一米打破。
早年在這里可以看到萬國商團組織的操練,公共租界工部局組織的巡捕運動會、工部局設立的四公學運動會,足球比賽(包括網球、棒球比賽等),工部局樂隊的演奏,后來還有自行車比賽,航模比賽等。
遠東運動會會徽
虹口公園曾經舉行過兩屆遠東運動會,分別是1915年的第二屆和1921年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
1915年的第二屆遠東運動會于5月15-22日在虹口公園舉行,由中、日、菲律賓三國參加。5月15日星期六午后二時半舉行了開幕式,隨后即開始各項比賽。為了便于觀眾前往觀看,滬寧鐵路局特意安排每日午后十二時半、一時十分、二時一刻開專車三次直達會場,每人取費一角,至五時一刻、五時五十分、六時五十分三次開回。電車公司也準備專車以便利觀者。外埠來觀之人由交通部特許持券購票車價七折,運動員如購來回票則可得六折。外埠、本埠各學校對于此會均非常注意派代表觀摩,如北京大學、清華學校、匯文大學、北洋大學、文華大學、嶺南學校、南洋大學、圣約翰大學及青年會等十多所學校因此放假。如約翰大學全星期午后放半假以便學生逐日往觀,江蘇省教育會曾致函本省各學校遣派代表來滬研究。
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于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行。虹口公園將運動場建筑設置了可容納五千人名觀眾的看臺。另外,向工部局借用公共游泳池用于游泳比賽。比賽分田徑、游泳、球類三類,田徑包括:100碼,220碼,440碼,880碼,一英里賽跑及十英里長途賽跑,跳高,跳遠,撐桿跳高,鐵餅,鏈球,十六磅鉛球,四人隊半英里及一英里接力賽跑;游泳包括:50碼,100碼,440碼,880碼,一英里游泳,100碼仰泳,220碼蛙泳,四人200碼接力泳,水球;球類包括:壘球,足球,籃球,網球單打、雙打。
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舉行時,由商務印書館的影片部,與青年會影片主任比德博士合作,開始在會場攝取新聞短片。共攝成了三卷:第一卷是選手入場情形和開幕式,第二卷是各項運動決賽,第三卷是女生會操和童軍會操。這三卷東西便是中國新聞電影制作的啟幕。
“祝捷大會”上的日本軍官
日據時代,虹口公園一帶曾是日本人聚居區,日本人經常會在虹口公園舉行活動,除了游園、比賽以外,每年會舉辦天長節祝賀大會,還會舉行部隊操練、檢閱等活動。
1932年4月29日,注定是要寫入虹口公園的歷史,這一天發生在虹口公園的爆炸案,無疑是抗日戰爭史上的大事件。
虹口公園爆炸案發生的背景是,1932年1月28日,日軍向駐守上海閘北的中國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進行1個多月抵抗后,逐漸不敵,遂放棄江灣、閘北之陣地,全線撤退。3月3日,日軍占領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戰。隨后,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雙方開始進行談判。
在談判進行過程中,在上海的日本軍政要人決定借4月29日慶祝“天長節”(昭和天皇生日)的機會,在虹口公園舉行“淞滬戰爭祝捷大會”。
在此背景下,國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長兼淞滬警備司令陳銘樞等人決定采取暗殺行動以破壞日軍此次慶祝活動。陳找到有“暗殺大王”之稱的好友王亞樵,向其透露此構想。王表示支持。但日方為防不測,放言稱“祝捷大會”不許任何中國人入場,因此難以下手。王于是建議,請流亡在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派人完成此事。王找到與其交情頗深的臨時政府內務總長安昌浩,向其提出此事,并提供經費4萬元。安昌浩隨后約見了時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警務部長的金九。金表示愿意承擔此任務。
金在接受此任務后,吸取李奉昌刺殺裕仁失敗的教訓,嚴格進行了炸彈的準備工作。同時,金找到了流落到上海的韓國青年尹奉吉前去進行暗殺行動。尹通曉日語,意志堅定,當即同意領命。4月26日,尹加入韓人愛國團并在韓國國旗下宣誓留影。
尹奉吉在韓國國旗下宣誓
4月29日清晨,金九、尹奉吉來到韓國僑民金海山家,最后訣別。8時之前,尹奉吉順利進入了會場。10時整,祝捷大會正式開始。約1小時后,閱兵式完畢。各國領事因本國政府指令在中日沖突中嚴守中立,因而只參加天長節慶祝活動,而回避“祝捷”的內容,故而紛紛退場。
11時30分左右,祝捷大會進入高潮。在場日本人一齊高唱日本國歌“君之代”。炮隊發射21響禮炮。隨著第三聲禮炮聲響,尹奉吉沖出人群,在距主席臺數米處,將水壺炸彈準確地投擲在日軍總司令白川義則、日本駐滬留民團行政委員長河端貞次等腳下。炸彈隨后爆炸,河端當即被炸死;白川義則身中204塊彈片,至5月26日搶救無效死亡;第九師團長植田謙吉、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均被炸斷一腿;駐上海總領事村井蒼松、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郎等一批在滬的軍政要員被炸傷。
爆炸發生后,尹奉吉立即被捕。日軍憲兵對尹施以酷刑,但尹一口咬定投彈之事由他一人承擔。日軍對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韓國僑民進行報復,安昌浩等17人被捕。金九通過路透社發表聲明稱虹口爆炸案是他主謀,警告日軍不得濫捕無辜。為了躲避日軍追捕,在同盟會元老褚輔成幫助下,金九前往浙江嘉興避難。
1932年12月30日,尹奉吉在日本金澤郊外被殺害,時年25歲。
虹口公園里建有一座“梅亭”
虹口公園里有一座“梅亭”,就是為了紀念尹奉吉(號梅軒)而建。每年4月29日即事件發生之日,尹奉吉的故鄉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都要舉行梅軒文化節。
而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在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11月23日,乘坐蔣主席專機從江灣機場起飛,回到韓國。
虹口游泳池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310109946190000064 虹口游泳池 民國 歐陽街道
地址:東江灣路500號(近花園路)
虹口游泳池的老照片
虹口游泳池始建于1922年,初名為“工部局游泳池”,后改稱虹口游泳池,虹口游泳池是一座大型露天正規化循環水流的泳池,也是上海最早開放的公用泳池。
建于1931年的跳水臺
舊時的上海,每到夏天,酷暑難耐,開放后的虹口游泳池,經常是人滿為患。30年代,這里也變成“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施蟄存等的消暑勝地。1928年,劉吶鷗在虹口江灣路六三花園旁日本人聚居的里弄租了棟三層小洋房,邀戴望舒同住,方便商量籌建書店的事。施蟄存從松江來上海,也被邀住在一起。那時他們的第一家書店尚未開張,有許多無聊時光,三人便這樣打發日子:
“每天上午,大家都待在屋里,聊天,看書,各人寫文章,譯書。午飯后,睡一覺。三點鐘,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在北四川路一帶看電影,或跳舞。一般總是先看七點鐘一場的電影,看過電影,再進舞場,玩到半夜才回家。”
劉吶鷗
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于1927年8月27日至9月3日在上海中華運動場舉行,其間中、日、菲律賓的游泳比賽在虹口游泳池進行。
1927-08-28《申報》刊登的遠東運動會中菲日全體參賽選手及官員合影
遺憾的是,在游泳比賽中,中國隊全軍覆沒。這次失敗對上海體育界是一種刺激,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租界工部局管理的虹口游泳池于1928年向市民開放。1929年,由葉為怡、陸禮華、俞斌祺等人發起,組織了中國游泳研究會,對學習游泳者進行義務指導。
虹口游泳池老照片
據《申報》記載,1930年在青年會游泳池舉行游泳比賽,首次有女子參賽,開滬上風氣之先。從此,泳池里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女子的身影。
上海女子游泳會全體會員合影
1931年7月,上海女子游泳會在虹口游泳池召開成立大會,宣告成立。發起人是中國游泳研究會會長俞斌祺。虹口游泳池成為中國游泳研究會、上海女子游泳會練習的場所之一。
民國時期著名的交際花、電影明星“北平李麗”
1931年6月14日的《申報》刊登過天一影片公司的頭牌攝影師徐紹宇拍攝的北京電影明星李麗女士南下游覽,在虹口游泳池畔的留影。可惜這張《申報》缺失,筆者只能貼一張李麗女士的照片彌補缺憾(見上圖)。
1939年至1942年期間,虹口游泳池曾租給商人經營。1943年,工部局收回經營權,并由衛生處管理。
1948年航拍圖上的虹口游泳池
1949年上海解放,是年6月,游泳池恢復開放。后又幾經修建,增建一座娃娃戲水池,三條水上滑道。基本保留原貌。
虹口游泳池今貌
2003年虹口游泳池新建了大型泳池遮陽篷,2004年對泳池配套設施進行了改造,梳理并改善了周邊環境,成為大眾健身、休閑、娛樂、避暑的活動場所。
東江灣路上的舊址
日本神社
日本神社
據《虹口區志》記載,日本神社地址在東江灣路50號(原江灣路101號,現已拆除)。民國元年(1912年),由金比羅神社、惠比壽神社和諏訪神社三體合成,初設于六三花園。民國4年移出。內設神壇,供日僑祭神之用。民國21年1月毀于戰火。民國22年11月重建于現址,改名“上海神社及境內招魂社”(內設明治神宮、靖國神社、伊勢大廟、檀原神宮,為“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淞滬戰爭中陣亡的日本軍人招魂)。
日本神社在抗戰勝利后的1947年被改建為“忠烈祠”。
30年代北四川路底周圍地圖(可見“上海神社”的位置)
80年代,這里為武警部隊東江灣路門診部使用,一幢用方木架起的飛檐屋頂及日式浮雕的房屋當時仍然存在。現在的甜愛路四川北路往北左手第二家即“上海神社”東入口,第一家為日據時代的“興亞院聯絡部“,第三家則是“靶子場”進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