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陶瓷器賞析(十一)
窯變釉貫耳瓶,高33.3cm,口徑10.7cm,足徑13.5cm 瓶直口,長頸,頸有雙貫耳,頸下漸廣,鼓腹,圈足外撇。內(nèi)施天藍釉,外施窯變釉,底施醬釉。底中心陰刻篆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模仿古代青銅禮器,器物胎體制作細膩,成型考究又不失自然流暢的特色,反映出雍正瓷器的精湛之處。
霽藍釉小杯,清雍正,口徑7.2cm,足徑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內(nèi)施白釉,外施霽藍釉。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杯胎薄體輕,造型規(guī)整,釉色均勻潤澤。此類霽藍釉器物多在祭祀時使用,因此又被稱為祭藍釉。
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口徑6.7cm,足徑2.9cm,高5cm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nèi)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窯變菊瓣式扁壺,清雍正,高8.2cm,口徑7cm,足徑7cm
壺扁形,通體菊瓣式,圈足,壺身一側(cè)有短流,另一側(cè)為半環(huán)形曲柄。通體施鈞釉,外底有八處支釘燒痕,底印陰文“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
窯變釉是清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以銅紅釉為主,還含有其它多種金屬元素,經(jīng)過氧化還原,呈現(xiàn)出美麗的月白、藍、紫、綠、醬、青、褐等色彩,與紅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千變?nèi)f化的流蕩的條絲和斑片,奇妙無比。
青釉荸薺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徑7cm,足徑11.1cm
瓶撇口,短頸,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體及足內(nèi)均施青釉。腹部凸起兩道弦紋,近底處有凸蓮花瓣紋一周。足內(nèi)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青釉是中國最古老的顏色釉,至清雍正時,景德鎮(zhèn)青釉瓷器的生產(chǎn)達到了燒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時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殼青諸種。雍正時期的青釉釉面光潤、堅致、細密,此特點一直保持到乾隆、嘉慶時期。
荸薺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種瓷器瓶式,首創(chuàng)于康熙時期。其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狀如荸薺,故此得名,又稱直頸瓶。品種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釉、郎窯紅等。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徑6-4.2cm,足徑8.7-5cm
壁瓶半圓口,長方體,半圓形足,足邊沿為鐵褐色。通體施灰青釉,釉面光亮并有大開片,瓶壁凸起四組八卦紋。外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官釉琮式瓶出現(xiàn)于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極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時期對宋代五大名窯的仿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極高。此時所仿制的宋代官窯釉釉質(zhì)瑩潤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紋或無片紋,其紋呈白色或鐵色。胎色黑,頗能體現(xiàn)宋代官窯 “紫口鐵足”的特色,在清代文獻中被稱為“鐵骨大觀”。雍正仿宋官釉釉面沒有真品肥厚勻凈,也無宋官窯那種器口釉薄及其下漸囤厚釉一圈的特點。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高11.6cm,口徑7.5cm,足徑14.5cm
壺斂口,扁圓體,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蓋與壺以子母口套合,蓋面微隆起,上附橋形系。通體施粉青釉,光素無紋。壺流及壺口沿因釉層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zhì)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chǎn)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制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xiàn)出完美的效果。
窯變釉帶耳雙環(huán)瓶,清雍正,高23cm,口徑11cm,足徑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頸部兩側(cè)貼塑穿帶環(huán)耳。通體施窯變釉。外底施醬釉,陰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
此瓶釉色鮮艷濃重,宛如燃燒的火焰般燦爛奪目,為窯變釉中“火焰紅”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處和耳部因釉層流動變薄而形成的燈草邊是雍正時期窯變釉類瓷器的特征之一。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徑21.2cm,足徑11.6cm
尊廣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體滿施青釉,只在肩部飾一道凸起的弦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尊線條優(yōu)美流暢,雋秀嫻雅,在造型上頗具藝術韻味。雍正時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樂時期同類釉色品種的產(chǎn)品,但和永樂時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時期的粉青釉釉層更顯純潤厚實。
窯變釉弦紋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徑8.1cm,足徑9.5cm
瓶撇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頸、腹部各飾三道凸弦紋。通體施窯變釉。足內(nèi)施醬釉,陰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
窯變釉是雍正時期在仿宋鈞釉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品種,釉色比鈞釉更加絢麗多彩,變幻萬千。此種窯變釉一直延續(xù)燒制至晚清。這件窯變釉瓷器將銅紅釉與月白釉緊密結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鈞釉效果,長期以來被視為仿鈞佳作。
仿哥釉塑貼三羊紋瓶,清雍正,高27.0cm,口徑7.3cm,足徑9.8cm,景德鎮(zhèn)窯制品
瓶口呈淺筆洗狀,細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撇足。瓶身凸起弦紋4道。瓶里外及足內(nèi)滿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紋路迂回交錯,分割釉面,使平靜的釉面產(chǎn)生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脛部塑貼三羊,姿態(tài)各異,呈醬黑色。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內(nèi)務府員外郎的身份被派駐景德鎮(zhèn)御窯廠主持窯務。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窯廠仿古創(chuàng)新的各種釉彩已達57種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飾三羊,因“羊”與“陽”諧音,故寓意“三陽開泰”。《易經(jīng)》云:“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喻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人們常以“三陽開泰”寓意歲首吉祥,祈祝國運昌盛。
爐鈞釉水丞,清雍正,高4.5cm,口徑5cm,足徑4.8cm。清宮舊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內(nèi)外均施爐鈞釉。足內(nèi)陰刻篆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爐鈞釉屬低溫窯變釉,入窯經(jīng)二次燒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鎮(zhèn)御窯廠創(chuàng)燒的仿鈞釉品種。從傳世品及檔案記載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爐鈞釉以藍、白或紅、藍等色相間交融,以不同的窯內(nèi)氣氛燒成各種變幻莫測的窯變釉面。此件爐鈞釉水丞造型新穎,形制小巧,為少見的佳作。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徑4.2cm,足徑9.9cm
瓶口呈蒜頭形,短頸,碩圓腹,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圈足。瓶內(nèi)外及圈足內(nèi)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裝飾,口部為纏枝蓮紋,頸部為卷草紋,肩部為如意頭紋,腹部為纏枝蓮紋,上結蓮花四朵,近足處為蓮瓣紋。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屬清雍正時期新創(chuàng)的造型,輪廓線條富于變化而又不失穩(wěn)重,釉面勻凈瑩潤,凸花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頗具美感。 胭脂紅釉盤,清雍正,高2.9cm,口徑15cm,足徑9.3cm
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內(nèi)及足內(nèi)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
胭脂紅釉創(chuàng)燒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chǎn)量最大,質(zhì)量最精。它是一種以微量金(Au)作著色劑、在爐內(nèi)經(jīng)800℃左右烘燒而成的低溫紅釉。由于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zhuǎn)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于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紀事》中記載當時歲例貢御的57種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紅色器皿”。從傳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shù)為內(nèi)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shù)為內(nèi)外均施胭脂紅釉。
天藍釉葡萄紋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徑25.2cm,足徑14.7cm
碗十方形,敞口,圓唇,斜壁,下腹折收與平底相連,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鰍背狀。通體施天藍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紅繪葡萄串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釉里紅出現(xiàn)于元代,由于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穩(wěn)定,因此發(fā)色純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時期,已經(jīng)完全能夠掌握釉里紅的燒制技巧,故能隨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濃艷純凈的天藍色釉襯托下,以釉里紅繪畫水靈靈的葡萄,顆粒飽滿,鮮嫩欲滴,天藍,紫紅相互襯托,各臻其妙。
青花桃蝠紋瓶,高39.3cm,口徑10cm,足徑12.3cm
瓶撇口,細長頸,腹下漸斂,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樹為主題紋飾,樹上結桃實9枚,桃花20朵,樹下繪靈芝、竹子,空間繪蝙蝠5只。口、足際各繪雙弦紋一周。底足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于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桃實、桃花、桃枝、蝙蝠、靈芝、竹子等,在傳統(tǒng)文化中均屬于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此瓶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高26.5cm,口徑8.9cm,足徑11cm
瓶斂口,短頸,豐肩,腹下漸收,圈足外撇。足內(nèi)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器型秀美,以歲寒三友圖為飾。畫面以翠藍色的青花繪梅樹枝干、松針、竹及山石,以色彩略暗的釉里紅描繪蒼老的松干和傲寒的梅花,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圖中以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詩:“竹有擎天勢,蒼松耐歲寒,梅花魁萬卉,三友四時歡。”以詩寓畫,畫中藏詩,匠心獨運。
此器所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松樹長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風,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騷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風亮節(jié)自喻。
青花八寶勾云紋高足盅,清雍正,高8cm,口徑9cm,足徑3.8cm
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云托八寶、纏枝花。足內(nèi)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這件高足盅是仿明成化款的同類器,其青花色調(diào)淺淡,圖案輕描淡繪,線條纖細清晰,釉面乳白瑩潤,是仿明成化青花八寶高足盅的成功之作。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清雍正,高5.1cm,口徑21.5cm,足徑13.5cm
盤口微撇,弧腹,圈足。盤內(nèi)外青花裝飾。盤內(nèi)飾桃樹一棵,結9枚碩桃。外壁繪8只飛鶴,間以帶狀云紋,近底處為海水江涯紋。外底雙圈內(nèi)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器青花濃艷,線條流暢,紋飾寓意吉祥,是為皇帝祝壽之器。
青花海石榴貫耳瓶,清雍正,高19.4cm,口徑5.2cm,足徑6.3cm
瓶洗口,長頸,豐肩,雙貫耳,上腹圓鼓,下腹?jié)u收,淺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藍色,暈染。頸飾海水紋,耳繪回紋,肩和脛飾蕉葉紋,腹繪纏枝石榴紋。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署“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該器青花發(fā)色、釉面、紋飾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時期的青花貫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紅鳳穿牡丹蓋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徑12.5cm,足徑11.2cm
罐直口,圓唇,短頸,直腹,圈足。蓋圓頂,子口,寶珠鈕。通體飾青花釉里紅紋飾。蓋面與罐腹以釉里紅繪主題紋飾--鳳穿牡丹紋,短頸處繪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肩、脛部與蓋邊沿繪青花釉里紅天蝠紋。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仿款。
此罐的圖案喜慶吉祥,展翅的鳳凰口銜牡丹飛翔在鮮花叢中。青花的典雅與釉里紅的熱烈恰到好處地平衡了視覺,烘托了主題。此種蓋罐又稱壯罐,明代宣德時期創(chuàng)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有仿品。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徑7.2cm,足徑13.5cm
瓶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收,圈足。通體以釉里紅為飾繪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龍。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莊,裝飾手法新穎,紅白二色交相輝映,海濤中騰躍的大小二龍,有“蒼龍教子”之寓意。
黃地綠海水白鶴紋碗,高6.5cm,口徑15.1cm,足徑6cm
碗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錐刻海水、祥云與仙鶴圖案,以綠彩填飾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紅彩繪仙鶴。底白釉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溫釉彩二次燒成技術。所繪圖案筆法細膩,生動傳神,表現(xiàn)出雍正時期御窯廠制作的官窯瓷器不計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藝技法。
黃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專用器具。仙鶴寓意長壽,為清代瓷器上所習見的吉祥圖案。
礬紅地白花蝴蝶紋圓盒,清雍正,高10cm,口徑18cm,足徑12cm
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內(nèi)施白釉,外通體礬紅彩為地留白蝴蝶紋及纏枝花紋裝飾。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盒造型秀巧,裝飾新穎,堪稱雍正官窯瓷器中的珍品。
黃地綠彩云蝠紋碗,清雍正,高7.3cm,口徑15.2cm,足徑5.2cm
碗撇口,腹部下斂,圈足外撇。里外皆施黃釉。外壁用綠彩繪帶狀祥云,間飾紅色蝙蝠口銜綬帶葫蘆,寓意“福壽萬代”,近底處繪綠色蓮瓣紋一周。外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種類型的碗俗稱“雞心碗”,出現(xiàn)于明永樂、宣德時期。該碗沿襲舊制,但造型更加秀美。以嬌黃釉襯托綠彩,點綴紅、藍粉彩,這是雍正時期新創(chuàng)的粉彩品種。
墩面徑、底徑相若,器身長圓,呈鼓形,有四云頭形鏤空裝飾。墩面為紫地軋道粉彩裝飾,其中心為天藍地斗彩裝飾。器身大面積的荷蓮紋為藍地斗彩加繪粉彩,釉上填礬紅、綠、藍、白、紫、青花等彩料。上下各有一周紫地金彩鼓釘。
繡墩盛行于明清兩代。此繡墩為乾隆時的代表作品,制作精美,應用了多種彩飾工藝,而層次分明,使繡墩端莊古樸的造型透出幾分俏麗的情調(diào)。色地上以斗彩進行裝飾本已艷麗,此器又增加了軋道粉彩工藝,愈顯奢華。
斗彩嬰戲圖玉壺春瓶,清乾隆,高21.5cm,口徑6.9cm,足徑7.4cm
瓶圓唇,撇口,細頸,溜肩,垂腹飽滿,圈足,足跟外撇。通身以斗彩裝飾。腹部繪通景庭院嬰戲圖為主題圖案。以竹石、芭蕉、欄桿、野花作襯景,16童子或捉迷藏,或斗蟋蟀,或抬杠等,衣服色彩各異,并加以描金。瓶頸部飾變形蕉葉紋、黃地折枝花紋和垂如意頭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足部飾回紋一周。瓶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將金彩引入斗彩畫面是乾隆斗彩瓷器的顯著特征,它既豐富了釉上彩的種類,又使畫面呈現(xiàn)出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 粉彩梅花圖瓷鼻煙壺,清乾隆,通高5.8cm,腹徑4cm。清宮舊藏 煙壺細頸,扁圓體,圈足。銅鍍金鏨花蓋,下連象牙匙。壺體邊側(cè)用多種色彩繪錦地花紋。頸部紅地上繪藍色回紋。腹部兩面飾圓形開光,白色釉地,一面開光內(nèi)以粉彩繪梅花圖;另一面以墨彩書乾隆御制詩:“春雨胭脂洗嫩華,幾枝濃疊赤城霞。雙鸞恒在云深處,不遣飛瓊到阮家。”左下方有墨書“御制”兩字和紅彩篆書“乾”、“隆”兩方印章。 琺瑯彩花卉紋瓶,高20.4cm,口徑4.8cm,足徑4.3cm
瓶小口,短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琺瑯彩料繪月季、天竹、臘梅、蘭花、山石圖案。肩部空白處以墨彩題“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詩兩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為“佳麗”,下首為“金成”、“旭映”。外底藍料彩雙方欄內(nèi)“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莊秀美,胎體輕薄細膩,以紅、黃、綠、粉、藍等色繪姹紫嫣紅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顯得嬌艷嫵媚,栩栩如生。畫面布局承中國繪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傳統(tǒng),頗具藝術感染力。
黃地琺瑯彩開光嬰戲紋瓶,高16.1cm,口徑3.4cm,足徑4.5cm
瓶直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收斂,瘦底,圈足。通體以黃地琺瑯彩裝飾。頸部和足上各繪焦葉紋一周。腹部三面開光,內(nèi)繪嬰戲圖,開光間隔處繪花卉紋。足內(nèi)綠地藍料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巧,紋飾層次清晰,畫工精細,色彩搭配自然和諧,畫面陰陽向背的效果突出,有立體感。此器無論胎質(zhì)、造型和釉色均極佳,堪稱乾隆朝的瓷器精品。
琺瑯彩雙環(huán)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仿漢代銅壺式樣,敞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飾金彩象首銜環(huán)鋪首。瓶內(nèi)壁及圈足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金彩錦紋為地,上繪各色變形寶相花,從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紋相隔,愈顯富貴華麗。外底署黑色琺瑯彩“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多以百花圖案為地,并在色地上以軋道工藝裝飾出各種圖案,繼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裝飾技法,風格繁縟華麗,精美異常。其圖案裝飾一改雍正時期琺瑯彩所表現(xiàn)的清秀風格,和同時期的粉彩瓷器在裝飾藝術方面基本類同。
琺瑯彩纏枝花卉蒜頭瓶,清乾隆,高18cm,口徑2.6cm,足徑5.5cm
瓶口呈蒜頭狀,長頸,溜肩,碩腹,圈足。瓶內(nèi)壁及圈足內(nèi)施綠釉。通體以金彩繪錦紋為地,其上以琺瑯彩繪各式纏枝花卉,色彩艷麗。口、足、頸部飾以多道金彩,愈顯金碧輝煌,華貴典雅。外底雙方框內(nèi)書藍料彩篆書“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shù)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瓶類就有蒜頭瓶、雙聯(lián)瓶、葫蘆瓶、雙耳瓶等,茶壺、方盒、盤、碗等器皿的數(shù)量與樣式都明顯增多。宮中內(nèi)務府琺瑯作人才濟濟,分工更加具體,畫師有專工花鳥魚蟲的余省、擅長人物花卉的金廷標等。工藝制作更加精細,正如《陶雅》所稱:“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于鬼斧神工。”
琺瑯彩開光雙戟小瓶,清乾隆,高8.9cm,口徑1.4cm,足徑1.6cm
瓶小口微敞,長頸,溜肩,橢圓腹,圈足外撇,頸部飾雙貫耳。口、頸及雙貫耳繪藍彩卷草紋,肩部繪一周紫紅地蓮瓣紋,腹部以綠彩卷枝紋為地間飾四開光。一組開光為橢圓形,內(nèi)以琺瑯彩繪騎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組開光為圓形,內(nèi)以胭脂彩繪山水風景,表現(xiàn)高山村舍、老翁獨釣。圈足外墻繪一周變形如意紋。外底藍料彩署“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楷書款。
乾隆時期開光技法在各類器物上的使用較為頻繁,構成主次、疏密、虛實等多種變化,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xiàn)力。此瓶小巧精致,裝飾手法新穎,兩兩對應的開光構成不同的畫面,別具一格。
琺瑯彩嬰戲紋雙連瓶,清乾隆,通高21.4cm,口徑9—5.2cm,足徑10—6cm
瓶呈雙連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斂,近足處微外撇。瓶附雙聯(lián)蓋,蓋鈕涂金彩,蓋面用藍、紅、黃彩描繪垂葉紋。口、足均以淡綠彩描繪折枝菊紋。肩、圈足外墻皆以胭脂紅地瓔珞紋、磬紋裝飾。腹部繪主題紋飾嬰戲圖,一面為四嬰、三羊,寓意“三陽開泰”;另一面為九子嬉戲,其中一小童懷抱寶瓶,瓶中飛出五只紅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橫款。
雙連瓶又稱合歡瓶,是清乾隆時期流行的瓶式之一。此瓶色彩溫馨,裝飾題材吉祥喜慶,尤其是幼童的刻畫煞是可愛。
琺瑯彩山石花卉紋小瓶,清乾隆,高9.1cm,口徑1.6cm,足徑2cm
瓶小口,短直頸,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釘,瓶身細長,上腹圓鼓,下腹斜收,臥足。瓶內(nèi)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細膩瑩潤。瓶身繪山石、桃花和長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壽。上題“長日香風細細吹”,下落“金成”、“旭日”兩方紅印。外底書藍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
此瓶在似絹般的釉面上作畫,設色淡雅,構圖簡潔清新,有雍正琺瑯彩之遺風。
琺瑯彩開光山水詩句瓶,清乾隆,高26cm,口徑12.1cm,足徑12.1cm
瓶蓮花口,束頸,溜肩,圓腹,足微外撇。口內(nèi)施松石綠釉。通體有多層裝飾:頸及脛部為蕉葉紋、如意頭、夔龍等凸印彩飾,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釘紋為地,有四開光,內(nèi)繪景州開福寺塔和周圍的山景及墨彩隸書乾隆御制詩。其中一首名《河間道中》:“問風略悉農(nóng)桑候,覽古欣過禮樂邦。毛氏詮詩真詣獨,獻王得士果無雙。韶開邨店春光靄,雪化溪橋野水淙。憶我書齋訂經(jīng)義,幾多景仰在明窗。”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兩方朱文篆書印。瓶底部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琺瑯彩與粉彩結合繪紋飾,在裝飾手法上集軋道、凸印及彩繪等數(shù)種裝飾工藝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琺瑯彩纏枝蓮紋雙連瓶,清乾隆,高17.5cm,口徑6.8—4.8cm,足徑7.5—5.1cm
瓶體雙身連體式,洗口,束頸,溜肩,圓鼓腹,下腹內(nèi)收,圈足微外撇。附蓋,蓋鈕、邊及口均涂金彩。瓶里和足內(nèi)施豆青釉。瓶外通體以藍紫兩色為主體進行彩繪,左右兩邊由蓋至足色彩相互交錯,并用軋道工藝,其上繪黃、白、綠、紅等折枝花。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單行六字篆書款。
此瓶設計精巧,造型秀美,在軋道色地上繪花卉圖案有銅胎畫琺瑯之效果。 粉彩菊花鵪鶉圖瓷鼻煙壺,清乾隆,通高6.2cm,腹徑2.6cm。清宮舊藏 煙壺小口,口沿施金釉,配銅鍍金鏨花圓蓋。短頸,鼓腹,圈足。通體施白釉,腹部繪菊花鵪鶉圖,生動自然。足底有紅色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煙壺上之圖案寓意“長治久安”。畫面布局疏朗,色彩雅麗,運用藍、紅、黃、綠、赭諸色繪制而成,采用先勾勒輪廓再填色的方法。顏色深淺不一,有立體效果。
粉彩開光嬰戲圖獸耳瓷鼻煙壺,清乾隆,通高6.5cm,腹徑4.6cm。清宮舊藏
煙壺呈扁圓體,細頸配銅鍍金圓蓋,下連銅鍍金勺。頸部飾勾金回紋一周,肩兩側(cè)對稱獸面銜環(huán)耳裝飾。通體飾琺瑯彩軋道西蕃蓮花,正面為圓形開光,內(nèi)繪嬰戲圖,兒童神形描繪生動自然,畫工精細。橢圓形足,足墻一周以金彩繪鼓釘12個。足底紅彩篆書“乾隆年制”橫行四字款。
此壺造型規(guī)整,胎質(zhì)細膩,圖案紋樣清晰,整個畫面使用了紅、粉、綠、黃、金等色,色彩豐富,濃淡相宜,恰到好處。尤其是粉彩、琺瑯彩并用,使煙壺愈顯珍貴。 粉彩瓜棱瓷鼻煙壺,清乾隆,通高6cm,腹徑3.1cm。清宮舊藏 煙壺呈瓜棱形,細頸,銅鍍金鏨花蓋,下連銅鍍金勺。頸部繪藍彩回紋,頸、肩相接處飾串珠紋一周,下繪變形蓮瓣紋。肩、腹部呈六瓣瓜棱狀。瓜棱上軋粉彩折枝花卉,色彩淡雅,花紋精細。瓜棱間隙處為珊瑚紅地,上下以金彩點綴,襯托出煙壺的富麗華貴。足內(nèi)紅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粉彩雕瓷博古圖鼻煙壺,清乾隆,通高8cm,腹徑4.3cm。清宮舊藏
煙壺呈扁形,瓷蓋,下連竹勺。壺通體刻回紋地,上雕爐、瓶、靈芝、茶壺、圍棋、鼎等紋飾,俗稱“博古圖”,施紅、綠、紫、藍、黑等色。足底雙框方欄內(nèi)紅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瓷器雕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至乾隆時期瓷雕技藝更為精進。此壺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不失為乾隆朝瓷質(zhì)鼻煙壺中的上乘之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