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首先必須是個思想家,以他(她)獨立的人格魅力,獨到的眼光,對各種社會觀象,對人性和人生予以叩問,才能寫出撼人心魄的作品,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真正的富于良知的作家,決不會人云亦云。
文中那位“十佳教師”的事跡,幾乎代表了一種普通的社會現象:如何點燃自己,照亮別人;如何犧牲自己,拯救眾生;如何的“雷鋒”、“王杰”、“董存瑞”。是的,我們的社會需要有人前仆后繼去追求真理,為真理而作出犧牲,這種輿論導向是道德建設的基礎,無可厚非。但事物總之是具體的,在戰場上你不殺死敵人,敵人就會殺死你,有時候你投降做叛徒也來不及。而在和平年代,我們的宣傳總把一些事情極端化,譬如文中指出的“夸耀一個老師身患重疾置生死于度外,毫不吝嗇地拋灑生命;夸耀一個校長因為春季來臨工作緊張便不去為老父親送葬;夸耀一個母親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在自己的婆母臨終前都不滿足她看一眼孫子的愿望……”這類宣傳是司空見慣的,鋪天蓋地的,為了強化“斗私批修”,輿論導向總要“挖掘”這類非人性的東西,以“假、大、空”來感召世人,以為就可達到某種政治設想,乃至使惡習繁衍至今。當那位“十佳教師”說到:“那一屆學生十分爭氣,有一半學生考上了省重點高中。雖說為了他們的成功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我覺得值!他們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安慰與自豪!”作者為人世竟有如此一個母親,“我的心,在那一刻碎了!”作者的心所以“碎”,就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方老師,竟可笑地認為送走幾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就可以抵消她對一個無辜女孩所犯下的罪過……最可怕、最可恨的是把這件事視為‘賣點’的評委們,他們究竟想通過方老師這個讓人椎心泣血的故事標榜什么?”這種非人性的行為理念為何竟然長期受到人們的接納與欣賞?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對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沒有漠視、麻木的理由。這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能夠以人性的善惡美丑來重新權衡這種扭曲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這就是作者與眾不同的逆向思維,她的良知成就了這篇振聾發聵的妙品。
作文題 人文關懷
作者:陸 波
●為了解說“人文”,梁曉聲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去郊區。那天,刮著風,不時飄著雨滴,前邊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斷地從后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車窗被弄得很臟。他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他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對他們的司機嘀咕了幾句,然后回到車上,把車靠邊,讓他們先過。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么了?”司機回答:“他說,‘—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邊,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梁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周末,侄兒隨一位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去悉尼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獲,可每次網拉上來后,那位華人總要挑揀一番,將剩下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我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那華人平靜地答道:“在澳大利亞,每個去海里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法規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不管你啊?”那華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么都非得要別人來提醒,來督促。”
分析:“人文”其實并不晦澀,它的實質就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養成,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樸素的層面,它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里,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系中,就在我們人性的內涵中,就在我們心靈深處。
2.中學生設香堂
●據報道,市民萬某最近苦惱不已,她17歲的兒子小江不顧家人反對,在家里設了一個香堂。每天早晚,小江都會鄭重其事地行三拜九叩大禮。原來,身在重點中學的他,學習壓力特別大,但他不愿意像同學們那樣通過交朋友、玩游戲等方式減壓,于是就有了在家里設香堂減壓的想法。
分析:作為教育者,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作為家長,不僅要照顧孩子的生活,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只有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將來才能承受各種人生的挫折與困難,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3.超市中的“小鏡頭”
●近日,記者在北京回龍觀的物美超市,不期捕捉到以下幾個小鏡頭:
鏡頭一:在熟食區,有人在商品上摸來摸去,左翻右挑,引得旁邊顧客直抱怨:“這熟食可不敢買了。”
鏡頭二:兩位老太太正在往塑料袋里裝八寶米,可與別人不同的是,她倆精挑細選,一袋八寶米中裝了一多半的花生米。
鏡頭三:“啪”的一聲,電子儲物箱的門開了,一位顧客取完東西后轉身便走,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扇敞開的箱門,讓后來者不得不左躲右閃。
●除此之外,—些人在超市購物時,不將放棄的商品放歸原處、人為拆損商品包裝等行為,都令超市管理者十分頭疼。對于這些只圖自己方便、不顧他人的行為,超市的導購人員無奈地說:“養成為他人著想的好習慣需要時間。”
分析:學會為他人著想,是一種基本的文明素養。它體現在人的處事細節中,甚至一些下意識的瞬間舉動中。
4.“寵狗”、“虐貓”與敬畏生命
●伊通劉女士精心為自己死亡的寵物狗準備了一個哀樂、悼詞齊全的“豪華葬禮”;復旦大學研究生張某(男)先后領養過數十只流浪貓,除寢室里剩余的一只飽受虐待外,其他小貓均不知所終。一個是愛狗勝過愛自己;一個是虐貓殘忍無人性。兩種截然相反的心態共存于我們這個社會,她錯了還是他錯了?
●被免試推薦的準研究生用硫酸潑動物園中的黑熊;大學生將小狗放在微波爐中加熱;幾個中學生為了取樂,將貓從高高的樓上重重地拋下;一個小學生,因母親沒滿足他的要求,便將酒精潑在家里的貓身上,點火將貓活活燒死……
分析:1.一個從小就不懂得敬畏動物生命的人,他長大后也就不會敬畏人的生命。2.人需要的是對生命的博愛,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恨”,那他心里裝的就只有“自私”和“狹隘”了。3.一個人能否善待動物,善待生命,也可看出他是否有善良之心。 把欄桿拍遍
作者:梁 衡
在我看到的資料里,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擄掠,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后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并,并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恢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二十幾歲的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老實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永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圣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
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里發出的卻是一聲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桿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
辛詞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本來他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付要沖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能不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他任湖南安撫使,這本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他卻在任上創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鐵甲烈馬,威風凜凜,雄鎮江南。建軍之初,造營房,恰逢連日陰雨,無法燒制屋瓦。他就令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全部籌足。其施政的干練作風可見一斑。后來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買馬。閩南與漠北相隔何遠,但還是隔不斷他的憂民情、復國志。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終于惹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閑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在詞中到處用典,甚至被后人譏為“掉書袋”。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么只圖茍安而不愿去收復失地。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就讀過的那首著名的《菩薩蠻》。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
你看“艱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么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閑置,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1179年,他從湖北調湖南,同僚為他送行時他心情難平,終于以極委婉的口氣嘆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據說宋孝宗看到這首詞后很不高興。梁啟超評曰:“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長門事”,是指漢武帝的陳皇后遭忌被打入長門宮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癡情和著那許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壇子。今天我們讀時,每一個字都讓人一驚,直讓你覺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淚。確實,古來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紙山。但有哪一首,能這樣委婉而又悲憤地將春色化入政治,詮釋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舊文人寫爛了的題材,有哪一首能這樣深刻貼切地寓意國事,評論正邪,抒發憂憤呢?
但是南宋朝廷畢竟是將他閑置了20年。20年的時間讓他脫離政界,只許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詞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這有點像宋仁宗說柳永:“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淺斟低唱了,結果唱出一個純粹的詞人藝術家。辛與柳不同,你想,他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痛拍欄桿,大聲議政的人。報國無門,他便到贛南修了一座帶湖別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履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諧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蔭少,楊柳更須栽。
(《水調歌頭》)
這回可真的應了他的號:“稼軒”,要回鄉種地了。一個正當壯年又閱歷豐富,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卻每天在山坡和水邊踱步,與百姓聊一聊農桑收成之類的閑話,再對著飛鳥游魚自言自語一番,真是“閑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作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作為封建知識分子,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煉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閑,大起大落,大進大退。稍有政績,便招謗而被棄;國有危難,便又被招而任用。他親自組練過軍隊,上書過《美芹十論》這樣著名的治國方略。他是賈誼、諸葛亮、范仲淹一類的時刻憂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塊鐵,時而被燒紅錘打,時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說他是豪放派,繼承了蘇東坡,但蘇的豪放僅止于“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蘇正當北宋太平盛世,還沒有民族仇、復國志來煉其詞魂,也沒有胡塵飛、金戈鳴來壯其詞威。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蕩下,才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震聾發聵。學詩功夫在詩外,詩歌之效在詩外。我們承認藝術本身的魅力,更承認藝術加上思想的爆發力。有人說辛詞其實也是婉約派,多情細膩處不亞柳永、李清照。
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
柳李的多情多愁僅止于“執手相看淚眼”、“梧桐更兼細雨”,而辛詞中的婉約言愁之筆,于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卻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真正的詩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無聲處炸響驚雷。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漲,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虬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苗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么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沖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作文“追尋和平”升格示例
作者:陸 波
在聯合國歐洲總部,西班牙畫家在那兒畫了兩幅畫,一幅是勝利者的畫像,一幅是失敗者的畫像。勝利者的畫像是在慶祝勝利,他們的元帥受到人們的歡呼,但是更多的是元帥背后那些士兵的棺材,棺材后面跟看士兵的母親,白發蒼蒼,寒風蕭蕭……另外一幅就是戰爭失敗的場面,血流成河,尸橫遍野。但是,又有很多人握著拳頭,仰望蒼天……
并列放在聯合國歐洲總部的這兩幅畫,給來自世界各國的元首一種警示,也給我們很多啟示。請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談談你的感受。
文章可以緊扣這兩幅畫來談感受,但不要簡單地寫這兩幅畫,必須緊扣其主旨來談。題目自擬。
原 文
追尋和平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桃花灼灼、梨花溶溶,櫻花如云似霞,杏花燦若云錦,蜂爭粉蕊,蝶分幽香,一派熱鬧而祥和氣氛。[1]然而,如果沒有象征和平的橄欖枝,縱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恐怕也只能感慨“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了![2]
當你在名山大川前裹足不前,當你面對大海豪情萬丈,當你留戀于“千里鶯啼綠映紅”,徘徊在小園香徑,甚至當你從容地穿行在車道人海中,苦讀于窗前燈下時,你是否感到過有一種幸福彌散在四周,有一種寧靜注滿心頭?[3]這就是和平帶來的幸福,這就是和平營造的寧靜。
有什么比橄欖枝的芬芳更誘人,有什么比和平更可貴?[4]
大自然是慷慨的。它給了人類雄偉峻峭的山川、奔騰不息的河流、廣袤無垠的原野,給了人類參天聳立的大樹、搖曳多姿的小草、嬌媚動人的鮮花。[5]
曾幾何時,高山被炮彈夷為平地,河流被鮮血染成殷紅,原野被尸體遍地鋪滿。當大樹的枝葉在炮火中無力地垂下,當小草被累累的白骨所淹沒,當鮮花上沾滿了斑斑的血跡,人類的歷史載滿了苦難與血淚![6]從氏族部落的爭斗到春秋戰國諸侯的征伐,從古羅馬的擴張到英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陸,從一戰到二戰,從海灣戰爭到波黑沖突,[7]還有那廣島、長崎的蘑菇云,朝鮮戰場上的碉堡,中越邊境上和柬埔寨大地上的地雷,伊拉克留在以色列國土上的飛毛腿導彈。[8]邊亭流血成海水,戰場白骨纏草根。磕磕碰碰、爭爭戰戰中,多少人家妻離子散,多少生靈葬身炮火。[9]大自然所孕育的郁郁蔥蔥的綠、深深淺淺的黃、閃閃爍爍的金、團團簇簇的紅,早已被隆隆的坦克和呼嘯的炮彈所粉碎,化作無數死難者的斷肢殘骸,化作母親懷里流血的嬰兒……[10]
[11]在深沉的黑夜里,人們苦苦追尋著橄欖枝的芬芳;在輾轉反側中,人們思慕著和平的生活。[12]
一百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因痛苦地看到人類將其發明的炸藥用于戰爭,因而特別捐出資產設立和平獎。這位“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無奈地看著自己的成果被用于人類的自相殘殺中,用獎金來換取人們對和平的關注。[13]
五十年前,經過六年的斗爭,殘忍和野蠻到極點的二戰劃上了句號。元兇希特勒自焚而死,接著,雙手沾滿血腥 的戰犯都被一一處決。[14]人類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和平永遠是人們最熱切的追求。[15]
今天,[16]拉賓偶刺在以色列以及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人們對中東和平進程表示擔憂。然而,謀殺不能阻止和平,拉賓的血不會白流,佩雷斯會繼續追尋推進中東和平的理想。[17]
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現在、未來,和平,這個人類最美好的心愿,捍衛它將永遠是人類肩膀上不可推卸的職責。當它為我們帶來摩天大樓,當它為我們帶來生存和理想,當它為我們帶來20世紀高科技的發展和21世紀的繁榮昌盛時,我們更應緊緊抓住它。[18]
21世紀的我們支撐著世界的脊梁,21世紀的我們操縱著人生的舞臺。讓橄欖枝的芬芳遍撒世界。[19]讓和平成為21世紀的藍天白云,讓溫馨的友誼聯結起世界的紐帶,讓高技科只應用在為人類造福的領地,這,將是我們這一代最美麗的愿望。
評 點
[1]、從描寫春天的美好景色起筆,為下文禮贊大自然慷慨的恩賜、譴責戰爭給人類造成的災難作鋪墊,文筆優美,胸有全局,堪稱“鳳頭”。
[2]、這一句中“感慨”兩字可刪,因所引姜夔《揚州慢》詞句中已有“念”字。該省儉處當惜字如金。
[3]、“裹足不前”、“豪情萬丈”、“徘徊”與“從容地穿行”不配,與后面一句“有一種寧靜注滿心頭”不協調。不如把這幾句梳理成“當你……”的排比句,謂語部分改為“悠然地遠眺”、“緩緩地散步”,這樣才與“從容地穿行”配合默契。“苦讀”與“幸福彌散”相悖,宜改為“專注地讀書”。
[4]、橄欖枝談不上“芬芳”,宜改為“翠綠”。這句話不必單獨列段,可與上一段歸并,強調和平帶來的“幸福”和“寧靜”的可貴。
[5]、第一段已經描繪了大自然的美好,這里再來描繪山川原野的壯麗,雖然側重點不同,但仍有重復之感。文章應該有豐富的層次,一步一步地逐層推進。這里應該強調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是慷慨的,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但人類卻用野蠻的戰火摧殘蹂躪大地母親。這樣就從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上表現“追尋和平”的主題,顯得角度新穎,氣魄恢弘。
[6]、這幾句宜與上一段合并,表現愚昧的人類對美好而壯麗的大自然的野蠻蹂躪。
[7]、三個“從……到……”,用排比句的形式,概括了人類社會從誕生至今一直在戰火中煎熬,顯得簡潔有力。上一段寫人類辜負了大自然恩賜,這里就應該補出歷史老人對人類的責問。
[8]、“飛毛腿導彈”之后要補出“的殘骸”,才能與“留在”相配;同樣,“廣島、長崎的蘑菇云”已是50多年前的往事,后面宜補出“留下的無數冤魂”。
[9]、“邊亭流血成海水,戰場白骨纏草根”,分別從杜甫《兵車行》中“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古臬白骨無人收”化來,對得較為工整。“邊亭”應作“邊庭”。但這些戰爭不局限在“邊庭”上,規模很大,遠不止“磕磕碰碰”,且與下面的“斷肢殘骸”等相重復,宜刪。
[10]、人類從蠻荒遠古中走過來之后應該不斷進步、日趨文明,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竟然不斷升級。“飛毛腿導彈”之后可以插入歷史老人氣得咬牙切齒,怒發沖冠,這一段描寫可改為歷史老人的震撼全球的呵斥。
[11]、在歷數戰爭的罪惡之后,寫人們對和平的追尋和思慕,顯得較為平淡。文章只有力避一般化,才能棋高一著。這里不如改為一個中學生站出來對歷史老人表示尊敬,并為人類分辯幾句,指出千百年來,發動侵略戰爭的,只是少數殘忍的統治者和戰爭狂人。這樣思想內容上顯得嚴密深刻,行文層次上顯得起伏多變。
[12]、“追尋著橄欖枝的芬芳”不妥貼,宜將“芬芳”改為“倩影”。“人們思慕著”力度不夠。宜改為“億萬人民日夜思慕著”。這后面宜列舉中外古今追尋和平的杰出代表的名字或事例,例如中國的王昭君,瑞典的諾貝爾。
[13]、舉例太啰嗦,應力求簡潔。“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的提法別扭,宜刪。
[14]、“雙手沾滿血腥的戰犯都被一一處決”的提法與史實不符,例如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血債累累,但并沒有被處決,而是于1949年1月被釋放回國的。這一句宜改為“墨索里尼和東條英機被送上了絞刑架”。
[15]、前面譴責了戰爭狂人,這一句宜改為“這就是全世界人民最熱切地追尋和平的明證”,做到對比強烈。
[16]、宜改為“不久前”。
[17]、佩雷斯會繼承拉賓的事業,令人欣慰。但這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我們還應該深入思考,強調事物的另一個側面——特拉維夫市的槍聲在提醒人們,人類追尋和平的道路上仍然荊棘叢生,決不可掉以輕心。
[18]、這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對21世紀的展望,略感重復,不夠簡潔。文章的結尾應當是“豹尾”,最后兩段宜合并,刪繁就簡,力求精短有力。
[19]、“芬芳”是香氣,怎么個“撒”法?橄欖枝不可能自動地“遍撒世界”,宜把“讓”字改為“我們要把”。
[20]、三個“讓……”抒情味很濃,但只是美好的愿望,還應該表達出充分的信心,宜補上一句:一個沒有戰爭硝煙的空間,繁榮昌盛的新世界一定會建成。
(杜秉莊 評點)
升格作文
追尋和平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桃花灼灼,梨花溶溶,櫻花如云似霞,杏花燦若云錦,蜂爭粉蕊,蝶分幽香,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然而,如果沒有象征和平的橄欖枝,縱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恐怕也只能“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了!
當你在名川大山中悠然地遠眺,當你在小園香徑中緩緩地散步,當你在車道人海中從容地穿行,當你在窗前燈下專注地讀書,這時,你是否感到有一種幸福彌散在四周,有一種寧靜注滿心頭?這就是和平帶來的幸福,這就是和平營造的寧靜。有什么比橄欖枝的翠綠更誘人,有什么比和平更可貴?
大自然的恩賜是慷慨的,她給了人類雄偉峻峭的山川、奔騰不息的河流、廣袤無垠的原野,給了人類參天聳立的大樹、搖曳多姿的小草、嬌媚動人的鮮花。大自然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她孕育了人類、給了人類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然而,人類卻野蠻地用刀劍槍炮互相殘殺,忘恩負義地用戰火硝煙恣意摧殘、蹂躪大地母親。高山被炮彈夷為平地、河流被鮮血染成殷紅,原野被尸體遍地鋪滿。當大樹的枝葉在炮火中無力地垂下,當小草被累累的白骨所淹沒,當鮮花上沾滿了斑斑的血跡,人類的歷史載滿了苦難與血淚!
從氏族部落的爭斗,到春秋戰國諸侯的征伐,從古羅馬的擴張,到英國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海灣戰爭到波黑沖突,在這些無窮無盡的屠戮生靈的硝煙中,歷史老人顫巍巍地走過來。他舉起拐杖,憤怒地責問:“人類啊人類,你們是萬物的靈長,為什么如此執迷不悟?延續了幾千年的戰火,要到何時才能熄死?!”
那廣島、長崎的蘑菇云留下的無數冤魂,那朝鮮戰場上留下的碉堡,那伊拉克在以色列國土上留下的飛毛腿導彈的殘骸……這些悲慘的往事和血淋淋的事實,早已氣得歷史老人咬牙切齒,怒發沖冠,他的呵斥聲震撼著全球:“人類啊人類,你們枉為萬物之靈!大自然所孕育的郁郁蔥蔥的綠、深深淺淺的黃、閃閃爍爍的金、團團簇簇的紅,該是多么美好!你們為什么一定要用隆隆的坦克的履帶和呼嘯的炮彈、核彈、導彈,把這一切化作無數死難者的斷肢殘骸,化作母親懷中流血的嬰兒?!”
哦,尊敬的歷史老人,請你息怒,請你耐心地聽一聽,我——一個普通的中學生,要為人類分辯幾句:“千百年來,發動侵略戰爭的,只是少數殘忍的統治者和戰爭狂人。在深沉的漫漫長夜里,億萬人民苦苦追尋著橄欖枝的倩影;在輾轉反側中,億萬人民日夜思慕著和平的生活。中國漢代出塞和親的王昭君,捐出資產設立和平獎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就是人類追尋和平的杰出代表。”
“五十年前,全世界億萬人民浴血奮戰,打敗了法西斯匪徒的猖狂進攻。元兇希特勒自殺而死,墨索里尼和東條英機被送上了絞刑架,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于劃上了句號。人類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就是全世界人民最熱切地追尋和平的明證!”
不久前,拉賓遇刺在以色列以及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人們對中東和平的進程表示擔憂。然而,謀殺不能阻止和平,拉賓的血不會白流,佩雷斯會繼續追尋推進中東和平的理想。特拉維夫市的槍聲提醒人們:人類追尋和平的道路上仍然荊棘叢生,決不可掉以輕心!
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現在、將來,和平,這個人類最美好的心愿,捍衛它,永遠是人類肩膀上不可推卸的職責。
我們中學生是早晨六七點鐘的太陽,是21世紀人類的希望,我們要接過王昭君、諾貝爾、拉賓的光榮的旗職,為最終消滅戰爭,為爭取全世界的永久和平而團結奮斗,我們要把橄欖枝插遍世界,我們要讓和平鴿飛遍21世紀的藍天,讓溫馨的友誼成為聯結世界的紐帶,讓高科技只應用在為人類造福的領地。一個沒有戰爭硝煙的空前繁榮昌盛的新世界一定會建成,這,將是我們這一代最美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