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3年
公元635年
公元637年
公元649年
公元651年
公元655年
公元659年
公元670年
公元680年
公元687年
公元705年
武則天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帶著三個女兒住在堂哥家里。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里,她們母女受到刻薄、惡劣的待遇。唐太宗聽說武則天長得才貌雙全,要召她進宮。為了改變境遇,楊氏決定讓武則天應召。公元637年,十四歲的武則天開始了她的宮廷生涯。
武則天在唐太宗晚年當才人時期,太子李治常來拜望太宗。李治是個很孝順、很聰明、很有藝術氣質的人,特別對年長的婦女有依賴性。他母親去世時,他才九歲,就痛哭不巳。后由薛婕妤照管他。李治登基后,按例薛應出家,李治也依依不舍,專為她在宮內修建寺廟,讓她在這里當尼姑,以便隨時能看見她。
武則天到感業寺后,她不甘于寂寞,不屈服一輩子過尼姑生活的堅強性格,自然地思念起太子李治。此時,李治巳接位,稱高宗。她寫了詩《如意娘》,以抒發內心的期待: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則天重返宮廷
高宗改立皇后的決心幾經阻撓中,想到元老中還有李勣。幾次召見元老時,他都稱病不來。李是太宗時期的將軍。唐太宗說過,有了李勣,就不用修長城了。李勣戰功卓著,道德高尚,是軍方代表人物,他在元老中比較年輕。他不愿和長孫無忌等摻合在一起。高宗就個別召他來,試探他對立武為后的態度,他微笑著說: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此話說得輕快,實際很有分量,有舉重若輕,震聾發聵之效。高宗和武則天心中有底了。
高宗有了軍方的支持,並掌握了中下級官員的意向,愈來愈意識到武則天能協助他鞏固政權。終于在公元655年十月十二日下詔:王皇后、蕭淑妃廢為庶人,母及兄弟免職,流放嶺南。十八日頒布詔書:立武昭儀為皇后。并指出,武皇后才德兼備,深得眾望。武則天進宮十八年,一路坎坷,不斷抗爭,大落大起,至此,終于成為六宮之主。
女皇帝武則天——讀《蒙曼說唐武則天》有感(二)
高宗和武則天共同策劃,如何處理反對他們的貴族官僚保守勢力。決定先易后難,由內而外。武則天上書高宗:“建議對韓瑗、來濟二人給予褒獎,她說:“雖然他們反對過我,這也是不容易,是對皇帝的忠心”。這樣做,武則天樹立自已寬容待人的形象。韓瑗認為改立皇后的風波過去了,就上書高宗,要求招褚遂良回來,說他是有功的重臣。高宗一看非常憤怒,反而將褚遂良貶到更遠的桂州。褚遂良曾上書高宗要求回京,高宗置之不理。一年后病死,享年63歲。不久,韓瑗貶為振州刺史,來濟貶為臺州刺史。褚遂良等三人離開了中央領導地位。補上來的是武則天的支持者,于是許敬宗、李義府等進位為宰相。
一,修改《姓氏錄》:唐朝的官僚制度分為九等,五品以上為世族,改為有功勞的就可以升為五品,進入世族。若舊貴族中沒有能力達到五品的人,就不再是世族。廣大寒門子弟經過努力就上升到五品,成為世族。由此,皇權打破血統論,擴大了階級基礎。武則天修改《姓氏錄》是政治變革發展的需要,不是因為武則天不是出生世族才修改《姓氏錄》的。
二,理順家庭關系:武則天聰明過人,她花了很大精力,理順繁紛的家庭關系。親生子與庶子,李家與武家,婆媳等關系。她對孩子很疼愛,要求也很嚴。希望培育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楷模。李弘立為太子,李賢封為雍州牧,李顯封為洛州牧。高宗的其他兒子都任地方刺史。曾當過太子的李忠,離開宮庭后,曾犯過死罪,武則天要求高宗免罪,貶為庶人。
武則天在處理婆家和娘家關系堪稱表率。她和太宗的兩個妃子的關系很好,其中紀國太妃的女兒臨川公主,喜歡書法,武則天視為閨中密友。對太宗謀反的女兒高陽公主,也重新封為合浦公主。這樣安排,大大改善姑嫂關系,受到贊譽。
三,武則天對武家的親屬顯得特別嚴格,親自編寫《外戚戒》。以示裁治武家勢力。武家兄弟官職雖得到提升,但工作不好就貶職。高宗看在眼里,感到很欣慰。
四,中國古代是農業立國,國家典禮中有皇帝親耕,皇后親蠶大典。舉行皇后親蠶時,前五天就要戒齋,當天很早就要率領所有太妃、宮妃、公主等等婦女參加典禮。這是很辛苦的活動。過去皇后很少舉辦。王皇后一次都沒有辦過。武則天從顯慶元年公元656年開始,就躬行親蠶五次。武則天不怕吃苦、守職盡責的精神,提高了在公眾中的威望。
公元679年,洛陽發生了一起人命大案。高宗和武則天寵信的術士明崇儼被刺身亡。武則天命三位宰相追查此案。審案時,張道生招認了與太子的同性戀關系,還供認他就是刺殺明崇儼的刺客。刺殺的原因,是他聽說明崇儼在二圣前說他的壞話。在搜查太子府時,更驚人是,發現太子住地東宮馬坊中存有幾百領甲胄。
唐朝制度規定,任何人不得私藏甲胄一類軍用物資。于是這人命案變成謀反性質。高宗不想按謀反處理。武則天認為,“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李賢被貶為庶人,押到長安囚禁起來。將甲胄當眾燒毀,以昭示天下。
公元683年,即唐永淳二年十二月,高宗病逝于洛陽,享年56歲。太子李顯繼位,是為中宗。這時,武則天60歲。高宗臨終時,對李顯接位不放心,在遺詔最后說:“軍國大事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高宗把國家大事的決定權交給了武則天。
684年二月六日,武則天打破單日上朝慣例,在洛陽宮正殿召集文武百官上朝,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會事!到時,裴炎率領兩位羽林將軍和身后殺氣騰騰的羽林軍士兵。當廷宣布:“皇帝無道,奉太后旨,廢中宗為廬陵王”。話音一落,羽林軍就把皇帝拉下寶座。皇帝喊:“我犯何罪?”,武則天在簾后厲聲說:“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一場兵不血刃的宮廷政變結束了。朝野沒有人為當了36天皇帝的李顯惋惜。
揚州叛亂開始時,在朝廷上,武則天問裴炎怎樣討伐叛亂!大出人意外,裴炎冒出一句:“只要太后還政皇帝,叛軍必然不戰自潰。”武則天大為震驚,萬萬沒想到裴炎會在這時,用戰事來逼宮。朝廷上一時鴉雀無聲。忽然,監察御史崔詧說:“炎受顧托,大權在已,若無導圖,何故請太后歸政?”。武則天當機立斷說:”裴炎謀反,抓起來”。朝廷上沒有任何騷動。
這石頭肯定是假的,是武承嗣授意搞的或老百姓私造的,但無人去查考。為了慶祝此事,武則天下詔要親到洛水舉行大典,祭上天賜給這寶圖。并要求州以上百官及唐宗室、外戚要在十天前就得去參加大典,她將接受百官朝拜。這一詔令使唐宗室十分緊張,怕武則天要對他們下手!
洛水祭寶圖大典仍如期舉行。
女皇帝武則天——讀《蒙曼說唐武則天》有感(四)
武則天登基后,按慣例,在洛陽建武氐太廟,武氏家族該封的都封官授爵。同時,她宣稱自己皇位是繼承李唐三圣的皇位。長安的太廟改名享德廟。繼續供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武則天仍啟用匭(音詭)檢制度。這是廣開言路的一個辦法。匭是銅制的有四面的箱子。東面是青色,求功名的人可自我推薦;南面是紅色,接受給朝廷提意見;西面是白色,接受百姓伸冤請求;北面是黑色,接受告密。并設知匭使,每日開箱匯總上報,不得有誤。
武則天考慮到告密者來洛陽投匭不方便,便下令,各方來告密者,當地官員不得問,并按五品待遇管食行住。雖農夫樵人皆可召見。告的內容查實,可升官,不實者也不問,送回家。這樣優厚的告密待遇,一時間,告密者云集洛陽。、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曾被封為魏王,官拜首席宰相。他以為自己應立為太子。武則天接位后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就多次催武則天立太子,武則天沒有表態。武承嗣認識到要爭得太子地位,必須先扳倒支持李唐的大臣。他先從岑長青下手。岑是第二宰相,是勸進武則天登基有功的人,是武則天的心腹,武則天甚至和岑商討過是否立武承嗣為太子的事,岑堅決反對。武承嗣令岑長青出征吐番。岑剛一出發,武承嗣就上奏說,岑長青謀反。因當時司法部門還掌握在酷史手里,結果,不僅岑長青被處死,還牽連上一些大臣。
武承嗣得意了,不久,派王慶之一次又一次去面見武則天,勸立武承嗣為太子。這把武則天惹煩了,就找來風閣侍郎李昭德杖責王慶之。李昭德是個氣勢凌厲的人,對李唐很有感情,他得此機會,就把王慶之打死了。李昭德借回報的機會,進言武則天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是高宗臨終時的托付。武則天聽后,心里也明白,也感動。過幾天,李又密奏武則天說:“魏王承嗣權太重,自古以來為了權力,兒子殺父親的事屢屢發生,何況侄子和姑姑之間的這種感情?您看現在武承嗣又是魏王,又當宰相,權力太大了,陛下就不擔心江山落入他手中?”武則天聽了心里很震撼。事后,武承嗣被罷相了。
武則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考慮立太子這一重大問題,首先想的是社稷的利益。立兒子為太子是人心所向;立李顯為太子是高宗的意旨;李顯十多年在外,與武家及朝內外人員沒有恩仇;李顯能回來並被立為太子,對母親會感恩戴德。這一決策可保證平穩接班。就武則天來說,也保持了自己在李唐的地位。
一,經濟大發展:
武則天一直堅持優惠農民的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生產持續發展。從公元652年即武則天當皇后前二年,全國人口共有380萬戶,到公元705年神龍元年,53年間,全國人口增加到615萬戶,增加近一倍。糧食的產量也大大增長。據1971年洛陽考古發掘出唐朝含嘉倉遺址,倉庫里有290個儲藏糧食的洞窟,每個洞窟能儲存50多萬斤糧食,那就可能存72500噸糧食,這是很了不起的巨大數字。
二,政治上破除門閥制度,用人唯賢:
武則天最值得后人稱道的,就是用人方略,任人唯賢。她完善了科舉制度,有三大貢獻。一是:提高進士科的地位。科舉制度,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舉行一次,分兩方面人才錄取,側重考察文學詩詞才華的稱進士,側重考察儒家經典的稱明經。過去進士比明經地位低,因為能考明經的人,家里都有經典書籍,而一般老百姓家里沒有條件去考。但考進士,只要有才華有天賦,就可能考上進士。這就開拓了寒門子弟上升的道路,選拔人才的面就寬了。
二是:加強制科,制科是由皇帝臨時下詔的考試。老百姓和在職官員都可參加,考題是結合現實需要命題。考得好的人,可當即任命官職。武則天臨朝稱制后,每半年舉行一次,親自主持殿試。690年參加制科考試者達萬人,各地精英都云集洛陽。
三是:創建了武舉,有武功就可參加考試,沒有文化的人,也有出頭之日。
武則天完善科舉制度及使用銅匭廣開言路等辦法,以及鼓勵自薦和推薦人才等多種措施,選拔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每年選拔使用的人才上千上萬。官多職位少,武則天又啟用試官制度。寬進嚴出,不稱職者,輕則貶職,重則殺頭。官員的質量不斷得到提高,使國家機器正常興旺地發展。也為后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準備了大批杰出人才。
三, 文 風 昌盛:
武則天晚年雖沉緬于高品位的休閑生活中。但她首先是一個政治家,對國家安危,始終保持高度政治敏感。在嵩山,她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還有大臣狄仁杰、姚文崇,另有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齊集一堂,顯示了母慈子孝,君臣和諧。在由她舉辦的有名的“石淙晏飲”上,她帶頭賦詩,作《石淙》一首:
隨從人員也紛紛響應,每人都寫一首詩,共十六首。刻在石淙河邊石壁上。現在還看得很清晰。
四,社會結構的改變:
公元700年十月,武則天宣布:恢復李唐使用的夏歷;遷都長安;立李顯為太子。這些行動顯示武則天要恢復李唐。她自己也覺得松了一口氣。
公元699年,孝順的女兒太平公主,看到母親在宮中生活寂寞。就將她自己的情人張昌宗送來陪伴母親。張是官宦人家出身。長得溫文爾雅,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武則天甚是喜愛。張昌宗還把他異母生的弟弟張易之也推薦給她。兄弟倆同時伺候女皇。深得她的寵愛,就像疼愛小孫孫一樣。還封他們為三品官。
中宗李顯接位后,給母親武則天一個尊號“則天大圣皇帝”。這個尊號對武則天評價很高。在《論語》里說“惟天為大,帷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于天,取法于天。武則天原來沒有名字,當皇后時,她進行文字改革,自己創造了名字“武曌(同照)”,意思是日月當空,自己像太陽月亮一祥普照萬里江山。中宗給母親這個稱號后,史書稱一代女皇為武則天。
中國古代的皇帝陵寢不立碑。武則天總是不斷創新。高宗去世后,她為高宗立了石碑,親自撰寫碑文,表彰高宗的豐功偉績。武則天去世后,中宗李顯也為武則天立了石碑,但沒有寫碑文,原因是,武則天去世后八年間,發生了七次政變。加之,歷代對武則天評價不同。一千多年來,見仁見智的評價,使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但石碑上並沒有碑文。現在,高大的無字石碑矗立在長安乾陵,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武則天是英明的政治家。就在她病危不愉快的心情下,她的政治智慧依然閃閃發光。她對自己的身后事,深思熟慮,安排得非常妥當。她在遺詔中要求:取消皇帝稱號,改為則天大圣皇后;要求與高宗合葬乾陵。中宗李顯堅決執行了母親的遺愿,親自護送靈柩到長安,啟開乾陵,將母親武則天安葬在高宗身邊。在安葬時的“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中,重申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若武則天地下有知,會感到非常欣慰了!
神龍政變后十個月,神尤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走完了她漫長、艱辛、輝煌的一生,病逝在上陽宮仙居殿。享年八十二歲。武則天傳奇的一生,生死俱榮。一千多年來,人們懷念她,瞻仰乾陵。這一切源于她杰出的政治智慧,有識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術以及她非凡的能力和永不言敗的性格,為盛唐,為中華民族作出了貢獻。這位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里唯一杰出的女皇武則天是中國婦女的驕傲。
但不同時期受到不同的評價或歪曲。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廿四史中《新唐書》的“出版說明”中就指出:“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從根本上歪曲了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真相”。毛澤東主席在抗大時講過:“從前有一個大英雄,就是唐朝的武則天,后來男子把她的缺點擴大起來,吹得怎樣怎樣壞,其實,她比其他的皇帝要好”。(引自田逢祿匯編《蘭臺稿存》第35頁)