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什么意思?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左傳·閔公元年》,慶父是魯國的公子,但曾先后殺了兩位國君。齊國大夫仲孫湫就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停止的。 慶父,姓姬,字仲孫,他是魯桓公之子,魯莊公的異母弟。 魯莊公有三個兄弟,分別是慶父、叔牙和季友,三個兄弟中,以慶父最飛揚跋扈,同時他為了奪去魯國國君之位,不僅拉攏叔牙,而且還和他的嫂子,也就是魯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 魯莊公去世后,哀姜因和慶父私通,所以就想擁立慶父為魯國國君。 但是,魯莊公和他的寵妾生了一子,名叫姬般,所以魯莊公的同母弟弟公子友就支持公子般。 公子般繼魯國國君位后,慶父不甘心國君之位白白的讓給別人,于是就和哀姜商量密謀,將公子般殺了。 公子般被殺后,慶父并沒有直接當魯國國君,而且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兒子姬啟為國君。 姬啟繼位后,是為魯閔公,
由于魯閔公是慶父所立,再則慶父權利很大,所以他更加的飛揚跋扈,使得魯國繼續陷入混亂之中。 后來,慶父又派人把魯閔公殺了。 魯莊公的兄弟季友知后,就帶著魯莊公的兒子姬申逃出魯國,并要聲討慶父,同時又要求魯國國民殺了慶父,立姬申為國君。 由于慶父平常過于專橫,所以魯國國民都非常恨他,于是國民就響應季友對慶父的聲討。 慶父見自己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心中害怕,就逃出魯國到了莒國。 慶父離開魯國后,姬申在季友的擁護下,回到魯國,當上了魯國國君。 之后季友又和莒國商議要回慶父, 最終慶父被押回魯國,不久,他就被殺了。 慶父兩年內,殺了魯國兩位國君,使魯國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所以齊國大夫仲孫湫說:“慶父不死,魯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