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長期以來,公職人員處分的情形、適用規則、程序等方面的規定,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規規章中,缺乏統一規定,制約了處分工作的規范開展。2020 年 7 月 1 日起,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以下簡稱《政務處分法》)正式施行。《政務處分法》將法定的監察對象全面納入處分范圍,消除對公權力行使的監督空白和盲區,實現黨紀與法律的銜接,內容涵蓋政務處分的種類和適用、違法行為及其適用的政務處分、政務處分的程序、復審復核、法律責任等方面。該法的實施有利于推進政務處分的規范化和法治化,完善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金諾企勞部律師擬從適用主體范圍、政務處分與處分的關系、對公職人員權利的保障、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責任以及政務處分的違法行為五方面,簡要解讀相關內容。
一 適用主體范圍
《政務處分法》所稱公職人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即如下幾類人員:
(一)中國共產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業聯合會機關的公務員、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三)國有企業管理人員;
(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二 政務處分與處分的關系
1.監察機關作出的懲戒稱為政務處分;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作出的懲戒稱為處分。
2.監察機關可以依據《政務處分法》規定的處分的種類、適用、違法情形以及程序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于政務處分,公職人員可依據《政務處分法》第五章規定的復審復核程序申請救濟;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可依據《政務處分法》規定的處分的種類、適用以及違法情形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于處分,但處分的程序、申訴等適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國家有關規定。
3.對公職人員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重復給予政務處分和處分。
三 對公職人員權利的保障
1.復審復核
公職人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政務處分決定不服的,可向作出決定的監察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決定不服的,可向上一級監察機關申請復核。
政務處分決定被撤銷的,公職人員的級別、薪酬待遇恢復。
2.監察建議
監察機關發現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給予的處分違法,不當的,應當及時提出監察建議。
有關機關、單位無正當理由拒不采納監察建議的,由其上級機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該機關、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理。
四 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責任
1.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釋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法規室編寫),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范圍有以下兩類:
(一)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含國有獨資金融企業和國有控股金融企業)及其分支機構的領導班子成員。
包括設董事會的企業中由國有股權代表出任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黨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等;未設董事會的企業的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副總裁),黨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等。
(二)對國有資產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國有企業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
包括部門經理、部門副經理、總監、副總監、車間負責人等;在管理、監督國有財產等重要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包括會計、出納人員等;國有企業所屬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國有資本參股企業和金融機構中對國有資產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人員。
2.法律后果
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有上述違法情形的,監察機關可以給予相應的政務處分。在政務處分期內,不得晉升職務、崗位等級和職稱;其中,被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的,不得晉升薪酬待遇等級。被撤職的,降低職務或者崗位等級,同時降低薪酬待遇;
國有企業管理人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管理規定,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職責造成國有資產較大或重大損失,以及其他嚴重不良后果的,應當追究責任,且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涉嫌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監察機關可以依法調查、處置。
五 政務處分的違法行為
結合《政務處分法》的相關規定,政務處分的違法行為的后果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根據各行為嚴重程度的不同,律師整理匯總如下,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