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壽寺塔位于北京市區西部海淀區八里莊,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永安萬壽塔,又名永安塔、永安壽塔、八里莊塔及慈壽寺塔,俗稱玲瓏塔。明萬歷四年(1576)二月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建,成于萬歷六年(1578年)秋。(又一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修葺慈壽寺和永安萬壽塔,并為慈壽寺題聯:“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蕊常舒歡喜園。”到了清朝末期,慈壽寺逐漸衰落,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將寺內殘存的建筑盡數燒毀,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兩座石碑。)寺內有五層,山門,門口列二金剛,東西列鐘鼓樓、天王殿,殿后為永安萬壽塔(塔四面拱券門上有匾額,南面額為“永安萬壽塔”,東面額為“鎮靜皇圖”,北面額為“真慈洪范”,西面額為“輝騰日月”),中為延壽殿,殿后為寧安閣,閣旁為迦蘭、祖師、大士、地藏四殿。其中寧安閣匾額為慈圣皇太后手書。寺內東西還有畫廊百間。中儀門內,為彌陀殿。東儀門內,為九蓮閣,閣內供奉有九蓮菩薩像。西儀門內,有觀音閣銅像。清光緒年間寺廢,僅有孤塔孑存。
塔為磚砌,八角十三層密檐式仿木結構,高約50米,仿天寧寺遼塔建造。塔基為雙層須彌座,飾有佛龕、佛教人物及花卉圖案。須彌座四壁雕塑金剛像,雕工細致。整座塔雄偉壯麗,雕鑿精美,為明代單層多檐式塔極重要的范例。
據史料記載,整個慈壽寺,廟宇壯麗,殿堂整齊,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曾是京郊巨剎。前人有詩贊慈壽寺:“郭外浮圖插太虛,空王臺殿逼辰居。蓮花座與青山對,貝葉經傳白馬余。”由此可見當時盛景。
如今,在京密引水渠畔,西八里莊的玲瓏公園里,這座雄渾深厚、俊秀挺拔的古塔悄然無語地矗立了幾百年,見過它的人無不贊嘆古塔的秀美,附近居民因古塔靈秀可愛,就傳說它叫“玲瓏塔”。“玲瓏塔”的名字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了下來,以至于1954年,當北京市第二建筑公司等單位在此地蓋了搬遷宿舍,派出所在編制居民區的門牌號時,就因這座被當地居民稱為“玲瓏塔”的古塔,便將這一地區起名為玲瓏巷。
這座玲瓏塔經過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時光洗磨,已經有些磚零瓦斷,殘跡斑斑了,但是它依然保持著動人心魄的魅力。塔為八角十三層,磚砌實心,沒有階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兩部,下為邊角鑲石的平臺,上是雙層的須彌座,須彌座上以三層仰蓮瓣承托塔身。塔身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使塔身穩健美觀,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這種造型的佛塔在遼代以后十分盛行。
玲瓏塔與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塔須彌座上部刻有笙、簫、琴、瑟等全行樂器圖案,這在佛塔中是極為罕見的。塔基須彌座上還刻有一個個佛教故事,故事中的200多個人物,神態各異,生動形象。須彌座上的三層磚刻仰蓮花瓣拱托起塔身,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各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供奉銅佛312尊。塔剎原是覆蓮座上承摩尼式寶珠。整座古塔挺拔秀麗,雕刻精美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玲瓏塔的另一動人之處是它的塔鈴,塔上原先有塔鈴3000多個,上世紀90年代初時,還能聽到塔鈴之聲。每逢微風拂起,塔鈴隨風而響,抑揚頓挫,優美悅耳,靜坐塔下,聆聽塔鈴叮叮之聲,或遠或近如入梵境。
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永安萬壽塔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塔北的兩座巨碑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東面石碑:立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石碑正面刻有“紫竹觀音”像(也有九蓮菩薩像一說)和贊詞,背刻《瑞蓮賦》。西面石碑:立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石碑正面刻有“魚籃觀音”和贊詞,背刻關圣帝像和贊詞。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玲瓏塔所存的這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二碑刻工精美,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只是年代久遠,碑刻已經模糊,唯關圣帝像還依稀可辨。
背面的關圣帝像和贊詞
玲瓏塔與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塔須彌座上部刻有笙、簫、琴、瑟等全行樂器圖案,據說這在佛塔中是極為罕見的。
書畫縱橫網編輯整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